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嫩的歇后语 [装嫩时代]

装嫩的态度      这是一种态度,而一切都要归功于它的破坏性和另类感。

这个时代真的太让人兴奋也太叫人紧张了。

1960年代生人刚刚尝到成功的滋味,1970年代的人就急不可耐地开始实施他们的“夺权”计划,但真正可怕的是这两拨人开始交手之际,80年代下的蛋蛋们对此简直不屑一顾,一个指向这帮新人类的消费主义潮流汹涌而至,将60与70年代们所谓话语权之争的崇高感和悲剧性解构得七零八落。

这再次证明了文明史观:农业社会里,价值2000年一变,工业社会价值演变周期是200年,而今天这个周期缩短为最多20年。

装嫩的荧幕鼻祖:刘晓庆   有记者在采访刘晓庆时问她:无论是之前还是复出之后,围绕你的话题似乎总与“装嫩”分不开,你愤怒吗?   刘晓庆说,“我觉得这是嫉妒,这些人不允许一个女人过了30岁依然年轻

这就是我为什么今天在节目里要告诉大家我从来没有整过容,你看到的我是百分百天然的样子。

为什么这些人就不愿意相信靠运动,靠好的心态,女人就可以保有她的美丽。

”   记者又说,可能很多人这样说是针对你在一些剧中的少女角色。

刘晓庆回答得很爽利,“我是一个演员,演18岁和演80岁都是我的职业要求。

如果戏里我能把18岁演好、演像,戏外我能保有我的美丽,这是我的骄傲!为什么就是有一些人一定要去攻击别人。

是不是只有看到说‘哦,她终于老了’,这些人才满意呢?”      装嫩的节日:六一   口述:惠芬      六一节,咱也凑了个热闹,和小朋友争先抢后地过了个节。

自从各种不如意以后,我是什么节都跟着过,自己找乐子吧,总比一个人呆坐着强。

这是一个粉嫩的年代,难道你逛商场时,看不见都奔三的人了还在少女馆里挑衣服。

难道你没有看见奔四的女人偶尔也扮一下纯情少女的眼神。

嘿嘿,不用说别人,33岁的我经常刷绿漆装装嫩

一是想挽住这射向30的强弩之末,二是粉嫩也是时代背景。

唯一的区别是我的做作成分少之又少,且有强烈的自知之明。

全民装嫩   文/李志春      嫩,总让人想起肉质的灵动,洁白的肤质底下孕育着无限的生机。

把它装在个人的身上,也总体现着某一审美特质:气质上的纯洁与年龄上的年轻

以至成为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潮流。

虽说嫩者并非常见,但既是潮流,那么装还是需要装一下的。

朋友是个大老粗,一米八的个头配上彪悍的身材,每次都被我说成是一熊样,而每到此时他又都能从熊样的躯壳下,向你展现他的娇嫩。

两手捂着脸,压着嗓子,低着眉头,来上一句:“我很可爱的……”不免让人“触目惊心”,可细细想来,如此的小男士目前呈扩散状趋势。

护肤品在他们生活中并非鲜物,像我朋友从小坚持不是“强生”系列不买,以展现肤质“如婴儿般嫩白”的人也绝非个别。

过去男士成熟为美的观念在新时代有了双重标准。

年轻,可爱,动人一样为大众喜欢。

由此想来,“正太控”的盛行也就并非不无道理了。

不过小男士毕竟是男士,装嫩自然不如女性那么自如。

超女张涵韵十六岁成名正体现着大众对于嫩之女性的态度。

于是大街小巷总能见着穿着学生装,刘海至眉,长发飘飘或是扎着马尾的女性,一个三十岁的大姑娘正向你诉说着什么叫做高中时代

或许女性天生有着柔弱的一面,所以说话娇声嗲气就不足为奇,再配上一系列少女动画片的动作,你就可以想像她们看到心爱之物时跳跃的动作;说话时双手做祈祷状的动作;跑步时麻雀步的动作。

