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玩烘焙,把日子过成诗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把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又紧张,这样的人生规划,好像从来不属于老年人。

对很多老人来说,退休后的生活,要么是突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整日惶恐不安,要么是终于能安享清福周游天下。

还有一部分老人,不得不替子女减轻负担,帮他们做家事或带娃…… 毕业论文网   但实际上,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应该才是所有人都向往的吧?只是,即便是年轻人,也很难去践行这个梦想,何况是人生已经走完大半的的老人?不过在北京延庆郊区,却有一对退休的老年夫妇,把他们退休生活过成了诗……   能好好做饭、吃饭才叫生活   在北京延庆某乡村别墅里,现年63岁的熊英杰和61岁的王桥英,开了一家纯法式私人面包房。

开始做面包后,他们开始被人叫做熊叔熊婶

面包房就老夫妇两个人,每星期仅仅一次,极少量地对外销售面包

但是在京城法式烘焙爱好者圈子里,熊叔熊婶是备受尊敬的“面包大师”。

用价值10多万元的烤箱,原料不是来自法国就是乡野民间,纯粗粮法式面包纯手工制作,种类稀少,仅对认同有机生活的人群低价销售,这是熊叔熊婶面包房的标签。

熊叔自小就爱吃,不仅爱吃,而且还很会做饭。

他出生在武汉一个殷实的大家族,熊叔家打小就有专门的厨师,而且他的爷爷也很会做菜,常常亲自下厨。

在熊家,上至爷爷,下到家里的保姆,所有人都觉得:能炒出一道大家都赞不绝口的菜肴,是一件特别有面子的事。

熊婶对于吃,也有自己的“初心”,1982年,她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分到中央电视台工作。

当时的条件没现在好,离开恋人一个人在北京漂泊。

特别辛苦孤独的时候,熊婶就支一个小煤炉,在宿舍给自己煮一碗清汤挂面,再浇一点熊叔为她做的辣酱。

再后来,熊婶住上了有暖气、有厨房的房子,丈夫也辞掉教师的工作,带着儿子从武汉来到北京。

提前体验退休生活   王桥英之所以要提前规划退休后的生活,是因为当时一个退休回家不到半年,突然就患病?x世的老朋友。

这位朋友上班时工作能力出色,身体也很棒,没什么大毛病。

之所以突然离世,王桥英觉得是因为他一时半会儿没适应退休生活,突然闲下来了不知所措,惶恐、孤独,失去了心理支撑。

熊英杰也有同样的感受,他有个朋友就对他抱怨,因为子女都在国外,他和老伴儿退休前都是单位领导,所以退休后的生活相反举步维艰,不会做饭、洗衣,不敢坐公交、地铁,离开工作岗位后,日子过得很不舒心。

