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和经直肠超声联合扫查在肛周脓肿诊断及定位中的应用� 直肠肛周脓肿

【中图分类号】R6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6—0396—01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探头和经直肠超声联合扫查在诊断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诊断、定位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住院病人32例经联合超声诊断与定位,与手术结果相对照。

结果:检出皮下脓肿14例,黏膜下脓肿1例,坐骨直肠脓肿10例,骨盆直肠脓肿1例,直肠后间隙脓肿6例。

超声诊断与术后诊断符合率100%,单纯性肛瘘6例,复杂性肛瘘2例,超声与术后诊断诊断符合率100%。

结论:高频超声因其良好的分辨率,对皮下、黏膜下脓肿诊断率达100%,但受其穿透力的局限,对位置较深的脓肿瘘管的分辨力没有直肠探头好。

两种探头联合应用,优势互补,使各种位置及类型的脓肿瘘管诊断准确率达100%,值得广泛应用。

�   【关键词】肛周脓肿;联合扫查;诊断;定位;应用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简称肛周脓肿,是指肛腺感染后炎症向肛管直肠周围间隙组织蔓延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多数脓肿在穿破或手术切开后形成肛瘘[1],前者为后者的前驱病变。

肛周脓肿脓肿形成的不同病理阶段,临床表现无明显界限,给治疗方案的确定带来一定困难。

高频超声和经直肠超声联合扫查,应用于肛周脓肿诊断、定位,为肛周脓肿的分期、范围、位置、有无窦道形成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临床初步诊断肛周脓肿的住院病人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16~68岁,平均年龄42岁。

�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西门子suquia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采用高频探头直肠探头,探头频率5~10MHz。

�   检查时患者采取左侧卧位,右腿屈曲,左腿伸直。

用覆有薄膜的高频探头肛门为中心做圆形扫查,显示皮下组织层,确定病灶的范围、大小、时钟法定位。

再将覆有安全套的直肠探头导入肛门,探头置于肛门中心,上下左右偏转,以发现直肠肛管周围的化脓性病灶,然后探头置于病灶处,加压、转动体位,以观察脓腔内异常回声的流动性。

发现肛瘘,探头由外口沿瘘管走向反复探查,根据瘘管走向确定内口的位置,测定瘘管大小,同时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观察病变区域的血流情况。

�      2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检出皮下脓肿14例,黏膜下脓肿1例,坐骨直肠脓肿10例,骨盆直肠脓肿1例,直肠后间隙脓肿6例,超声诊断与术后诊断符合率100%。

瘘管脓肿5例,超声术后诊断符合率100%。

单纯性肛瘘6例,复杂性肛瘘2例,超声与术后诊断诊断符合率100%。

�   肛周脓肿的不同病理分期,声像图表象各异。

脓肿形成前期:病灶范围呈较局限的低回声区,内部回声均匀或不均匀,边界与周围组织欠清晰,触痛明显,无波动感,CDFI显示低回声区内部及周边见丰富血流信号,为低阻动脉血流。

脓肿形成期: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区,壁厚而内壁毛糙,中心呈无回声区,无回声区内见稀疏或密集的光点,间或有斑片状高回声区,加压探头有流动感。

CDFI显示混合回声边缘见低阻动脉血流信号,无回声区内未见血流信号。

瘘管形成期:病灶与皮肤或黏膜间有一条或数条管状无回声区相连,开口于皮肤,CDFI显示病灶区域未见血流信号。

�      3 讨论�      肛周脓肿示肛肠外科常见的急诊手术之一,脓肿一旦确诊,应立即切开引流,早期手术会为缩短病程,减少损伤创造条件。

多数脓肿在切开后形成肛瘘,肛瘘外口可以是多个,位于肛门任何部位,但内口是肛瘘的原发病灶,切除或切开内口是治疗肛瘘的关键[2]。

临床上根据患者肛门局部红肿、触压疼痛、溃口流脓等症状及体征初步诊断肛周脓肿并不困难,但要进一步明确脓肿的分期,脓肿所在的腔隙、位置,与肛门腺及肛门括约肌的关系,肛瘘的窦道范围,内口的位置,主管的位置及走向,支管的个数与分布等则需借辅助检查。

�   高频超声因其良好的分辨率,对皮下软组织能够清晰显示,加上所匹配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血流丰富的炎性病灶更有独到之处。

因此,对皮下脓肿、黏膜下脓肿诊断达到100%,但受其穿透力的局限,对骨盆直肠脓肿、瘘道位置较深的病灶没有直肠探头分辨力好。

我们采用两种探头联合扫查的方法,两者相配合,优势互补,能够准确提供肛周脓肿的病理分期、脓肿的位置、范围与周围组织关系的明确信息。

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在定位方面具有良好的直观性,对查明瘘管瘘管的数目及瘘口位置提供更多、更可靠的信息,对临床上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切开引流的切开选择、手术进路有指导价值。

�   参考文献�   [1] 裘法祖.外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05�   [2] 石美鑫.实用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   作者单位:430010 武汉市中医医院。

1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