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诗词 生态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以杰出的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其传世词六百多首,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占三分之二以上,数量之大,自有“词”这种诗体以来,一千四百年间,尚无人能望其项背。

爱国是辛词一大主题。

生态则是辛词的又一大主题。

一册稼轩词,展卷读去,从卷首到卷末,满纸山川之美,草木之秀,让人目不暇接,间以风雨之声,鸟虫之鸣,让人心动神驰。

还有词人青山的深情对视,与苍松的幽默调侃,与鸥鹭的真诚结盟,更有对白鹭的生态建议,让人的心灵情怀,受到难得的洗礼和升华。

辛弃疾的生态词,是我们尤其应该珍惜的人文精华。

辛弃疾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我国最伟大的生态词人

万字平戎策,一卷种树书      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正值高度发达的两宋文明横遭来自北方落后的女真军事集团野蛮摧残,山河破碎,草木含悲。

辛弃疾自幼受祖父教导,立志要“补天裂”,加之天赋极高,身健体硕,才兼文武,二十二岁即起兵抗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展现出“世不常有”的能量。

曾亲率五十名义军,于五万金军营中,一举擒获叛徒,同时号召万人随之归附南宋,“壮声英概”,震惊天下。

二十六岁时,上书朝廷,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收复中原的战略策略。

几任地方官,皆有卓越治绩。

南宋王朝却“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满江红・倦客新丰》),对其平戎策置之不理,对其才华也长期弃置不用。

辛弃疾一声浩叹,“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退隐山乡,灌园种树

挚爱祖国这片土地,自然挚爱这片土地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育之以痴情,浇之以热泪。

这种情感,古今一也。

然而“君恩重,且教种芙蓉。

”(《小重山・绿涨连云翠拂空》)既然不能以出将入相,决策于庙堂,厮杀于疆场的方式报效家国,那就为这片土地多种一株花,多栽一株树吧。

几度罢官辛弃疾都是一到家,便一头忘情地投入栽花种树的劳作中。

公元1181年,辛弃疾还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仕途正走上坡,但已深感宦海风涛险恶,壮志难酬,于是这年春,他就在江西上饶选定一处山水俱佳、宜于种树种稻的处所营造新居,以作随时退隐的准备。

辛弃疾吩咐具体负责修建的家人,新居内多种花草树木,“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沁园春・三径初成》)辛弃疾的预感没错,1181年底,他即被免职,而带湖新居也正好粗具规模。

从此,辛弃疾带湖居所一住十多年,“买山自种云树,山下斫烟莱”(《水调歌头・君莫赋幽愤》),便成了他归隐生活的主题。

每日价“并竹寻泉,和云种树”,累了饮酒,酒醉即高卧云树间,与大自然浑然一体,“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

”只觉“露冷松梢,风高桂子,醉了还醒却”。

(《念奴娇・近来何处》)有时生病不能亲自种树,也不愿错过良机,便及时请人代种:“夜雨北窗竹,更倩野人栽。

”(《水调歌头・寄我五云字》)辛弃疾忘情的劳作,让带湖一域遍是松竹,在这为山水增绿的过程中,他也逐渐摆脱了受侮罢官的郁闷,寻得了新的快乐。

“近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念奴娇・近来何处》)在辛弃疾眼中,平戎报国,完我金瓯,确是志士之大乐,种树漫坡,绿我河山,何尝不是志士又一大乐呢!   公元1196年,辛弃疾五十七岁那年夏天,他的带湖居所毁于大火,遂移居铅山县的瓢泉,他的种树活动也由带湖移至瓢泉

几年前,辛弃疾已看中瓢泉,萌生结庐种树之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洞仙歌・飞流万壑》)移居瓢泉后,他已有英雄老去,时不我待之感,急于种树有成,一再感慨:“投老空山,万松手种,政尔堪叹:何日成荫?吾年有几,似见儿孙晚!”(《永遇乐・投老空山》)“多方为渴泉寻遍,何日成荫松种满!”(《玉楼春・客来底事逢迎晚》)他为一处所种松竹成活率不高而焦急,乞求这些松呀竹呀能因他的挚爱活下来:“孤竹君穷犹抱节,赤松子嫩已生须。

