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块化课程群建设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关键的一环。浙江农林大学尝试基于模块化课程群建设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分阶段实施教学、分模块设置课程。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上的改革,加强模块化课程群团队建设,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有效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模块化课程课程教学体系。

为构建适合大学英语教学实际的模块化、多元化、个性化课程教学体系,浙江农林大学启动了基于模块化课程群建设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三年来,通过教学改革试点,到全面推行分阶段教学、分模块设置课程,学校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上对大学英语教学予以改革,在模块化课程群建设中加强团队建设,不断促进教师的提高、转型与职业发展,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有效提升了学生英语语言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改革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两项重点任务列在了首位,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学,成为新时代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然而,反思我校前几年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是以高考英语成绩作为级别划分的标准,机制僵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整齐划一,没有考虑学生的综合和潜在的语言应用能力,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方式仍然以终结性考试成绩评价为主来评判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高低。“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既不利于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也会遏制大学英语教师改革与探索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

此外,大学英语教学不得不面临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首先,校内外的英语学习环境已经大为改善,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时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其次,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扩大招生政策,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必然导致大学新生英语水平差距日益拉大。最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迎接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成为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动力。

二、改革的思路。

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针对课程设置,提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浙江农林大学以《课程要求》为指导,以模块化课程群建设为依托,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内容、模式等与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实际的有机衔接,有序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改革的整体思路:大学英语分阶段(基础综合阶段和提高专项阶段)、各阶段分模块设计课程体系,两大阶段之间教学目标不同,但相互衔接,以利于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发展。具体步骤:一是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建立模块化课程群,促进个性化教学,提升大学英语教学层次;二是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结合课程特色探讨教学方法;三是进行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研究,注重评价主体、评价形式、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建立具有多元化特色的评价体系;四是以大学英语课程群建设推动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培养教师教学发展能力,积极开发校本教材,为不同专业、不同学科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英语学习需求。

三、基于模块化课程群建设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一)构建模块化课程群,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浙江农林大学实施大学英语分阶段教学,即建立“基础阶段综合类课程+提高阶段专项英语课程(四级后)”的课程体系。在基础综合阶段和提高专项阶段内分模块设置课程,体现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模块化教学,将课程的整体性与学生个性化需求有机结合,从而丰富大学英语课程的特色内涵。具体改革有三个阶段。

对2011级初步试点开设提高阶段专项英语课程。首先,2012年10月由教师申报拟开设课程,11月对全体2011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学生反馈结果,经过教师商讨,最终决定试点开出三个课程组合,即实用英语口语+实用英语写作、英语视听说+英语报刊阅读、跨文化沟通+实用英语翻译,保障对学生英语既有输入训练也有输出训练。

在2012级进一步推行提高阶段专项英语课程的开设。鉴于2012级学生第一学期末就参加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提高课程从第三学期开始开设。根据2011级学生试点反馈的建议,结合2012级学生的基础以及各门课程的内容含量及难易度情况,为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对2012级提高阶段专项英语课程的开设进行调整:第三学期开设三个课程组合,中级英语读写译+中级英语听说(有助于提升英语综合技能,备战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实用英语写作+英语视听说、实用英语口语+英语报刊阅读(重新组合,使每两门课程能够结合语言输入与输出训练、内容量互补)。第四学期开设难度较大的跨文化沟通+实用翻译、雅思听说+雅思读写、考研英语词汇+考研英语翻译等课程组合。

2013级学校全面实施分阶段,模块化、多元化、个性化课程教学体系。根据学校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学英语的学分由原来的16学分调整为12学分,于是,在充分考虑2012级学生反馈建议的基础上,2013级大学英语分阶段教学具体采取了“入学分类制”,以及第一学年学习结束后的“分级制”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修课方式。具体情况如下。

(1)基础综合阶段:大学英语既是语言基础知识课程,又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课程将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这个阶段将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学习综合素质、专业需求,分为精英班和实验班、普通平行班、艺术类等三个不同层级的模块。新生入学不再依据高考成绩予以分级,直接依据上述类别进入相应模块学习。所有学生都开设大学英语综合课程(含英语读写译和英语视听说),但是,因为不同类别学生英语基础有所差异,大学英语课程的难度起点会不同。艺术类模块学生,起点为1级,开设大学英语I、II、III课程。普通平行班模块学生,起点为2级,开设大学英语II、III、IV。精英班和实验班模块学生,起点为3级,基础综合阶段教学时间为1年(两个学期),开设大学英语III、IV。

(2)提高专项阶段:通过必修、限选、选修等方式,重点开发不同方向的模块化课程。第一学年的学习结束后,采取“分级制”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修课方式,英语综合能力仍然较为薄弱、还没有达到四级水平的学生,继续学习基础阶段的综合类课程;对于英语综合能力较强、已经达到四级水平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定位目标和兴趣需要自由选择提高专项阶段所开设的综合课程,或者其他不同方向的模块化课程组合。

