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表皮样囊肿2例并文献资料回顾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睾丸表皮囊肿的流行病学、组织发生、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2例睾丸表皮囊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文献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例主因阴囊睾丸包块住院的患者,彩超提示睾丸实性包块,术后病理均为睾丸表皮囊肿。结论 睾丸表皮囊肿是罕见的睾丸良性肿瘤,有恶变倾向,B超、彩超是主要的筛查手段,治疗以手术为主。

【关键词】 睾丸表皮囊肿

兰州石化总医院2004年8月~2006年4月共收治睾丸表皮囊肿2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例1,患者,35岁,以左侧阴囊包块20年入院,20年来包块无增大,否认有结核等传染病病史。查体:左侧睾丸上极可触及一直径3 cm包块,与睾丸粘连,质地较硬,无活动,有轻触痛,右侧附睾未触及异常。彩超左侧睾丸上极24 mm×28 mm大小低回声光团1个,边界较清,内部不均匀,呈低回声、中回声、高回声相间,层状改变,内见1 mm×0.7 mm光斑2个,伴彗尾征;周围见彩色血流,呈静脉频谱,V=10 mm/s,考虑左侧睾丸内实性包块

例2,患者,28岁,以右侧阴囊包块2年入院。查体:右侧睾丸中极可及一直径2.5 cm包块包块固定质地较硬,无疼痛。彩超:右睾丸中极24 mm×22 mm大小低回声光团1个,边界较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呈层状改变;周围见彩色血流,呈静脉频谱,V=9 mm/s,考虑右阴囊内实性占位,表皮囊肿可能性大。实验室检查血β—HCG、AFP和CA—50未见升高。

1.2 治疗方法 2例病例均行睾丸探查、包块切除术。例1术中见左睾丸包膜完整,上极有一包块,切开白膜,见2 cm×2 cm大小圆形包块,质地中等,表面光滑,与睾丸组织界限清楚,剔除包块后缝合白膜。例2术中见右睾丸包膜完整,中极白膜下见1.5 cm×2 cm大小圆形包块,质地中等,表面光滑,与睾丸组织界限清楚。2例手术标本内为豆腐渣样物质。

1.3 术后病理 2例术后病理提示送检组织为囊性物,包膜完整,内为红染无细胞结构呈板层样排列的角化物,囊壁由薄层真皮细胞构成,诊断:左(或右)睾丸表皮囊肿

2 讨论。

睾丸表皮囊肿是少见的睾丸肿瘤,发病率占睾丸肿瘤的1%~6%[1],也有报道发病率为8.4%[2]和13.4%[3],国内报道发病率占睾丸肿瘤的12.98%[4]。睾丸表皮囊肿初期多无临床症状,一般在无意中或体检时发现,部分患者因为阴囊部的坠胀不适就诊发现。任何年龄可以发病,以20~29岁多见,右侧多于左侧,也可以同时发病[5]。双侧发病或单侧多发者仅占该病的1/200[6]。

临床表现为无痛性阴囊包块,圆形、表面光滑,质地较坚硬,紧贴睾丸,多在靠近睾丸边缘的白膜下,直径在3 cm以下,平均2 cm,偶有触痛。

目前认为本病是畸胎瘤单胚层发展分化的结果,是畸胎瘤的一个亚类或发展分化中的一个阶段,与畸胎瘤不同的是睾丸表皮囊肿不伴有不能分类的曲细精管内生殖细胞肿瘤。如果合并其他畸胎瘤睾丸瘢痕,则有可能发生转移性胚胎癌或绒毛膜上皮癌[7]。病理特征是:(1)肿瘤位于睾丸实质内;(2)囊腔内含角质碎屑或无定型物质;(3)囊壁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被覆分化良好的复层鳞状上皮;(4)囊内无毛囊、皮脂腺等皮肤附属器或其他畸胎瘤成分;(5)睾丸组织内无瘢痕组织[8]。其中前4条可与其他畸胎瘤鉴别,最后一条可与精原细胞瘤鉴别[8]。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