主人相爱能留无?”(《浣溪沙・种松竹未成》)他为一处种竹成功而欣喜不已,特填词以记之:“行穿窈窕,时历小崎岖。

斜带水,半遮山,翠竹栽成路。

”(《蓦山溪・停云竹径初成》)   辛弃疾自二十二岁起兵抗金,到六十八岁去世,四十七年间,以从政效国不足二十年,近三十年都被当政者排斥家居。

辛弃疾并未消极闲居,而是移从政之热诚,为种树之执著,所到之处种得绿荫遍地,并在长期的种树实践中,逐渐积累起丰富的种树经验,他在一阕词里,不无自豪地写道:“种树真成郭橐驼。

”(《鹧鸪天・睡起即事》之二)他这位“郭橐驼”不但自己种树种得好,还热情地向人宣传种树的美好与重要。

西晋著名诗人潘岳任河阳县令时,勤于为政,发动百姓于全县遍种桃树李树,美化了县域环境,增加了百姓收入,深受好评,河阳也被人们赞为“花县”。

辛弃疾在写给正任江陵县令的好友赵奇�的词里,鼓励赵奇�向潘岳学习,在县域多种树,而且要抓紧:“君要花满县,桃李趁时栽。

”(《水调歌头・和赵景明知县韵》)   辛弃疾的“平戎策”写得十分杰出,“种树书”也读得特别优秀。

我们真为我们民族有这样一位一身而兼爱国英雄和种树模范的先人而自豪。

松竹真朋友      辛弃疾酷爱种树,既是出于对家国的挚爱,也是出于对自然的痴情。

官场的奸诈,世俗的善变,早已让他十分痛恶,感觉中,只有自然界的山水田园、草木鸟兽,对人始终真诚,穷达如之。

他在词中动情地写道:“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鹧鸪天・博山寺作》)“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

”(《定风波・山路风来草木香》)他由衷赞美这些“真朋友”、“好弟兄”,与之掏心掏肺,亲密相处。

辛弃疾直道立世,正气浩然,辛词中的松竹也和他一样。

他写杭州灵隐飞来峰下冷泉亭,劈首就是气度非凡的松和竹:“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

”(《满江红・题冷泉亭》)以“直节”喻竹,以“冠缨”喻松,端然伟然,一下就把冷泉亭的审美高度,苍松翠竹的正气大气,发抒得淋漓尽致,让人肃然起敬。

他向友人介绍自己的瓢泉新居,自豪地以苍松作标识:“但笑指吾庐何许?――门外苍官千百辈,尽堂堂八尺须髯古。

”(《贺新郎・和徐斯远下第谢诸公载酒相访韵》)称松为“苍官”、为凛然正气的大丈夫,自己是与这些禀赋古节的君子在一起。

是的,他特爱和这些真君子真朋友在一起。

他常常趁着酒兴,走进山路旁的苍松间,“溪欲转,山已断,两三松。

一段可怜风月欠诗翁。

”(《乌夜啼・山行,约范阔之不至》)只觉自己一来,这段本就让人爱怜的自然风光,顿时变得更加美好了,变成一幅诗意盎然的松友图了。

在他看来,苍松其实就是本色诗人,吟出的诗篇美妙无比。

雨岩飞泉,声如风雨,人们纷纷赞美。

有人喻之为“春雷鼻息”,有人喻之为湘灵奏乐,他则力主是苍松吟诗:“我意长松,倒生阴壑,细吟风雨。

”(《水龙吟・题雨岩》)而松林更像威武雄壮之师,常常钩起他对“壮岁旌旗拥万夫”那段英雄岁月的回忆,退隐而不退志,长葆浩然英概。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沁园春・叠嶂西驰》)面对松林,这位昔日的抗金义军首领依然气吞万里如虎。