把“外观”塑造的形象添上,那就是众多女性心目中的自己:不愿长大,永远青春,可爱依人。

为此,众人总是朝着这虚幻镜像试图努力着。

比起青年们,上海老年人更急切于嫩装,大娘的丝巾,大爷的夹克衫,从潜台词里告诉你他们的心理年龄是多少。

有次听几个大爷聊天:“以后出去问路,可不能叫人家老阿姨,现在的老阿姨听到都不舒服的,有的还要和你强调要叫她阿姨。

”上次在一朋友家,“阿姨”见我看着她的照片,便满脸堆出可爱的笑容:“你看我老么。

”我说了句:“比照片上的老点。

”她立刻精神一震,跑去和她女儿感叹:“哎!他说我老了,你看这照片和我现在就差两年不到呀!”一脸无辜,似乎想让她女儿看出她现在还能挤出两年前的模样。

在这个时代,无论青年男女,还是老年男女,嫩必然是主流。

追求的是嫩,追求的是内心体验,追求的是人类对于转瞬即逝事物的永恒渴望,这便是上海人的一种精神执迷。

装嫩?还是扮熟?   文/沙然      新收到易趣发来的邮件,标题是“双面娇娃”,轻轻一点,缤纷的色彩扑面而来。

那是一份时尚快报,打着令人遐想万千的广告语――今天是性感妩媚?还是可爱清纯?由您决定。

外面天寒地冻,广告却可以忘记了季节。

左半边是魅惑娇艳的真丝吊带裙,十厘米以上的细跟水钻凉鞋,低腰热裤和令人喷血的比基尼纷至沓来……右半边是泡泡袖公主裙,HELLOKITTY的小包、玩具,清凉手镯,带蝴蝶结的彩色凉拖,其甜美程度只有哈根达斯的香草冰激凌可以媲美。

向左走?向右走?鼠标游移不决,心情也摇摆不定。

比如我,正是不尴不尬的年纪,说自己是小女孩,怕人笑我“装嫩”,说自己是大女人,又隐隐的心有不甘。

骨子里,我和每个女人一样,喜欢温柔的丝缎,如肌肤相触般,在灵魂之外形而上的缓缓流动。

所到之处,香水的肉豆蔻、衣上祚丝的气息,口红的重金属味道,一一席卷而来,散发开去。

暧昧缭乱的夜晚,一袭妖娆的晚礼服,再配上高跟鞋,那风摆杨柳的步态足以倾倒众生。

高跟鞋实在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关于这一点,我坚信任何女人都深有同感。

“给我一双高跟鞋,我可以征服全世界。

”玛丽莲梦露就曾这样自信满满地宣战。

然而,我又像每个女孩一样,喜欢粉色的,卡通的可爱东东,大到房间的布置,小到手机挂饰。

这种喜好缘自小时候,在商店的玻璃橱窗里,看到一条粉红色绣着小熊的灯心绒背带裙,一直眼馋着不肯走,牵肠挂肚。

小狐狸一般。

记得前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闭幕式上,众多女星无论20、30、40,装扮俨然粉红女郎,莫非在她们的幼年期,亦有和我相似的情结?   某段时间里,走在上海的繁华闹市,看见大学女生不时从背在胸前的包里掏出装水的奶瓶,仰起脖子“咂吧咂吧”地吮吸,招摇过市,直把我惊了个人仰马翻。

而如今,在公汽里,听到不过十四五岁的,穿着日本偶像剧里的那种校服的女孩,冲着另一个女孩笑道:“侬个只女人哦……”不禁莞尔——原来,某种生活方式或者语言习惯的改变,是不以年龄为界限的。

早就耳闻台湾作家李敖是快意恩仇的人,却不知道他还有一个同样口无遮拦的女儿。

有一天,在电视上看到身穿粉红色少女装的李文在做“脱口秀”,张口“我们女孩子”,闭口“他们男孩子”的,五十多岁了啊!我差点厥倒!   忽然想起布兰妮在《十字路口》里唱过的歌:“I"m not a girl,not yet a woman。

”这部电影在香港公映时,被译成了《玉女半熟时》。

香艳是香艳了些,好在乐而不淫且贴切无比。

当年赚值妙龄的小甜甜,一向以青春派玉女掌门人的形象示人,用思无邪的眼神向全世界宣告:“我是歌坛的最后一个处女。

”然而从这部电影开始,小甜甜摇身一变,处处展露着日渐成熟的,丰韵的肉体和充满挑逗的眼神。

直到如今,布布臃肿如苏联老大妈的身材和松松垮垮的皮肤,不得不以装嫩来挽回人气,赔本赚吆喝不说,还难免让明眼人横批一句:“黄瓜老矣,能刷绿否?”   装嫩?还是扮熟?这是个问题。

