【儿童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研究】依恋具有代际传递性

【指示性摘要】 依恋形成对儿童生有着深远影响。

作者以依恋概念及其类型起,分析依恋模式代际传递性理论背景,从照者与依恋代际传递性关系、成人依恋模式与其子女依恋模式关系、“将心比心”对依恋模式代际传递性释、干预研究方面对儿童依恋模式代际传递性研究新近成进行介绍与归纳。

【关键词】 客体依恋;代际关系;研究;儿童

【图分类】 B 8 R 3956 【献标识码】 【编】 000987(00)08089903。

【作者简介】 徐济达(953 ),男,江苏南通人,教授,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工作。

【作者单位】 南京医科学康达学院,江苏 009。

【通讯作者】 何,博士,讲师,南京医科学康达学院,江苏 009。

依恋研究,直以受到发展心理学以及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者关。

依恋形成及其性质对儿童生有着深刻而持久影响,是儿童社会化开端和重要组成部分,助儿童向着更加适应生存方向发展,并对体人格养成有着深远影响。

近年,许多研究者开始关依恋代际传递性

所谓依恋模式代际传递性,采用V zr界定根据特殊照者(通常父母)有关依恋心理状态可以预测婴儿与特殊照者依恋关系安全性,即父代依恋模式与子代依恋模式可以传递[]。

依恋概念及模式着眼,对依恋模式代际传递性研究进行归纳。

依恋概念及其类型

概念 依恋()般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初社会性结,也是情感社会化重要标志[]。

通常指是存两人或人与另群体力量和某种情绪使得他们关系变得非常亲密,所以从某种义上而言,依恋主体既可以是儿童,也可以是儿童父母或其他看护者;从发展心理学角看,依恋则特指婴儿与成年人(般父母)所形成情感结。

类型 国外关依恋类型测定有多种检测方法,如陌生情境测验()、成人依恋访谈()、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体验问卷(R)等,陌生情境法是早测量儿童依恋模式方法,也著名并得以广泛使用。

美国心理学r969年创立了“陌生情境”(rg )研究法对依恋类型展开研究,即根据婴儿陌生环境不反应评定婴儿依恋类型

实验程把婴儿置陌生环境,观察当婴儿依恋者(父亲或母亲)离开,只留下婴儿和陌生人起,婴儿会有什么反应,以及当依恋者重新回,婴儿又有什么反应。

通观察与分析婴儿陌生情境表现,r将依恋模式分3种类型种回避型依恋(v ,也叫类型),指当母亲离开,让婴儿与陌生人相处段,母亲重新返回,婴儿躲避母亲或者不理母亲

这类婴儿即使是母亲房里,他也不太理会;而当母亲离开,婴儿也不感到焦虑。

种称类型B,即安全依恋(r ),指婴儿母亲离开表现苦恼、不安,当母亲回,婴儿会立即寻与母亲接触,对重新见到母亲感到非常高兴,这类婴儿可以和陌生人相处得很,但明显表现出对母亲偏爱。

3种类型,也称反抗型依恋(r ),指婴儿母亲态是矛盾,存种相反情感,母亲回,既想寻与母亲接触,但又反抗与母亲接触[3]。

等[]前3种依恋类型基础上又发现了种新依恋类型,称型依恋即混乱型依恋(rgz ),这类儿童常兼有,型儿童特,陌生情境易表现出混乱并缺乏组织行。

研究表明,型儿童是缺乏安全依恋类型,并且有较强攻击性[]。

研究表明,安全早期依恋关系不但有利儿童身心健康、智力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体成长程人格完善程[5]。

依恋模式代际传递性理论背景。

部工作模式提出 依恋理论背景,不理论流派对依恋有着不。

几种主要依恋理论流派分别是精神分析学派、社会学习派、习性学派以及认知学派。

其习性学派依恋理论具有整合性和系统性,并成依恋研究理论构架。

Blb释母婴依恋形成机制假设人类进化程使婴儿产生了种先天倾向,即婴儿具有无力照顾己发出信(哭、笑、依附等) 以吸引成人接近,从而满足己各种要倾向,成人也具有对这些信做出适当反应倾向,这两种倾向相作用,就形成了依恋[6]。

其次,习性学依恋理论提出了非常重要概念“部工作模型”(rl rkg l)对依恋作用机制进行说明和释。

儿童关我与特殊照者部工作模式是体与其交往形成并建立起,并对儿童以行与情感、认知等有着深刻影响,形成儿童关我与他人表征,使体对外环境作出己理并对进行适应性反应。

部工作模式依恋模式代际传递性影响 部工作模式不仅包括体与依恋对象表征或部模型,还包括我和他人有关人际交往具体细节以及与相关情感体验。

其包括种成分是关依恋对象,指当婴儿有要,看护者是否可得、敏感并有反应;另是关己,指我是否有价值或值得关爱和看护[7]。

随着认知功能发展,婴儿这种与照顾者重复交往历会化成活动模型。

婴儿儿童直至成人,体与他们主要依恋对象形成部工作模式仍旧对其依恋模式产生影响。

部工作模式我象和他人象仍然预测释与依恋有关我行与情感以及依恋对象行与情感。

这种行模式旦形成,就有很强稳定性,且婴儿潜识起作用,对儿童各种人际关系会产生长远影响。

也可以进行如下理如体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有相对致看护历,部工作模式则会重要验与不断般化程稳固下,如,开始特殊婴儿看护者关系模式导致了涉及己和社会更抽象表征形成,这种表征旦形成,就有可能动和无识地工作[8]630�。

