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江西财经大学国贸学院 下载论文网   摘要:本文先分析了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现状,接着探讨了半导体照明产业国际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LED产业国际竞争力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   ??一、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半导体照明(Lighting Emitting Diode,缩写为LED)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LED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包括LED外延片的生产、LED芯片的制备、LED芯片封装以及LED产品应用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我国大陆地区半导体照明产业产业规模和高档次产品的出口上都与日本、美国等领先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就外延片、芯片环节来说,研究和开发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尚未解决,蓝、绿光及功率型LED所用的外延片和芯片主要从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区等地进口。

近年来,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向好,外延芯片企业的发展尤其迅速、封装企业规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照明应用取得较大进展。

从区域产业分布特点来看,国内半导体照明产业已初步形成“珠三角、闽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四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并呈现出北方研发机构相对集中,研发力量较强,南方产业化能力强,应用发展快的产业格局。

并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的推动下,形成了上海、大连、南昌、厦门、深圳、扬州和石家庄七个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

??二、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1.世界市场占有率分析   世界市场占有率指标是一国出口总额占世界总额的比例。

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指标能“最简单”明了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但由于半导体照明产业国际上没有详细的进出口数据,本文以全球供应LED比重进行分析。

表1 2009年全球各主要LED供应地区销售比重   数据来源:海通证券研究所   从表1可以看出,日本占据LED行业产值的46%,我国台湾占23%,美国占14%,欧洲占10%,而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一共才占有7%。

显示出日本在半导体照明产业的绝对优势,而美国、德国、中国台湾尾随其后,中国大陆则远远落后,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

据统计,全球LED的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超过20%,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美国、日本、欧洲各主要国家纷纷扩产,加快抢占市场份额。

2.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on,TC)又称贸易分工指数,用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额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用以说明该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用公式形式表示如下:   TCNTB(Xit—Mit)/(Xit+Mit)   X、M分别代表出口额和进口额,i表示某一国家或某一产业,某一产品,t表示总量。

该指标优点: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它剔除了通货膨胀,经济膨胀等宏观经济总量方向波动的影响,即无论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它均介于—1和+1之间,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是可比的,该指标值为—1表示该国或该产业该产品只进口不出口,从出口的角度看,该指标值越接近于1其产业国际竞争力越具有比较优势。

表 2 中国大陆半导体照明产业贸易竞争指数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数据整理。

由表2显示,中国大陆半导体照明产业贸易竞争指数2004年为—0.47,2009年为—0.19,出现巨大的贸易逆差,由此看出我国半导体照明行业贸易竞争力极弱,主要因为我国高档的LED芯片封装灯珠还主要靠进口。

另一方面,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贸易竞争指数有所好转,从2004年的—0.47上升至2009年为—0.19,这主要得利于近年来我国封装和应用领域发展迅速,国际竞争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综上所述,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国际竞争力还是比较低的,但是近年来研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提升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加强技术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制约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的是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研究还不够,主要核心专利技术都被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掌控。

因此一方面,我国要进行相关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以获得核心专利,保障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未来拥有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整合产、学、研进行公共技术联合攻关。

鼓励企业自行研发,鼓励企业之间的联合开发,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的技术联盟,鼓励国际间的技术合作,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

2.增加政府投入,制定相关产业政策   从节约能源的战略高度加大国家资金投入,建立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与检测部门,针对当前半导体照明领域的前沿高端技术进行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获得核心专利技术以保障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未来拥有核心竞争力

与世界主要半导体照明强国美国、日本、德国,甚至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我国政府的投入扶持力度相对来说还不够。

参考文献:   [1]金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经济研究,1996;11   [2]裴长洪.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刘 璐)。

7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