是默然忍受岁月的暴虐的毒箭,还是挺身反抗时间的无涯的利刃?这两种选择哪一种更加明智?正犹豫间,有高人帮我总结出一条金科玉律,以供各位在十字路口徘徊的女子参考,道是:女孩鲜嫩的肌肤和容颜加上女人成熟的身体和智慧——这,便是完美的代名词。

装嫩装嫩   文/关景棠      小朋友肯定都想快快长大,最好天天过个生日,好长大些。

可大朋友却都一个个往回缩,希望生日过得越慢越好、越少越好。

或许,哦不,应该说肯定在我们周遭正在上演着这些个“围城”。

人,生来就是矛盾的,不是吗?年龄小吧,怕别人说幼稚天真,拼命搞得老成一点;年龄大了吧,又怕人看出来岁月痕迹,玩命地减肥、美容。

装嫩是件好事,至少让大家眼睛里看到更多的美女帅哥,虽然可能是兑了水的矿泉水。

女生为了恋爱、婚姻,总想自己年轻化,可这年头,男人们也都有类似的想法,至于其中的目的嘛,也不会很单纯吧。

话说回来,有条件装嫩也说明社会文明的进步。

比如说,内在的调理离不开保健品,外在的打扮离不开化妆品,服饰的多样说明审美在提高,皮肤的改善说明科学在进步。

装嫩未必是个人的天性使然,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随便到路边的报摊上扫一眼,有关服饰的,美容的,保健的,心理的……这些杂志占据了至少一半的空间。

看多了,自然就会模仿,于是在这种舆论包围下,逃脱者了了。

初衷也未必是要装嫩,只是想让自己更加美观、得体,更多得到旁人的欣赏眼光。

而结果,恰恰是装了嫩了。

如果要探究其中的原由,无非是要扮扮年轻,尽可能让青春的尾巴拖到长得一塌糊涂。

有首蛮老的流行歌曲《我想去桂林》,歌词中写“有时间的时候没有钱”,又写“有钱的时候没时间”,这与装嫩的心态是一致的。

年轻时,有大把可以挥霍的青春,却没有条件、没有能力享受生活。

于是到了有一定积累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再那么年轻青春也似乎有了点距离。

怎么办呢?只好装装嫩咯。

双肩背包或是夸张的斜挎包,运动品牌的衣服,下身破破的或是大大的牛仔裤,脚下运动鞋或是登山靴,这样的装束并非时尚的学生所专属。

平时上班时也许西装革履,下班时就张扬青春

之前看过类似的报道,一些普遍认为是年轻人聚集的时尚地带,如卡拉OK、酒吧、迪斯科舞厅,发现那里更是中年“装嫩一族”的天下。

也许再过一段时间,市场细分之后,会有专门为学生群体、装嫩群体、中年群体量身定制的娱乐场所,这又将引发新的商机也说不定。

毕竟,“嫩”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外在的范畴可以装装,可年龄的差距始终存在,要玩到一起也非易事。

只要自己觉得开心快乐就好,该装嫩装嫩呗。

装嫩的心路历程   文/李志春      装嫩之风最早是从港台艺人那里传来的。

一个二十好几的男星,站在舞台上,不觉惭愧地说着:“我是一个男孩子。

”各种典范,刘德华可谓经典。

奔五还装作邻家大男孩,甚是别扭。

从小看着一批批艺人过场,不知不觉被这些个毒烟所麻痹,年龄与行为被分离。

据调查如今幼儿园小朋友们的偶像是:蔡依林,SHE,周杰伦等等,想像下“男孩子”风的熏陶,再看看蔡依琳,SHE走的装嫩路线,也就可以理解装嫩的第一步是如何在心中烙下足印的了。

装嫩的第二步,由日本动画为主角。

少女们学着《樱桃小丸子》的笑声,男生们练习着《蜡笔小新》的语调,不停地喊着:“妈妈……妈妈……”女士们学着动画“罗莉”们的祈祷手势,灵动的表情,男士们也会带些“正太”“神经质”似的幽默动作。

