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处理对水稻穗部性状和品质的提升策略分析

水稻产量可分解为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即库容与充实两个部分。Ying等[1]对高产水稻生理特性研究表明,高库容是高产水稻的重要特征,稳定的库有效充实是高产水稻的生理基础。因此,要想获得高产,关键在于协同产量构成因素,实现高库容与有效充实的统一,即缓和穗数与粒数粒数结实率之间的矛盾[2—3]。因此,穗是水稻产量形成的关键器官,同时也决定着稻米品质的优劣[4—6]。氮是影响水稻产量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于施氮量对稻米产量品质影响,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每穗颖花数、每穗成粒数、成粒率和千粒质量显著下降;稻米的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下降的趋势[ 4,7],垩白率、垩白度呈上升的趋势[4,7—8],还有的研究结果甚至与之相反[9—10]。说明氮肥水稻产量品质影响因环境和基因型而异,不同栽培条件、不同的气候因子及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对其的影响效应可能不同。本试验以熟期不同的两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施氮量对其穗部性状品质影响,以期为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品种  以常规粳稻新稻19号(150 d)和新稻20号(157 d)为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论文网   试验于2011年在新乡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进行,土质为中壤土,地力中等、平衡, 前茬为小麦。土壤pH值为8.23,土壤含有机质5.04%、水解氮51.71 mgkg—1、速效磷49.3 mgkg—1、速效钾173.63 mgkg—1 。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0,232.5,255,277.5,300 kghm—2纯氮5个施氮水平,分别用N0、N1、N2、N3、N4表示。小区面积12 m2,重复3次,小区间作埂隔离,并用塑料薄膜覆盖埂体,保证各小区单独排灌。试验于5月13日播种,6月13日移栽,栽插密度为22.2万穴hm—2 (30 cm15 cm),每穴插2~3苗。每公顷施有机肥9 375 kg (腐熟的干鸡粪),各时期N肥施用的百分比为基肥∶蘖肥∶穗肥=25%∶25%∶50%。基肥整地时施入,分蘖肥于秧苗移入大田一周施入(6月22日),穗肥分别于倒4、倒2叶叶龄期等量施入(即7月20日和8月3日施入),P、K肥同常规栽培,每公顷施P2O5 150 kg,K2O 150 kg,全部用作基肥。其他管理措施统一按常规栽培要求实施。 1.3    取样方法  抽穗期参照朱庆森[11]的方法选择同一天抽穗开花、生长整齐的植株进行挂牌标记,每小区挂200 个纸牌。自开花每隔6 d取一次样,每次20个,直到成熟。每处理10个重复,于105 ℃烘箱杀青30 min,然后调至80 ℃进行烘干称干质量。 毕业论文   1.4   产量构成及稻米品质的测定  成熟期每处理通过普查测定30穴平均茎蘖数,用平均茎蘖数进行取样,每处理取10株,自然风干用于测定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稻谷贮存1 个月后测定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率、垩白面积、垩白度,测定方法均按国家标准实施。  1.5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在EXCEL2003统计软件上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氮肥处理水稻穗生育期动态变化的影响  图1为不同氮肥处理水稻穗随生育期动态变化,图1表明,无氮肥和低氮肥处理下的稻穗质量高于高氮肥处理,N0处理远高于其他施氮处理,两品种变化一致。施氮处理下,新稻19号于花后6~24 d,N1处理明显高于其他施氮处理,平均高14.17%,花后24 d则低于其他施氮处理;对于新稻20号于花后0~12 d各处理差异较小,花后12 d至成熟则表现为N1处理较高,平均比其他施氮处理高18.57%。说明氮肥对稻穗生长增重过程有影响,不施氮或施氮量较少情况下,稻穗增长较快,单穗质量增加较大;增加氮肥施用量,单穗质量增加反而较低。从而也进一步说明了,在群体质量较小的情况下,适量增加氮肥投入有利于大穗形成;氮肥投入过大,群体较大,小穗较多,单穗质量减小。

2.2    不同氮肥处理水稻成熟期籽粒穗部结构的影响  从成熟期稻穗的穗部结构来看(表1),结实率、千粒质量、充实度两品种受氮肥影响较一致,处理间变异基本上在2%~8%左右波动。穗粒数和单穗产量两品种受氮肥影响差异较大,其中穗粒数新稻19号处理间变异为15.24%,新稻20号为5.56%,单穗产量新稻19号处理间变异为9.82%,而新稻20号为12.88%,说明氮肥水稻穗部结构的影响因基因型而有差异。  对各穗部性状处理进一步进行方差分析表明,对于穗粒数新稻19号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至N3处理呈下降趋势,其中N1和N2处理差异不显著,与N0、N3和N4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新稻20号则表现N0处理最高,随着施氮量增加穗粒数呈降低趋势,至N4处理又有所回升。结实率、千粒质量和单穗产量,两品种均表现为N0处理最高,随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充实度,两品种均表现为N2和N3处理最高,与其他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2.3 不同氮肥处理水稻品质影响  氮肥处理水稻品质影响见表2,其中加工品质即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受氮肥影响较小,其处理间的变异系数基本上在1%~5%左右波动,除个别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外,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两品种表现一致。稻米外观品质即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处理间变异相对于加工品质较大,高达10%~40%左右,各品种处理间差异基本上达显著水平。垩白面积则表现为低氮肥处理较高,高氮肥处理较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表现为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至N3处理最低,N4处理又有所升高。说明氮肥稻米品质影响主要表现在外观品质上,而外观品质主要表现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上,氮肥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影响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之后又呈上升趋势,即无氮肥和低氮肥处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较高,高氮肥处理增加,适量或中等氮肥水平下稻米外观品质较好。表明氮肥稻米的外观品质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氮肥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优质稻米的形成。 作文 /zuowen/   3    结 论  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和充实度是产量构成的重要因子,也是反映有效库容—穗大小的唯一标准。关于产量构成因子的协调发展前人已进行了大量研究[12—17]。氮是影响水稻产量形成最敏感的营养元素,氮肥水稻穗部结构的影响报道较多,黄元财等[18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