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红楼梦》中贾母的形象] 红楼梦贾母人物形象

摘 要:在《红楼梦》这部旷世奇作中,有一位占据了重要地位的人物――贾母,传统观点认为,贾母贾府的统治者,是封建家长的代表人物

本文舍弃了这种对人物因为身份限制所做的类型化的解读,以前八十回的《红楼梦》为依据,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红楼梦》中贾母在各个不同场景中所体现出的慈爱、宽容、开朗、富有生活情趣等人性的闪光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得出较为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红楼梦》;贾母形象      有人统计过,在《红楼梦》里,共写了有名有姓的人物四百多人,这些人物,构成了《红楼梦》中炫目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所塑造的一些不朽的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形象有关研究论著、论文很多。

相形之下,贾母这一极重要的形象,处于相对弱势的研究领域。

而且颇有些脸谱化的趋势:前人历来都认为贾母一个看起来对儿孙们很爱惜,却是维护封建纲常礼教的“第一人”,是她和王熙风用“掉包计”逼死黛玉,让宝钗冒充黛玉的名字嫁给宝玉,残忍地扼杀了宝黛的爱情。

在这种普遍观念的影响下,使得大多数影视剧作中的贾母,成为了戏剧矛盾冲突中反面力量势力最大的一方,为人们所厌憎。

但《红楼梦》这部奇书绝不同于一般性的文学作品,我们要真正的看清其中的“昧”,必须要从人物的性格、爱好等一些细腻的方面来进行考察,这样才能更深刻的认识人物

一、贵族出身的大家闺秀      贾母贾府里第一年高有德的人物,这位老太太是“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金陵世勋史侯之女,嫁给了荣国公的长子贾代善,是贾赦、贾政、贾敏的母亲。

荣宁二府的“老祖宗”,地位尊崇,儿孙满堂。

这位贵族小姐出生于侯门,嫁到贾府又正值贾家鼎盛之时,因此她从少年之时就见多识广,聪明伶俐,积累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既精通人情世故,又长于才干。

年轻时,根据她自己说的“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

”就连心高气傲,不甘于人后的王熙风也不得不承认,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

但在《红楼梦》一开场的时候,这位史家小姐已经是一个“鬓发如银”的老祖母,她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稳坐贾家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儿孙成群,环伺膝下,被大家称为老祖宗、老封君,是贾府的大家长。

在《红楼梦》故事产生的背景贾府中,贾母拥有着比所有人更多的生活经历,见识过比所有人更大的人生世面,了解过比所有人更多的世态常情。

也正是为此,这位“老祖宗”虽然在名义上是贾府的最高层统治者,但实际上已经是不管事的了,她收拾起了自己当年管家时的才能,摆脱了家事的困扰,每日就是和孙子孙女们说说笑笑,安富尊荣,在牌桌和戏台前打发时间。

二、慈祥的老祖母      老人的心灵是孤独的,因此更需要亲情的抚慰。

尽管贾母的生活经历决定了她绝不同于一般的老年女性,但在渴望亲情这一点上,大抵是无人可以跳出窠臼的。

我们可以看到,贾母是多么喜欢她的晚辈们围绕在她的膝下,除了她最疼爱的宝玉和黛玉以外,她将孙女们都留在自己这里,姐妹们起诗社,她冒着雪也要去找她们玩一会儿,亲戚家的女孩子们也是见一个喜欢一个,宝琴、岫烟、李纹、李绮,都是这个老太太留着住在大观园里的,甚至远亲家的姑娘喜鸾和四姐儿,因随家人来贺寿,也被贾母留着住下,还吩咐家人说:“有人小看了他们,我听见可不依。

”这样的一个老太太,已经不同于《西厢记》中的崔老夫人,她的形象更丰满、更真实,也更富有人情味。

起码,在这些孙子孙女面前,贾母并不是一个封建卫道者的形象,而是一个慈祥的老奶奶,她对于女孩子们的教育极为宽松,并不以家长的身份进行压制,更没有拿一套那个时代的对女人的要求来把她们教育成“三从四德”的女性。

姐妹们每天要去上学,惜春不过是会画几笔写意就着意在刘姥姥面前大肆夸耀,黛玉、湘云等人颇有文才在老太太那里也是青眼有加,而鸳鸯、晴雯,这些女孩子,甚至王熙风都是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发展了自己的个性。

她对于儿孙辈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达到了一个巅峰。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携她游览大观园,第一处就来到了黛玉的潇湘馆,在潇湘馆中,她先是自豪的向刘姥姥介绍这个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的屋子是自己的“外孙女儿”住处,果然引得刘姥姥咂舌不己,然后转目一看,竟在如此精致的房舍中发现了不妥……贾母因见窗上纱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儿就不翠了。

这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绿纱糊上,反倒不配。

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

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

贾母对黛玉的窗纱略有褪色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立即命人更换,亲自落实此事,经过了王熙风的一段插科打诨后,拿来一匹样纱,贾母仍是千叮万嘱不忘强调找出银红色的给黛玉糊窗户:贾母说:“可不是这个!先时原不过是糊窗屉,后来我们拿这个做被做帐子试试,也竟好。