有时醉了,他就睡在松间,和这些真朋友老战友说些醉话,耍点酒疯:“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西江月・遣兴》)   有道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辛弃疾生活在这么多的绿色知己中间,虽是被迫退隐,山乡岁月却也乐趣颇多。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丑奴儿近・千峰云起》)他热爱这种生活,感到很满足,在词中反复吟咏:“吾爱吾庐多松菊。

”(《满江红・老子平生》)“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晚年,他将家务全都交付儿子们,唯独放心不下对松竹的管护,要亲自操劳,告诉儿子们:“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他把自己的感悟介绍给好友:“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

”(《满江红・游清风峡,和赵晋臣敷文韵》)      花鸟好弟兄      陶渊明爱菊,辛弃疾十分敬仰陶渊明,也很爱菊,但更爱梅花

他特爱梅花的“孤标”,盛赞梅花继菊花之后,斗霜傲雪,为天地增色,高扬起清峻之气,凛然之概。

“休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

”(《念奴娇・倘来轩冕》)陶渊明以菊的高洁孤芳为自己的生命意象,辛弃疾则以梅的凛然孤标为自己的生命意象。

稼轩词颇多咏梅之什,咏梅正是自咏,梅是他的好弟兄,和他有同样的基因。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天寒地冻,山川萧条,草木尽枯,几枝梅花破空而出,便让这一方天地顿生无限风光。

国家此时何尝不是如此!金兵的铁蹄已将山河摧残得不像样子,当局却偏安苟且,不敢有所作为。

只有辛弃疾和他的友人们万难不屈,矢志“整顿乾坤”,让这一隅“残山剩水”,迸发出几许生机。

正如国家不能没有抗战志士,天地间也不能没有傲雪寒梅。

志士与寒梅,同胞而生,并世而立,互为形影。

辛弃疾经常踏雪寻梅,不是为赏花,而是专为探寻一种精神,一种情操。

他在一阕词中写道:“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

一枝先破玉溪春。

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临江仙・探梅》)有次为寻梅,竟在雪中走到深夜:“待行过溪桥夜半,更邀素月。

”(《永遇乐・赋梅雪》)1192年农历正月十五,朋友聚会,他对别的活动都无兴趣,说是“老去此情薄”。

只到附近村边采一枝梅花带在身上,“唯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着。

”(《好事近・席上和王道夫赋元夕立春》)他尤爱独开和先开的梅花,“一枝最爱,竹外横斜好。

”(《念奴娇・是谁调护岁寒枝》)“人间万事,先觉者贤乎?深雪里,一枝开,春事梅先觉。

”(《蓦山溪・饭蔬饮水》)他从这一枝特立独行,敢为天下先的梅花中,得到多少启迪多少激励呵!他真是太爱梅花这个“好弟兄”了,寻了采了还不够,常常“一夜梦千回,梅花入梦来”。

(《菩萨蛮・锦书谁寄相思语》)他最爱在梅花开时填词作诗,并将这总结为一条创作经验:“算芬芳定向,梅间得意;轻清多是,雪里寻思。

”(《沁园春・我醉狂吟》)他把这感悟介绍给友人:“要得诗来渴望梅。

还知否:快清风入手,日看千回。

”(《沁园春・和吴子似县尉》)他甚至因陶渊明没有这样的经历而为之遗憾:“一自东篱摇落,问渊明岁晚,心赏何如?梅花正自不恶,曾有诗无?”(《汉宫春・行李溪头》)   “多情山鸟”也是辛弃疾的同胞“好弟兄”。

他深深地爱着这些弟兄,和它们忧乐共之。

“此乐竟谁觉?天外有冥鸿。

”(《水调歌头・万事到白发》)“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他向这些弟兄真诚地敞开情怀,或仕或隐,都要与之商量,“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