青年们在与动画的遭遇中忘记了自我主体,而留恋在客体内。

装嫩由动画片而得以显现,且让行为变得正常化。

踩上了从小到大装嫩正常化的脚印,步入三十后,体貌的改变才让人察觉到自己装嫩的窘境,但习惯又何以能说变就变,所以一方面不得不承认人老,另一方面又指望着别人看不出。

拎回大包小包护肤养颜产品,就算不能年轻,也得让自己“老”得慢些,能说二十九的不说三十,眼见要四十的说自己三十出头,“以内养外”“滋补壮阳”密集地轰炸着这一群装嫩装不像而又非得装给你看的一族。

装嫩终于在此被发觉他们的可笑,可更多的却是无奈。

直到心智成熟的中老年,装嫩才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心态的年轻,而非留于表面的浮夸;体貌的慈祥,而非无病呻吟。

从后天畸形的岔路上矫正过来,变得还算有个好结局。

至少在面对死亡时,集体多了些共识,想想如果长生不老,七十岁的“阿姨”装嫩之扮或许未必就被集体认可。

这个城市,装嫩成了一种基因,被一代代继承。

当一个屋子里都是一个派别的时候,它的成长历程变得合理化,原本“恶心”也就成了众人一厢情愿投射的十环靶心了。

装嫩的常态:姐弟恋   文/关景棠      如果要研究“装嫩”,可以从时下渐渐风行的“姐弟恋”说起。

传统上,男子要比女子大一些,美其名曰地表述为“大丈夫和小女子”。

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性格上会更为成熟,生活上会更加照顾,工作上会更有保障。

可在当下充斥着叛逆的环境里,大家似乎总想逮着机会与传统拉开距离,“姐弟恋”便成了一种常态。

其实,我倒觉得只要两个人在一起感情好,彼此条件合适,无所谓年龄大小的分别。

于是在这般情境之下,“姐姐”只能装嫩了,而“弟弟”也就自然而然地继续嫩下去了。

很多男人年龄不小了,却依旧像小孩一样幼稚,调皮,任性,粗心,撒娇。

过去,男人都以成熟为美,以至于爱扮酷。

现在的男人却一天天幼稚起来。

一种说法是因为消费年轻化所致;也有人说,现代人念书念到近三十才出校门,脱离社会环境,难以快速适应、融入;当然,我觉得最后一种说法最直接,装幼稚可以逃避责任,不用承担太多压力,比如女人的寄托,父母的期望等等,还能振振有词地说,我很幼稚,我不懂你让我慢慢来好不好?   法国有本小说叫《妻子学堂》,如果借用到“姐弟恋”,可以再写本叫《丈夫学堂》。

从生理角度来讲,男人从25岁到45岁,只要稍加注意,外貌变化不会很大。

女人却会经历几个阶段的明显变化。

二十岁的青春,三十岁的风韵,四十岁的富态。

怎么办呢?只好多想些装嫩的办法咯。

装嫩族的女人首先少不得的是自信心理

无论几岁,都要觉着自己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小很多,好好的别老是对着镜子数眼角的鱼尾纹。

穿戴上也的确比实际年龄看着年轻,衣裙颜色往往都是鲜艳居多,不像刚工作时喜欢穿深色套装以显示职业气质。

款式多半也新潮,还得讲究个品牌什么的。

接着是生活观念的新潮,流行词语、流行段子得脱口而出。

平常有事没事要安排时间去健身,掌灯后去蹦迪K歌,偶尔三更还得在酒吧里露露脸。

另一半只好努力赚钱以满足这些消费,看出来了吧,“姐弟恋”里的男人并不轻松,如果说“姐姐”无意间拿“弟弟”与旁人比较,那估计“弟弟”会郁闷上好一阵子。

只是郁闷完了,还得继续奋斗。

流行的,未必是合适的。

上海美眉装嫩艺术   文/陆漪      曾听不止一个女友说,25岁是一个女人的分水岭。

在这之前,身体状况、皮肤细胞等都处于年轻状态,一过25,别说皮肤开始出现问题,就连熬夜等年轻时常做的事,也会渐渐让自己无力招架。

女人们更明显的心理变化则是――觉得装嫩未尝不是让自己看起来永不衰老的武器,所以肆无忌惮地开始比拼装嫩艺术。

25岁开始,上海美眉不再喜欢黑色,衣橱里的单调色系齐刷刷被桃红、粉紫、明黄等鲜明色彩替代;披肩长发被高高束起,偶尔加个俏皮的蝴蝶结头绳;FION概念包则束之高阁,满街地寻找质地良好、颜色鲜艳的斜背小包,走路时配合自己的步伐,在屁股上一翘一翘,既性感又俏皮;而如果有人直截了当地问起上海美眉年龄,她一定会笑着打哈哈,口风死紧,就是不说。