明日就找出几匹来,拿银红的替他糊窗户。

”   这段文字,虽然是黛玉身份与众不同,但是关怀儿孙辈细致到一扇窗纱颜色都亲自过问的程度,古今中外的小说中,只此一家。

贾母这个仁厚的长者对外人的态度也一贯如此。

她怜贫惜老,刘姥姥参观大观园时,贾府里上上下下都在拿这个老实的村妇做笑料,唯有贾母没有嘲笑她,反而在刘姥姥跌倒时关心她有没有摔着。

并且还嘱咐:“可扭了腰了不曾?叫丫头们捶一捶。

说酒令时刘姥姥好些话说得都不甚得体,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只有贾母说“也是有的;而在清虚观打醮时,贾母对那个剪烛花的小道童的处理,更显其是一位心慈面善的老太太

王熙凤扬手把小道童打了一个筋斗,为的是他冲撞了自己,而身份更是高贵的老太太却生怕“唬着他”,再三叮嘱人“别叫人难为了他”。

这种善良和同情心,贯穿贾母的为人处事的始终,这位老祖母的形象该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

三、见识非凡、才能出众的老祖宗      贾母现如今有享用不尽的衣食、富贵,又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聪明的头脑、大把的时间,没有琐碎的家事劳心,也投有对生计前途的担忧,“享乐”就成为了她生活的唯一要求。

这位品位高雅,富有生活情趣的老人从来就不缺少享乐的花样,见识之高可见一斑。

红楼梦》里写的几出家庭行乐、团聚尽欢的场面,花样极多,又非常精彩,这些都是以贾母为中心的,少了她的参与和鼓兴,这些活动就要失去许多的颜色。

正如文中所写贾母便笑道:“既是他们演,何不叫他们进来演习。

他们也逛一逛,咱们可又乐了。

”……贾母道:“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

回来咱们就在缀锦阁底下吃酒,又宽阔,又听的近。

”这种极有意趣的提议,极其高级的享乐方式,却不是那个擅长“市井取笑”的风奶奶可以想得出来的吧!怪不得连最不随便批评人的宝钗也不得不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

”   但是这位老太太并不是一味的高乐,对所有的家务事都不 闻不问,在她认为必要的时候,老太太就会毫不犹豫地拿出贾府“第一人”的身份,处理事情既果断又迅速。

在《红楼梦》第七十三回中,有这样的一段公案:宝玉为了逃避父亲的问话,托词晚上看到贼人被吓病,护孙心切的贾母仔细问明原因后,雷厉风行的解决了大观园中的隐患。

贾母道:“我必料到有此事。

如今各处上夜都不小心,还是小事,只怕他们就是贼也未可知。

”……贾母忙道:“你姑娘家,如何知道这里头的利害。

你自为耍钱常事,不过怕起争端。

殊不知夜间既耍钱,就保不住不吃酒,既吃酒,就免不得门户任意开锁。

或买东西,寻张觅李,其中夜静人稀,趋便藏贼引奸引盗,何等事作不出来。

况且园内的姊妹们起居所伴者皆系丫头媳妇们,贤愚混杂,贼盗事小,再有别事,倘略沾带些,关系不小。

这事岂可轻恕。

”……于是,在不到一晌的时间里,聚众赌博的人就已经被查处,进行了惩戒――“贾母便命将骰子牌一并烧毁,所有的钱入官分散与众人,将为首者每人四十大板,撵出,总不许再入,从者每人二十大板,革去三月月钱,拨入圊厕行内。

又将林之孝家的申饬了一番。

”这次,连二小姐迎春的乳母也不能逃脱,凤姐和探春这些管家姐妹们,又有哪一个有这样的手段和魄力?   综上所述,在《红楼梦》的人物群像中,贾母,非但不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的、高踞于贾府之上的“太上皇”,反而是一个慈爱善良,并且有着极高的文化内涵的最可爱的摩登“银发一族”,她开朗、善良,热爱生活,具有极高的艺术修养,对孙子孙女们更是怜爱有加,是一个可亲的老奶奶。

这也就难怪有人会认为,贾母这个人物,是“全能冠军”,是“红楼梦里唯一的成功女性”。

注 释   [1]曹雪芹高鹗著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下皆同)第四回   [2]《红楼梦》第三十五回   [3]《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4]《红楼梦》第七十一回   [5]《红楼梦》第四十回   [6]同上   [7]《红楼梦》第二十九回   [8]同上   [9]《红楼梦》第四十回   [10]《红楼梦》第三十五回   [11]周王句著《套的美人无限意》外文出版社2009年11月   [12]      参考文献   [1]周汝昌周汝昌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4年   [2]周汝昌《红楼夺目红》作家出版社2003年   [3]梁归智《石头记探佚》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4]刘心武《春梦随云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5]蔡义江《蔡义江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4年   [6]郭豫适编《红楼梦研究资料汇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7]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红楼梦稀见资料汇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8]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