曾有客人问辛弃疾:“山林、钟鼎,哪处难忘?”归隐山乡和在朝为官,对何处更看重更留恋?他告诉客人:“君向沙头细问,白鸥知我行藏。

”(《朝中错・夜深残月过山房》)确实如此。

还在早年为官之时,偶生乡居之念,他就曾“归计狎沙鸥。

”(《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晚年被迫出仕,归隐之念,还是生于对白鸥自在翔飞的欣羡:“却笑使君哪得似:清江万顷白鸥飞!”(《瑞鹧鸪・声名少日畏人知》)当他“满面尘埃”罢官还乡,热切迎接他,真心体谅他的,是这些志趣相投的弟兄:“白鸟相迎,相怜相笑”(《柳梢青・三山归途,代白鸥见嘲》),以同胞亲情,抚平他心头的伤痕。

连他归来的栖身之处,也是这些弟兄与他一起提前安排好了的:“新葺茅�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

去年曾共燕经营。

”(《浣溪沙・瓢泉偶作》)      青山最知音,相看妩媚生      辛弃疾青山更是爱得如痴如迷。

他爱青山,深信青山也爱自己,青山是他今生今世又一难得的绿颜知己。

在他的笔下,这种爱常常是互动的,而且青山似乎更为主动更为痴情。

早年,当他得到友人力荐,对抗金报国满怀信心,青山和他一样意气风发,以磅礴浩荡的阵势响应他:“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晚年,当他历经宦海风涛,依然保持仁人志士应有的操守,青山也和他一样固守重重秀色,“总被西风都瘦损,依旧千岩万岫。

”(《贺新郎・肘后俄生柳》)与他互勉互励。

尤为难得的是在他被诬罢官之时,青山对他的理解、宽慰和热诚迎归。

他最初带着浑身被诬脏水罢官退隐带湖青山迎接他的热诚,令他惊喜不已:“婆娑欲舞,怪青山欢喜。

”(《洞仙歌・开南溪初成赋》)后来,他又被罢官,准备到瓢泉定居,青山更是热烈而隆重地欢迎他。

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

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

辛弃疾数任安抚使。

宋代的安抚使权任极重,号称封疆大吏,掌管一方军事和民政,生杀予夺,皆可主之。

这一次,他也是由福建安抚使任上被强加罪名罢官的。

罢官乡居,权势皆无,此时的辛弃疾只能饮饮酒吟吟诗,纯粹闲散文士一个了。

青山却毫不势利,甘愿服从他的统帅,面对气势磅礴,蜂拥左右的无尽青山辛弃疾常有亲领三军之感,继续驰骋平戎报国之思。

这让他感慨尤深:“酒圣诗豪,可能无势,我乃而今驾驭卿!”(《沁园春・一水西来》)他到灵山齐庵游览,那里的青山对他也特别热情,抢着拥着来看他,摆出各种队列迎接他:“争相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沁园春・叠嶂西驰》)辛弃疾满腹才情,山居最爱吟诗,青山常与他切磋,帮他深悟诗道,越写越好越新:“却怪青山能巧,政尔横看成领,转面已成峰。

诗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

”(《水调歌头・渊明最爱菊》)   读稼轩词至此,不由得想起现代著名诗人冯至上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一首名诗《什么能够使你欢喜》。

