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服务参与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现如今,高校志愿服务为我国志愿服务贡献着巨大力量,高校志愿服务也步入一个良好的轨道,然而,在进步的同时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不高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本文将主要以江苏省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对高校志愿服务参与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针对这些因素运用“互联网+”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原理为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影响因素;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4—0—02   志愿服务是指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做出的服务工作。

目前,高校大学生想要参与志愿服务的意向特别明确,可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人数并不多。

本文以江苏省各地高校大学生为研究调查对象,对学生在大学期间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和主要影响参与度因素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们必须要以大学生的潮流趋势为中心,通过“互联网+”结合志愿服务的创新型思路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一、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现状   通过对江苏省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后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但是大多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同学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或部门组织的任务,也有少数的同学抱着随大流的心态,总的来说参与活动的同学中绝大多数同学的初衷并不积极,因此我们将对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相关的分析。

二、影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因素分析   (一)志愿服务活动自身因素影响   1.时间安排上的冲突   志愿服务活动与个人时间安排上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因素,通过访谈调查表明,许多大学生在报名志愿服务活动之后,如果有安排和志愿服务活动时间想冲突时,大学生在权衡两者重要性之后,放弃志愿服务活动,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志愿服务活动本身的性质(无偿服务)和大学生自己追求物质享受的心理共同决定了这个结果,同时现在大多数志愿服务活动都是枯燥无味的,活动本身不能吸引大学生大学生自己安排的活动远远比志愿服务活动更有趣,因此,大学生在二者中选择放弃志愿服务也是合情合理的,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只能从志愿服务本身上来改进解决。

2.信息来源(活动前期宣传不到位)   信息来源是影响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报名方式过于单一,报名途径太少,这也是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今社会手机成了大学生最好的玩伴,窝在宿舍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能出门来了解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更是越来越少,因此过于单一的宣传方式和报名方式对如今的大学生而言远远不够,应该把更多的宣传和新媒体联系起来,让大学生在宿舍也能了解到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信息。

3.活动周围环境和人的影响   志愿活动周围环境和人的影响也对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度影响

学校或志愿活动单位不了解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初衷何在,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也只是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志愿者的需求没有被完全考虑到,专业技能的培训也没做到很到位,从而打击了志愿者的积极性。

但是绝大多数志愿者还是可以适应恶劣的服务环境。

当然除了环境更加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人,这个因素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上,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甚至更多的人是否能最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4.活动本身形式单一,意义不大   志愿服务本是高尚的社会行为,但是现在许多志愿服务活动失去了意义却依旧在苟延残喘的进行着,为的却是那毫无意义的完成老师给的任务,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打着志愿服务的旗号获取无成本劳动力,而这些大学生志愿者被拉过去只是单纯的干着一些苦力活和打杂活。

志愿服务广泛发展的今天,无论是社会队伍还是学生团队都在积极寻找志愿服务的目标,在开展志愿服务时,不能局限于自己做了什么,而是要考虑自己为什么而做,让思想思考深入活动中去。

单纯简单的志愿服务也可以看作是形式化的服务,这类志愿服务对于大学生来说,缺少新鲜感,没有实质性的挑战,很容易让其产生厌倦。

现在部分大学生志愿团队大都只开展常规化的、一般性的志愿活动

例如,在宣传环保的活动中,单纯宣传废旧电池的危害,就属于简单的常规化活动高校志愿者要做的更应该是怎样帮助社会找到一种传播环保理念的方式。

更应该学会的是怎样?理它的方式。

(二)志愿服务制度的不健全(主要是激励制度)   “物资补贴过少”也是大学生普遍认同的问题,所有大学生志愿服务结束后都渴望获得口头赞扬或者是物质上的奖励。

因此激励制度也是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度影响的重要因素,好的激励制度当然会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大学生志愿者虽然话说只追求精神赞美,但物质方面的鼓励也是不可或缺的。

物质鼓励的度一定要恰当可行,激励的不足或答应鼓励却没能兑现都会降低志愿服务参与度;而过度的激励又会使志愿服务失去意义,更有甚者会引起志愿者心里的不平衡;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要处理好二者关系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高校志愿服务奖励措施基本上是以颁发证书的形式,但是难免会有些同学带着功利心参与其中。

当崇尚友爱进步的志愿工作披上这层外衣,那志愿工作在将来的发展状况很难乐观。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要想真正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必须强调激励因素,因此,志愿激励机制的建立十分必要,并且这些激励措施应该是适当的,志愿服务不能搞成等价交换,避免过多的福利和奖励使志愿者丧失了志愿服务的精神。

①因此无论是何种激励因素,对志愿服务活动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决策者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调查研究出最适合本次志愿服务活动激励因素,从而提高活动参与度

三、“互联网+”如何影响参与度(促进方面)   (一)加强线上宣传,提升知情率   根据问卷调查,多数同学表示自己所能接触的志愿服务面太窄,活动数量太少,这对我们的活动宣传提出了质疑。

我们应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首先,通过互联网的宣传力对志愿服务精神进行大力宣传引起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对志愿服务内涵,志愿服务理念有更好的?J知,激发更多人民群众参加活动

其次,通过建立良好的激励制度,来吸引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中来。

(二)完善志愿服务激励制度   高校志愿服务不断成长,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的德行和素质。

激励制度而言,以往强调的是在精神方面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给予肯定,形成志愿服务本就不应该有物质的补偿的思想,但是从其他国家的志愿服务经验来看,适当的物质奖励是必须要有的。

首先,我国高校应该把志愿服务与学期末评奖评优结合起来,根据参与的次数及活动表现,对其进行适当的加分奖励。

其次,加强对大学生的精神奖励,创立“优秀志愿服务个人”等荣誉并张贴橱窗展示,或者对优秀的志愿服务事迹进行校园广播的推广与分享,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

同时,提供给优秀志愿志愿服务机会优先选择权,促进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

四、结语   志愿服务活动体系尚不完善,在大学生参与度方面还有待改善。

志愿服务组织应当多站在志愿者的角度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把被服务的角色放在首位,如今“互联网+”的兴起或许可以在新媒体时代将志愿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起来。

注释:   ①双因素理论出版于1959年出版的《工作的激励因素》中。

参考文献:   [1]李晓军.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21):72—72.   [2]唐靖.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   [3]李静.高校志愿激励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2.   [4]张雅林.志愿活动有效激励研究[D].复旦大学,2015.   [5]葛阳阳.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作者简介:敖 翔(1997—),男,江苏南京人,江苏理工学院本科在读,主要从事为经济统计研究。

荣文婷(1980—),女,江苏常州人,江苏理工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理工学院2017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项目《“互联网+”时代江苏高校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创新研究》(KYX17043),主持人:施菁菁。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