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状况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我国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防控状况以及今后防控工作的发展趋势。

方法汇总2005年~2006年我国爆发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时的防控措施,总结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时我国采取的防控措施,从中分析出我国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防控状况。

结果通过经验总结我国防控机制正在进一步完善健全。

结论长效防控机制的建立健全是今后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措施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英文名称为emergenteventsofpublichealth,是指突然间爆发的,可能造成或者已经造成全社会公众健康危害的重大传染性致病性疫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或职业中毒事件以及其他类型严重危害社会公众健康的重大事件[1]。

SARS的全面爆发使公共卫生安全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2]。

我国在这次防控工作中认识到了与国际先进防控体制的差距,并在此之后逐步完善与提高。

本文就2005年后我国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的防控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

1.我国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资料 1.12005年~2006年 2005年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我国大规模爆发,为此国务院召开了专题会议,制定出一系列防控措施与国家级诊疗标准。

首先,鉴于H5N1大规模爆发的情况提出打破单位、地域局限性,强化兽医单位职能,加强单位间及地区间的协同合作,实现信息共享与经验交互,提倡基层单位与科研机构共同攻关;其次,加强对候鸟迁徙的监控,控制传染源,2006年农业部共检测候鸟血清样本31412份,检测病原学样本22249份,对于病原学检测呈现为阳性的禽鸟实施了扑杀及无害化处理;第三,强化疫情监控体系,对疫情的发展进行严密监测,并制定了信息公开化原则,对疫情做到尽早发现、及时上报、尽快处理,对疑似病例严格遵守疫点范围全部隔离监控的原则,在疫点周边设置警界线,并依法设立监督检查岗,对出入疫点的人员、车辆等进行严格检测严防疫情扩大,对于隐瞒、漏报等相关责任人给予严肃处分,全部被污染的物品、污水、饲料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封闭疫区内肉禽类产品交易市场以及加工厂商,严防病死禽类流入销售市场;第四,加强禽类饲养场的生物安全方案,对禽类进行严格的消毒防疫,建立起良好的综合卫生环境,从源头预防疫情发生及传播,对引种进行严格的检疫,引种后实施隔离观察。

最后,根据国际先进研究成果为禽类接种疫苗,预防疫情的发生。

1.22009年 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首先在国外爆发,并迅速蔓延至全球。

甲型H1N1在我国属于输入疫情,病例总数达到10万例左右。

为此我国针对输入疫情的特征采取了不同于2005年疫情防控措施。

首先,针对输入疫情的传入性,加强了入境检疫手续,特别是对来自于疫区的设备及人员等,以便及时发现第一代输入病例。

其次,对来自疫区的人员进行了联系方式及入镜后活动的详细登记,针对甲型H1N1在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的特点,嘱其一周内尽量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预防潜伏期造成的大规模传染,详细登记可尽快掌握入境后发病的第一代输入病例的动向,及时寻找到与其发生接触的人群。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