旦形成体部工作模式固定下,势必会影响体对其下代依恋模型类型

rll等[9]指出,父母与孩子关系和庭组织模式密切相关,并且这种关系庭模式代际传递扮演重要作用。

我国王争艳等提出了部工作模型发展结构假设,认随着儿童年龄增长,部工作模式容变得越越精细,并且呈现出明显阶段特性,体部工作模式组织结构是不,有些人具有简单结构;另些人通整合各种不模式而具有复杂结构,成年人可能有种类型部工作模式,即简单依恋模式、爱情依恋模式、友谊依恋模式以及多重依恋模式[8]637�。

无论是哪种依恋模式,婴儿期至童年期建立起部工作模式都非常牢固,与其他几种依恋模式非常相似,并对其余几种依恋模式起着指导作用。

直至0世纪80年代期,依恋理论研究多局限儿童研究领域,987年人格和社会心理学进步研究使得依恋研究拓展到成人阶段。

研究认,成人依恋“是体种稳定倾向,靠近其主观认能满足其生理、心理安全特定对象,而这种稳定倾向由依恋部工作模式所调节,并基人其人际世界认知情感动机模型[0]。

”从部工作模型结构理论构想以及关成人依恋概念可以明确,作依恋理论核心概念,部工作模式伴随着人生并提供了理从幼儿至成人依恋表达变化发展依据及影响,有理由认体部工作模式形成及其理论与依恋代际传递性具有不可分割系。

3 国外关依恋模式传递性主要研究

根据以上研究所述,依恋现象应该具有代际传递性,子女依恋模式与特殊照者(通常母亲)依恋模式有着密切关系,诸多研究者其研究验证了这假设[]。

3 照者(母亲)与依恋模式代际传递相关研究 许多研究揭示了不安全依恋形成与母亲照顾质量密切相关依恋类型婴儿母亲倾向拒绝和不敏感,缺乏耐心,表现消极;依恋类型婴儿母亲常常错误理其,不能与儿童达成吻合;依恋类型婴儿母亲虐待儿童或患抑郁症比例较高,常常对儿童看护不连贯、不规律,致使儿童情感矛盾,行混乱[]。

另外,几项跨化研究结表明,美国、日、德国以及以色列国婴儿类型分布各不相美国婴儿婴儿83%,B型婴儿67%,型婴儿3%;德国婴儿婴儿3%,B型婴儿67%,型婴儿�63%;�日3种类型分别6%,6%和3%;以色列3种类型分别3%,6%以及3%[3]。

究其原因,西方化母亲儿童岁就开始强调独立和主,鼓励儿童表达己情感和主探精神;而日,母亲并不鼓励儿童表达情感,着重培养儿童团结与顺从,使得儿童母亲情感和身要相矛盾,从而导致型婴儿较多,母亲参与照顾儿童生活较多,儿童无法忽视母亲存,所以型婴儿较少;以色列儿童父母参与照顾程很低,从就生活统养育院,致使不类型依恋分布相差不。

另外,从心理病理因素考虑,Ll等[]研究发现,母亲心理病理因素和婴儿依恋安全性呈显著相关;父母至少位酒精依赖患者庭,父母对孩子要常缺乏共情,使用体罚,并常常出现亲子角色倒置,很可能无法提供孩子形成安全依恋所必精心养育和接纳,从而导致了孩子长形成不安全成人依恋类型[]。

3 成人依恋模式与其子女依恋模式关系 童年期形成部工作模式会整合到体性结构并形成己对亲密关系行表达方式,影响着以人父母情感与行。

父母儿童依恋模式影响是深远,父母婴儿期或童年期依恋验至成年形成己与依恋有关部工作模式可以迁移到下代身上,从而影响对子女行反应敏感性,并对婴儿依恋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成人依恋访谈()被评定安全依恋父母,其子女往往表现出对父母安全依恋模式;被评定不安全依恋父母,子女往往也表现出对父母安全依恋模式

另外,通采用对成人依恋模式进行测评发现,成人依恋分种类型,即安全主型、不安全忽视型、不安全先占型、不安全遗留型,这种类型婴儿通“陌生情境”测验表现出种依恋类型对应。