诗人用尽一切努力,纵然把生命的时光“扯成了千丝万缕”,纵然把全身的血液燃烧得“日夜都不得安息”,还是得不到所爱者丝毫回应,“不肯给”他一点笑声。

相比之下,青山辛弃疾真是太深情太炽烈了。

辛弃疾真是幸运!壮志的难酬,仕途的险恶,给他身心郁结的沉沉块垒,青山都一一为他化疗了。

既然“老去浑身无着处,天教只住山林。

”(《临江仙》)能和难得的知音经常厮守长相厮守,正求之不得呢!他在词中一再表示自己钟情山林,“老我痴顽合住山”。

(《卜算子・万里�浮云》)“此地偏宜着老夫”。

(《鹧鸪天・山上飞泉万斛珠》)庆幸“买得青山好”(《鹧鸪天・翠木千寻》)。

辛弃疾说:“吾有志,在丘壑。

”(《贺新郎・听我三章约》)友人张�在和词中也说辛弃疾曾“书壮语,遍岩壑”。

他把在官场屡屡遭忌,无法一吐为快的豪言壮语,写遍瓢泉一带的山岩,把心中的宏愿,痛痛快快淋漓尽致的讲给青山知音听。

“自笑好山如好色”(《浣溪沙・花向今朝粉面匀》)。

政敌泼给辛弃疾的污水中,有一盆题曰“好色”。

辛弃疾反讽道:此言不假。

老夫确实好色,但所好绝非诸君萎靡其中的淫秽之色,而是凌然正气,天地本色的青山之色。

情人眼里出西施。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我爱青山青山爱我。

“恰似哀筝弦下齿,千情万意无时已!”(《蝶恋花・何物能令公怒喜》)   辛弃疾青山恋,真是感人至深呵!      “要物我欣然一处”      辛弃疾爱山爱水,爱树爱鸟,更爱物类的多样,物种的平衡和物类之间的真诚友爱,和谐相处,认为这样的场景,比诗还美。

一次山间春游,他正自苦吟,“句里春风正剪裁”,却见眼前“溪山一片画图开”,比他的腹稿美得多。

深谙诗道的他不禁眼睛一亮,知道天机云锦自拥来,实录自然景,即为绝妙词。

于是径直记之:“轻鸥自趁虚船去,荒犬还迎野妇回。

松共竹,翠成堆,要擎残雪斗疏梅。

乱鸦毕竟无才思,时把琼瑶蹴下来。

”(《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不过是荒野里几只白鸥、乌鸦,一条狗,一个山妇,一只空船,几丛松竹,一片残雪,几枝疏梅,单个看毫无美感,组合在一起,却陡显无尽生机,意趣,诗境,尽在其中。

他特爱竹,特爱梅,更爱竹和梅的结合。

一次游元溪,只见漫山翠竹,山风过处,竹浪滔滔,煞是壮观。

但又觉得“动摇仪态虽多竹,点缀风流却欠梅。

”竹林之中,再有几片梅花该多好,哪怕仅有几株,也比单一的竹林美。

他“穿窈窕,过崔嵬”,遍寻不见,就不客气地向主人提出尽快种梅的建议:“东林试问几时栽?”(《鹧鸪天・元溪不见梅》)   为了把瓢泉居所的青山和松、梅、竹安排得恰当和谐,相得益彰,他费尽思索:“手种青松树,碍梅坞,妨花径,才数尺,如人立,却须锄”,又不忍锄,咋办呢?“叹青山好,檐外竹,遮欲尽,有还无。

删竹去,吾乍可,食无鱼?爱扶疏,又欲为山计”,咋办呢?……就这样,“千百虑,累吾躯”(《六州歌头・晨来问疾》),他竟大病一场。

为了保护好住所的生态,一贯好客的他,有段时间竟轻易不接待客人,人们不解,他的回答也出人意外:“向松间乍可,从他喝道?庭中且莫,踏破苍苔。

”(《沁园春・我见君来》)在他眼中,生态竟比一般来客更重要。

他还向居所近旁的白鹭建议,不妨到远处鱼虾多的地方去进食,莫把跟前已经为数不多的泥鳅和小鱼小虾吃光了,适当留下些,大家高高兴兴在一起,多好。

他亲切呼唤道:“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

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

听君飞去饱食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鹊桥仙・赠鹭鸶》)   “要物我欣然一处”,关键在消除物我之间的“机心”,而待以诚心。

辛弃疾最初被罢官带湖乡居,就与鸥鹭结盟,彼此真诚相待,友善相处,不要相互猜疑。

他们对天宣誓:“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并要继续扩大联盟,把其它鸟类也吸收进来:“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也许物物之间“机心”存在太久太普遍,特别是其他物类,受人类欺诈和伤害太严重,一些鸟儿一时还不敢拿辛弃疾他们的带湖鸥鹭之盟太当真,不敢放心地和人相处。

辛弃疾便耐心地反复地向它们宣讲,真诚地热情地征求它们的意见:“旧盟都在。

新来莫是,别有说话?”(《丑奴儿近・千峰云起》)。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