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背景下电气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对智能电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两个电气工程专业人才模式进行了探索,从培养方案优化、理论课程教学中突出智能电网的内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具有智能电网知识背景的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对完善两个专业的教学模式,加强电气工程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气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8—0156—02。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smart gri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s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and smart gri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pecialties. It also practices methods to highlight the content of smart grid, cultivate stud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team with the knowledge background of smart grid from the optimization of training programs and the teaching of theory courses, 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models of the two major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effectively.

Keywords: smart gri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ajors; cultivation mode; exploration。

一、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智能电网作为电力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最早在2001年由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提出[1]。2005年和2010年欧洲及我国分别将智能电网上升到战略发展地位,我国政府连续4次政府工作报告均强调“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2011年我国将其列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前我国电网升级改造和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已将信息与通信技术推到了电力行业发展的最前沿,传统的电气专业毕业生急需智能电网方面的知识作为补充[2]。由此教育部与2011年设立了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重庆邮电大学紧跟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特别是“能源互联网”国家发展战略,为了充分利用现有人才和条件资源,及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智能电网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于2012年9月在国内首批开设了该新专业,加上2004年开设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共有两个电气工程类本科专业

结合我校在信息通信领域的特色及优势,对智能电网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人才模式进行改革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从事智能电网运行过程中信息的测量、传输、处理和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高等学校作为国家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基地面临的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二、智能电网背景下的电气专业人才特点。

基于智能电网背景下的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电气专业需要围绕智能电网涉及到的学科领域和知识点,在传统电工技术平台基础上,辅以通信、电力电子、自动控制、智能配用电等平台,以夯实电气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3,4]。电气工程专业课程具有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综合性强的特点,同时又具有理论和实践联系密切,工程实用性强的特点,这也导致课程理论抽象、概念多、内容杂、计算繁、系统分析复杂等问题,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课程之间的实践教学关联度不大,系统性不强,易形成理论和实验实训脱节,所以有必要对该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和研究能力。传统电气专业着重于电网建设与运行,主要关注电力电子、电机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自动控制等方面知识,通过强电与弱电、电工与电子、软件与硬件、元件与系统相结合,使学生接受电气工程、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的思路主要是加强基础理论和实践性教学[5]。而对于智能电网背景下的电气专业,涉及的范围更广、信息量更大、智能化程度更高,包括了信息、通信、计量、监测、新能源、智能化、物聯网等方面诸多新技术与新方法,体现了很多信息工程的思想。

三、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优化培养方案。

根据《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专业》以及根据电气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标准做进一步的调整与优化,突出体现专业特色和对学生培养能力的要求。在电气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补充智能电网相关知识体系,以适应智能电网全面建设的需求[6]。

结合电气工程学科发展和电气专业建设的要求,到重点院校、普通院校及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走访与调研,根据调研中电气工程相关产业和智能电网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特别是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反馈意见,进一步充实专业方向内涵,增加相关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紧密的课程,以使优化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符合电气专业当前以及未来若干年情况。

(二)理论课程教学中突出智能电网的内容。

整合目前电气工程系的教学资源,结合现有国家示范工程和电力改革,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7],梳理教学大纲,考虑突出新能源、智能电网、信息安全、传感、物联网等多方面的内容,如智能电网技术、智能电网通信技术、新能源发电与并网技术、微电网技术及工程应用等。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课程内容中,在发电环节上增加新能源的发电控制、太阳能接入技术、风电接入技术等新的内容,在输电环节上注重输电线路状态监测智能化、防灾智能化等方面的要求,在变电环节上加强了继电保护、微机保护等相关理论,在配电环节上强调了配电自动化和馈线自动化等知识,而在用电环节上加强用电信息采集技术、智能电表等。

(三)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为让学生系统的、全面地掌握电气工程学科的知识,并具备实践应用的能力,分阶段分层次地重点对电力电子、运动控制系统、电力系统、新能源、智能电网、物联网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实验实训,并将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设计融合进来形成实验实训体系。

为使学生形象化和立体化理解本专业的主要知识点,也为了锻炼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设计和开发专业课程中紧密结合课程知识点的仿真题目和设计题目,对学生进行仿真训练和设计能力培养

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发,着力于提高实验课程的质量,提高实验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设常用仿真软件的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仿真软件应用能力;建立了多个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平台。

(四)加强具有智能电网知识背景的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已通过以科研促教学、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向国内外著名高校派出访问学者等多种途径加快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但队伍中缺少具有智能电网知识背景的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相关课程教师间的交流,加强同一课程及前后衔接紧密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的交流探讨,加强系列课程青年教师的培养,以满足智能电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四、结束语。

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社会需要智能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复合型电气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对智能电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两个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建设和改革,对于提高两个电气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完善两个专业的教学模式,加强电气工程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振亚.智能电网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马海啸,王小芳,付蓉,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学周刊,2016(34):11—12.

[3]王乃艳,付蓉,顾亦然.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6(34):19—20.

[4]雷景生,袁仲雄.面向智能电网信息类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14):01—04.

[5]王忠,张惠刚,杨志超.智能电网各环节与电气类本科人才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182—183.

[6]鞠阳,张惠刚,韩念杭,等.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 61—64.

[7]林宇峰,钟金,吴 立,等.智能电网技术体系探讨[J].电网技術,2009,32(12):51—52.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