迄今,大学英语基础综合阶段与大学英语提高专项阶段互为衔接,大学英语提高阶段的必修课与选修课互为补充,实现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课程的整体性与学生个性化需求有机结合,丰富了大学英语课程的特色内涵,模块化课程群的构建已经初步形成:实用英语口语、英语视听说、实用英语翻译、英语阅读与写作、英语演讲与口才(公共选修课)等组成高级语言技能模块课程英语报刊阅读、跨文化沟通、英语电影赏析(公共选修课)等组成西方文化模块课程;考研英语(含考研词汇和考研翻译)、雅思英语(雅思听说和雅思读写)、城规专业英语、计算机专业英语等组成特殊用途英语(ESP)模块课程

(二)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推动课程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改革。

研究大学英语“123”教学模式,即一个平台(语言学习中心——自主学习平台),两个课堂(课外网络课堂、课内现实课堂),三项导学服务(教师的引导、辅导、督导)。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利用先进的语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实现网络课堂和现实课堂的结合,教师转换角色,“引导、辅导和督导”学生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英语语言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推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语言输出为驱动,加强听、读等语言输入训练,夯实学生英语语言基础,以带动说、写、译等语言输出环节的突破。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环境特别是语言示范中心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以及课程群建设,将网络自主学习纳入学分管理,利用先进的语言示范中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营造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实现网络虚拟课堂和现实真实课堂结合。2013级蓝鸽平台试点全面启动,2013级艺术类班级的朗文英语学习平台试点顺利。所开课程均具备现实课堂教学语言示范中心提供的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内的网络课堂学习两种模式供学生课内、课外灵活使用。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学生、人与机、人与资源、网上与网下的多元交流和互动,促进学生英语语言综合素质的发展和进步。在各门课程中采取个别式学习、协作式学习、集中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努力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做课件进行讲演,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构建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考核随课程教学内容、形式和目标的不同而呈现多元化的灵活特点。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评价、网络机评、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评价形式趋于多元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内容体现多元化,把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新修订的教学大纲中,各门大学英语课程都根据不同的课程特色对形成性考核比重进行了修改,尤其对部分提高课程的评价方式积极进行探索与改革,强调过程性、开放性,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动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强烈动机。

(三)建设课程教学团队,有力推动师资提升。

为适应新形势、开发培养具有较高英语应用能力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新课程,通过基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基础综合阶段课程分级、提高专项阶段的语言技能、西方文化、ESP(特殊用途英语)”等模块化大学英语课程群建设,推动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势所必然。基础综合阶段的大学英语需要根据学生的层次类别施教,分级分类课程组对于教学方法的探讨有利于互相学习、共同提升。在提高专项阶段有一些课程由于其逻辑性和内在一致性,可以整合成小模块“技能型、文化型、应用型”课程群进行建设。高级语言技能模块进一步帮助不同专业、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西方文化通识教育模块辅助学生全面增强文化素质;ESP课程模块重点加强英语课程对于学生专业学习的支持,帮助学生提高考研、出国留学备考能力,有效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学术论文撰写的语言综合技能。通过课程群建设有效发掘大学英语教师资源,培训师资,结合学院和学校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根据教师的兴趣与特长组织申报了大学基础英语英语视听说(高级语言技能模块)、英语语言文化(西方文化模块)、考研英语(特殊用途英语模块)等个性化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具有特色的模块化课程群的构建以及教学团队的建设,促进了教师的提高和转型,使具有不同个性风格和发展目标的教师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将单一的教师个体优化为具备综合素质的教师团队。各教学团队制定活动计划,以大学英语模块化课程群建设为依托,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深化教学改革与研究,满足不同阶段学生个性化需求,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赢。

四、总结与反思。

基于模块化课程群建设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浙江农林大学学生英语考试以及英语竞赛、语言实践能力上都有明显的进步,尤其在大学英语学分减少的情况下,过级率仍然得到稳步提升,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通过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开展学生语言能力拓展活动,学生近两年参加各级各类英语竞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省级以上的英语大赛获奖就达20多人次,去年有1位学生获得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的二等奖。教学相长,大学英语课程群建设推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和教材建设。大学英语省级精品课程顺利结项,教学团队成员之间以教学研究的方式开展交流与研讨,有效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教师队伍得到合理发展,在学历提升、访学、各种英语研修培训、教学技能竞赛、教材建设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和进步。

当然,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基于模块化课程群建设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难免会面临新的难题,如:由于针对学生需求开设个性化课程,必然会出现班级变化大,给课堂管理带来压力;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选用教材的灵活性,相应加重了教师的备课任务。教师如何在实施有效教学、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的同时,协调好教学科研与职业发展的关系,以教促研,以研带教,这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马锦然.多元化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探索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0~111.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刘贵芹.高度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努力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279~282.

[4] 杨惠中.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293~297.

[5] 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283~292.

[6] 韩宝成.重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89~91.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