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人格论|专家型人格

在各种各样的人群中,专家的存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因为他们是“专家”,他们的话语权往往是由学问上的比较高深、技艺上的比较专攻、见解上的比较成熟而赢得人们的尊重和社会的肯定。

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人格就特别要紧:专家人格上出了毛病,其危害性一定烈于其他一般的人。

从历史情况看,各个领域的专家人等,通常是相当注重自身人格形象的,他们中的许多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许多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许多人坚称“士可杀而不可辱”,许多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很不幸的是,近些年来,专家人格方面问题毛病的事情不少。

比如,有一位司法精神病学专家说什么“上访的群众99%精神有毛病”,如果这样的断语成立,请问造成“上访”的社会不公、干部腐败和不作为乱作为的因素在哪里?又比如,有8个专家集体编写了一部关于“城管”方面的培训教材,公然提倡“以暴制暴”(所谓“脸上不见血,身上不见伤”之类)。

又比如,在杭州地铁事故中,某些权威专家“认定”是自然灾害,否定施工单位承认早已发现有隐患存在。

再比如,今年1月4日,昆明在建机场配套引楼跨塌导致7死30多人伤的重大事故,相关方面强调“施工方案是经过专家论证过的”……专家都重“人格”了,严格要求,严肃操作,生活中的坏事丑事一定会减少许多!   近年不断揭露出真真假假的专家(内外妇幼心脏各科“主治医师”之类)为假医劣药做广告做宣传的丑恶事件,不仅事关为虎作伥,而且涉及谋财害命,不可不说是“人格丧失”的极端!   因为专家有一种社会公认的权威性,所以他们的不当表态等不当行为就更具破坏性,他们的人格水准怎么样就具有了十二分的重要性:   您是某一方面专家,那就应当在那个方面能够确实负起责任来,说话要算数,要经得起历史、时代、实践的考验。

您是某一方面专家,那就应当敢于而且切实能够对自己的意见负责任,坚持真理,与谬误作斗争。

专家的高尚人格我们尊敬和学习,专家人格毛病我们也应记取教训,所谓的“为尊者讳”是违反科学精神的。

专家人格问题上,当代历史上有过正反两个方面许多深刻教训。

谨举两个实例:   马寅初,人口专家,1957年在《人民日报》发表《新人口论》,主张计划生育,指出人口问题“若不早为之图,难免把一切变为失望和不满”。

后被诬为中国的“马尔萨斯主义”,遭到全国规模的大围攻。

马寅初说:“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我想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事,我相信几十年以后,事实会说明我是对的。

”“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错批一人,多生三亿。

这句话是后人对马寅初人口论遭到批判的惋惜。

1973年,国家计划生育小组成立。

1979年,新人口论平反。

钱学森,我国有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1958年在《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上,几次发表文章说:“稻麦每年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现在的二千多斤或三千多斤,而是二千斤的20多倍!这并不是空谈。

举一个例:今年河南有些特别丰产试验田,要在一亩地里收160万斤蔬菜。

虽说蔬菜不是粮食,但到底是亩产160万斤!”这样的“专家论”,从一个方面导致了毛泽东对下面虚报的粮食产量信以为真,与其后的全国性“农业大跃进”、“大饥荒”不能说没有关系。

毛泽东说:我是看了大科学家钱学森的文章,才相信(亩产万斤)的。

更为可惜的是:钱老到2009年逝世,对此事都讳莫如深,没有公开检讨。

马寅初,逆着“人越多越好”的潮流,坚持人口要计划控制,挨批而不悔。

钱学森,顺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潮流,推其波助其澜,说亩产可达4万斤,始终没检讨。

此一逆一顺,当然有认识问题,但仅仅只是认识问题吗?   专家的高尚人格从何而来?我认为,九九归一要靠自我修养。

一个人的良好德行,压是压不出来的。

孔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荀子则说过:“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   如何保证专家队伍的人格水准,那就要靠法律和环境了。

人格是道德问题,强调“自觉地做好人好事”;旁边就是法律,法律规定人们“不可以做什么”。

人格水准高的人,正气昂然,绝对不可能去触犯法律那个“不可以做什么”。

环境,有一个人与人“相互影响”的问题

一个成熟的人能够人格独立,固然不会“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但是,在一个道德风尚好的社会大环境下,大多数人的“非道德”言行就会受到遏止,人格也就会正面“互动着”上升。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