上海美眉装嫩颇有艺术,即不会过格,又常常让旁人眼前一亮,心头一紧,甚至――不敢开口问其岁数,觉得那是大煞风景和不上台面的言辞。

上海美眉心里明白,要让自己时刻站在年轻时髦的风口浪尖,必须战胜强大的对手,从细节入手,而且格调、腔调、轻重,一个都不能忽视。

所以,上海美眉的心里不再住着个洛里塔,因为洛里塔般的嫩,从来不需伪装,她手到擒来,她的筹码是年轻上海美眉也不会把林志玲作为榜样,因为林志玲般的嫩,多少有些让人发冷的味道,上海美眉才不要被人在背后指点;周璇般的嫩,上海美眉也心知肚明――那多半是源于她瓷娃娃般巧夺天工的脸孔,如果上海美眉没有它,最后便只能把周旋也从装嫩的模仿名单中剔除了。

今年圣诞,上海美眉的行头是――玫红一字领羊绒衫,领口有一排洁白珍珠;短至膝盖以上,露出一截细长大腿的超短裙,屁股后面有朵玫红色的花,正好呼应上衣颜色。

上海美眉心里暗想,这是几年前在商场逛街时瞄都不会瞄的款式,那时只知道穿裤子穿出些英气,其实,裙子才是彰显女人魅力的最好法宝吧。

她过了一个颇有姿色、夺人眼球的圣诞。

既然没能找到一个让女人们皆大欢喜竞相膜拜的装嫩典范,上海美眉就把自己,作为自己装嫩楷模了。

天然美VS人工嫩   文/艾米      一写下这个标题,脑子里头一个忽闪而过的,就是现如今在荧屏、期刊等媒体上大红大紫的韩星们。

我对日韩流从不感冒,但现在韩风正当头,便不得不对其投注些目光。

审视下来不难发现,他们和她们之所以受欢迎(并且大多极受青少年欢迎),也许仅仅在于其时不时校园般的清纯扮相和人工整形得来的姣好面容。

年轻人为主要描述对象的韩国偶像剧,很多时候是男女主人公为了各自的情感,彼此牺牲、彼此折磨。

韩国明星凭悦目的面孔,在适当的情节编排中哭哭笑笑。

命运使他们时而成为被害者,时而又让别人受伤,跌宕起伏的剧情配以韩星精致到不可挑剔的面庞,的确人见人爱。

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他们虽然面貌姣好,但很多都是整形和矫揉造作的结果,并非天然美。

《豪杰春香》里清爽活泼的韩彩英在经过垫鼻子和剧中家居味十足的发型和穿着之后,才有幸变得“卡哇伊”十足,迅速成为最具人气的偶像之一,很多韩剧迷们都对其学生妹的粉嫩扮相跃跃欲试;《人鱼小姐》里同样清纯可人的张瑞希,换在整形前肯定不会红成如今的样子,她进行的是全脸整形,一度因削骨导致脸部浮肿,无法赶通告……      另外,韩剧里的主人公又全体言行有理,打扮精致,端庄得体,很多时候都保留着校园清纯的气息。

从这点上来看,韩星的装嫩技术也是胜人一筹。

很多没有整过形的韩星也会不合时宜地出演清纯扮相主人公,明明路线或性感或成熟,偏偏要在影视剧里装一把嫩。

富有魅力容貌的宋慧乔是男性观众心目中“最想被拥抱”的韩剧女星,而她在《浪漫满屋》等剧中清纯的装嫩扮相却怎么看都与其性感路线不一致,倒是最近摇身变成成熟女人,新写真散发自然魅力的时候,大家才真正开始欢喜了她。

李英爱出演《八月照相馆》时已经一把年纪,虽然在剧中谈情说爱很有原则,让观众感到亲切和认同,可是有细纹爬上的眼角眉梢和校园粉嫩短装裙却真是不太搭调的。

虽说韩星整形和装嫩是职业需要,但是人工制作出来的小于实际年龄好多岁的美人帅哥们看多了,总会让观众觉得有点腻味,回味起天然美的好处。

所以,笔者对荧屏上艺人们装嫩的建议是:大装化小,小装化了。

装嫩发嗲,自轻自贱?   文/凌惠芬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是崇尚“潇洒主义”的“顽主时代”,为了掩饰内心的痛苦,人们纷纷以“潇洒”自居,推崇游戏化的生活信念;90年代后期则是“酷主义”横行的时代