得到是成人关己早期与父母依恋关系表征,这心理表征会对他们与己孩子交往所形成依恋关系,也即成人依恋“部工作模式”形成了对己孩子依恋模式代际传递。

父母双方都是不安全依恋者,其子女不安全依恋模式可能性则更[5]。

但要指出是,这并不味着那些有不幸童年历父母必然会成不敏感父母,进而形成不良亲子关系。

相反,这些父母看待其童年历方式似乎比他们实际接受养育行对其如何抚养孩子影响更。

如他们把新信息融入部活动模式能力,忍受消极事件能力,以及以理和谅眼光看待己父母态等,都可能使其形成更积极依恋表象[6]。

33 “将心比心”对依恋模式代际传递性释 近年,对依恋模式代际传递性研究更加深入[7];“将心比心”()概念,父母把孩子看作有独立心理体倾向,表现使用心理特征语言描述孩子倾向;母亲敏感性不应该只是感知婴儿信,而且还包括对婴儿信有着正确理和认知,如才能理婴儿心理状态。

因,母亲对孩子将心比心是敏感性重要条件,并且有可能建立孩子安全依恋模式

研究发现,将心比心可以通5类别加以评定,其“母亲婴儿恰当心理评价”是评价指标,回归分析现实恰当心理评价能够显著预测依恋安�全性。

母亲关孩子心理表征不但和父母依恋心理状态有关,而且也和婴儿依恋安全性有关,即父母越倾向把孩子看作是有主心理活动体,孩子就会形成安全依恋,即母亲“将心比心”可以很释母亲得分对儿童依恋安全性预测。

3 儿童依恋代际传递性干预研究 儿童依恋干预原因是因婴儿没有形成安全依恋,其基要如得到理并给予回应、被欣赏、被支持等没有得到相应地满足。

目前对儿童依恋代际传递性干预研究从容上可以有如下几种。

例如可以提高母亲敏感性,改善母婴动,r等[8]采用实验组控制组随机实验设计,对更可能形成混乱型依恋被收养婴儿庭进行干预,结表明,短期干预是有效。

其次可以通改善母亲部工作模式从而提高母婴人际动质量,尽管这样干预研究并非都会成功,但某些别干预却会取得较效。

另外还可以对母亲进行综合干预,如提高母亲主观幸福感、周围亲人社会支持、“将心比心”训练等。

从干预研究形式上可以分预防性干预与临床治疗;预防性干预主要是针对父母进行相关理论介绍以及抚养技能方面培训,助父母从孩子刚刚出生伊始就能够向安全依恋发展;临床治疗主要针对某些存有依恋反应障碍特殊儿童,方法有亲子动治疗、亲子游戏治疗等。

影响儿童依恋安全性因素是多重,既要考虑到主要看护人身因素,又要考虑庭其他成员以及社区,甚至整社会环境影响。

所以,对儿童安全依恋模式塑造应考虑各种因素及作用机制,也有赖进步丰富与发展依恋相关理论。

研究评价与展望。

十几年里,国外研究依恋模式代际传递性方面做了量研究,但是机制研究上仍没有得到终结论,所以研究方向与研究热仍然会聚焦。

我国关依恋模式代际传递性研究非常缺乏,更多是对国外些研究成进行引入性述评与验证性研究,也说明这领域跨化研究非常值得研究者关。

儿童依恋模式对人智力发育、身心健康、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般而言,父母是对儿童依恋模式影响作用人,父母身诸多因素,起到根影响作用便是父母依恋模式以及他们关依恋部工作模式,从这义上而言,对依恋模式代际传递性进行探究义重。

另外,对儿童依恋模式代际传递性机制探讨将会对儿童教育与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支持,并对开展儿童教育与庭教育提供实践操作依据。

5 参考献。

[] BRR , ZR Brgg r g rl rl Bv v,003,7()355365。

[] 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99586。

[3] RBR , ,著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北京国轻工业出版社,00387。

[] , L rr r g rgz G, G rl r r , rr , rvvr g r ,990865。

[5] 叶舵,白丽英国外关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研究福建师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0()3036。

[6] 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华东师学出版社,987397399。

[7] BLB kg brkg l b L vk, 979。

[8] 王争艳,刘迎泽,杨叶,等依恋部工作模式研究概述及探讨心理科学进展,005,3(5)630637。

[9] RLL ,RBX rv l r l r r rr v,995,937。

[0]朱海东成人依恋研究述评社会心理科学,006,()3637。

[]鲁华,霍莉钦,丛,等依恋及其评估方法概述国心理卫生杂志,007,(3)0。

[]蒋京川依恋研究及其新进展三峡学学报人社会科学版,00,6()9。

[3]胡平,孟昭兰依恋研究新进展心理学动态,000,8()30。

[]杨红君,周世杰成人依恋与精神病理关系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09,7()6667。

[5]安芹影响儿童依恋风格形成庭因素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0,9()338。

[6]张镇,李幼穗亲子依恋质量影响因素述评天津师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03()75。

[7]陈琳,桑标依恋模式代际传递性心理科学进展,005,3(3)6775。

[8]R , BKR , ZR r rg vl rgz v r rvv rv v l l l , 005, 6(3) 637。

(收稿日期00065) 相关热词 依恋传递模式儿童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