熊英杰积极响应妻子的号召,也买了公交卡,和她提前体验退休生活

“和老伴儿一起坐公交挤地铁特别美好,感觉回到了当年我们刚恋爱那会儿。

”熊英杰说。

面包是从53岁那年开始的,这一年,儿子熊晓思考上法国兰黛厨艺学校,学法式西点制作。

王桥英原来就很喜欢烘焙,但一直没有时间。

退休提上日程时,她也终于开始着手自己小女人的梦想。

她置办了做面包的器具,开始托朋友从乡下买来手工磨的面粉。

既然是因为儿子兴起的这个爱好,那就要好好做,做出和外面卖的不一样的面包

熊叔开始研究各种面包制作的书,直到纯法式面包的原料,都是来自乡间、纯有机和纯手工

老百姓种的麦子,少用油和糖,也许模样味道一般,但吃到嘴里一定是健康安全的。

因为有了做面包的爱好,王桥英和丈夫的生活变了个样。

熊叔按照妻子指示,及时和好面。

两人吃完晚饭,看一会儿书,再出去散散步。

回到家,面醒好了就做面包,没醒好的话,就定好闹钟,等到夜里起床再做。

“因为我们做的是纯手工面包,采取自然发酵,时间上掐得很紧,常常是大半夜起来做。

王桥英说,熬夜很累,但就着麦子的香气做面包,熬夜也觉得幸福异常。

看见身边有人为退休后的生活着急和无措,王桥英却很盼望。

因为她知道,退休后,她和老伴儿过得比现在还充实有趣。

2014年,儿子晓思留学归来前夕,王桥英和丈夫在位于延庆的别墅里,为他准备了一间纯法式面包作坊。

但最终,儿子选择了上海的一家法国西点公司,从事纯法式蛋糕产品的研发与监制。

于是这个面包房就成了老两口退休后的乐园。

在家做面包:有诗、有情、有远方   2014年夏天,老两口从城里搬到了延庆农村,他们虚心请教当地农民,学着耕地、种黄豆、红薯。

每年会有那么一两次,老两口去国外旅行,但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是,他们喜欢寻找藏在各个角落的老面包店,耐心排队、等位,细致品尝,再去寻找最纯正的原料。

其他人买名表、名包,熊叔熊婶不舍得,但他们常常不惜血本买很多制作纯法式面包的顶级配料,近2000块一把的锯齿面包刀,因为喜欢,他们也二话不说就买了。

面包的面粉,全部来自大兴安岭黑土地里的杂交黑麦,当地老农用石磨磨了,再用粗布袋子封好运到北京。

面包使用天然酵母,是熊叔自己用天然黑麦,采取自然发酵的方式做的。

周一、周二和面,周四早上到周五凌晨烤面包,周五一大早,快递上门,把熊叔熊婶早已打包好的面包取走。

熊叔熊婶家的面包到底有多神奇?他们其实特别简单,常常一次就一两个品种,口味单纯朴实,是麦子、红薯和黄豆本来的味道,因为是纯手工,模样看起来也很朴实。

大多的时候都在面包房里,和面、做面包、烤面包,等到周五上午把一百多个包裹寄出去。

周末两天,天气好的话就去城里走走,城里有雾霾的时候,就待在农村,种地、播种或者和朋友喝茶、聊天。

“来我们家吧!我教你做饭、做面包、做果酱!”每当一个朋友退休王桥英都会这般热情召唤。

她说自己和老伴儿面包这些年,钱没怎么赚到,但是他们生活方式,却给很多退休后的老人以温暖提示:退休后,你要怎样做,才能叫真正的安度晚年?如果退休后不知所措,那就从最基础的生活技能比如做饭、做面包开始,这样你的晚年人生,也会不一般的丰盛!   熊叔总是骄傲地说,他和老伴儿做的每一个面包,都是听着巴赫、莫扎特的钢琴曲“长大”的。

“贝多芬的太激烈了,古典优柔一点的音乐更适合给面团听。

熊叔说,当面团听着音乐发酵时,它们就会快乐,就会努力散发出粮食最本真的味道,这和法国人酿红酒时,酒窖里成天放音乐是一个道理。

熊叔认定植物也有生命、有听觉、嗅觉和心思。

“不要认为是人创造了面包,而是人类为天然谷物转换成面包提供了条件,仅此而已。

”   曾经和电视、文字打交道的熊婶,现在最引以为豪的本事,却是最多两次就能拿准一个面团的重量。

“每个320克的面团,烤好后在400克左右。

”她说,所以虽然是纯手工,她做出来的面包,都是大小相等,重量相差从来不超过2克。

订购面包的客人,不超过百人,他们在微信上预订面包熊婶忙着记录他们要的品种、数量,在周五早晨及时发出快递。

但是常常,她会忘了接受客人的微信红包。

她和熊叔从来不算账,“没有时间,对钱也没什么概念。

我们在意的是,这次做出的面包,大家伙喜不喜欢?”熊婶说。

特别累的时候,老两口也想去云南过冬天,回武汉老家见见家人和朋友,去阿拉斯加看极光的计划,也一直没有实现。

“你们出去了,谁给我们做面包?不能去!”一直吃他们面包的朋友威胁道,于是他们就不敢出门了,于是继续在家做面包

当我们老去,回归到老两口甚至一个人的家,我们要怎么过?怎样的老年生活才是真的老有所养?“面包大师”熊叔熊婶的故事,应该给了我们答案!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