到了二十一世纪“零年代”,一种我称之为“三字经”的日常美学已经问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那就是“贱”“嫩”和“嗲”,与之相应的时尚行为就是“犯贱”“装嫩”和“发嗲”。

他们以犯贱为核心,构成了当代某些人灵魂的“三位一体”。

嗲,来自英语dear,原以为“亲爱的”,如今已成为全民共享的关键词。

大多数人都认为发嗲上海女人的专利,还有人以为琼瑶小说中的女人最能发嗲,或者f4是发嗲男人的代表,其实都不尽然。

最会装嫩的是小资,而最会发嗲的却是文人。

只要回顾一下现代诗歌史就会发现。

发嗲的文人还是占文学的上风。

经过80年代一批发嗲文人的努力,“新撒娇派”早已占领中国文坛,代表了当下文坛的一代嗲风。

向历史王朝发嗲,不仅可以迎合民众的帝国情结,也能够满足一下文人“自我作践”的心态。

针对殖民的上海的摩登怀旧,也是历史发嗲的一种时髦类型。

在一个重压的境遇里,面对无助、委屈、尴尬和精神遭受蹂躏的时刻,“自轻自贱”不知不觉就成了为人处世的基本策略。

逃避――装嫩心理探究   文/吴剑      40岁的人为什么背了个“双肩背”;30好几了怎么还在收集动画片;老大不小了怎么还嘻嘻哈哈挤在年轻人当中……透视、揣摩这些装嫩者的心理,无外乎“逃避”二字。

逃避现实。

现实是什么?答案是:无情的摧折,难以面对的真相。

人易老,情难留,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随处重演的故事。

可是,有人不愿意去面对、去承认――办公室里40岁左右的老大姐(叫她阿姨,准跟你拼命),为什么每天涂脂抹粉、花枝招展,“青春无敌”的装扮看得使人反胃,更可笑的是,她们依然故我、自得其乐,也许你永远不明白:她们为什么就那么喜爱拼命往脸上、身上捣鼓、砸钱?   因为,她们在逃避现实。

仔细想想,真的是这样。

你可以说她们心态健康,永葆活力,但换个角度看,她们说到底不就是害怕变老的日子不期而至吗?   事实有时候真的很残忍,皱纹不知不觉就多了,你不知不觉就被人尊称为“老”了,不知不觉就发现老公对自己的态度冷淡了……所以,她们“装嫩”,也可以说是一种没有多大意义的反抗,生理性抗争。

希望自己看到的、别人眼里看出来的,都不是既成事实的东西。

装嫩者由内心来说,总希望还能和年轻人扎堆,还能穿得更时髦年轻些,还能在爱人那里受到注目……只可惜,除了引人背后嘲笑、怜悯之外,不知道,还能不能多得到一点点理解?   逃避生活。

生活就是重压。

逃避生活,因此可理解为逃避重压。

我们成年人,常常羡慕孩子,怀念孩童时代的无忧无虑。

有些人的孩童情结更严重些,总希望生活中的烦心事能少一点、离自己远远的。

但生活,不为你左右的。

怎么办呢?装嫩!   听一些装嫩者亲口说,装嫩就是保护色、就是缓冲带。

你在家里装嫩,即便你的年纪不小了,但父母、家人还是可以分担你许多压力;你在单位装嫩,领导交待的任务就会少,出了岔子担的责任也会少……   面对社会的剧烈竞争和残酷倾轧,一些人习惯于选择“装嫩”,行事带点孩子气,心理渴望回归孩子的世界。

这种心态发展到极端,就是逃避社会生活,拒绝长大,将自己囚禁在自设的小天地里,做胆小、安于一隅的井底之蛙。

有人说,以上这两种起因导致的装嫩者,除了少部分心态十分年轻、健康者外,反之其中的大部分都属于心理亚健康。

但我更愿意这样理解这些装嫩者――只要他们没有妨碍到其他人的生活,我们无需对他们横加指责。

甚至于,如果身边有这样类似情况的朋友,我们应该多倾听一下他们的心声,也许,那个心理世界里掩藏着许多的痛苦和困惑,正需要机会去释放!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