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出于勤奋【唐丹 用勤奋诠释天才】

第一次看见唐丹的名字,是在2005年全国象棋一级棋士赛的排名榜上,那次唐丹获得了男子组第三名。

2006年“狗不理”大奖赛,唐丹又摘得亚军,惊艳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

2007年呼和浩特草原大决战,17岁的唐丹在决赛中成功逆转,成为象棋史上第16位女子全国冠军,从此“天才少女”的称号不胫而走。

我们不需要把唐丹推向神坛,与其作一番浓妆艳抹的包装,不如画一幅轻描淡写的肖像,还原一个真实的唐丹,还原这个并不平凡的北京女孩。

前不久,第6届“威凯房地产杯”全国象棋排名赛在北京落下帷幕,唐丹以4胜4和3负的不俗战绩结束了与男子大师的对决,在40名参赛棋手中排名第14。

比赛刚刚结束,笔者便在第一时间邀请唐丹对本次比赛做一下简要的回顾。

在与张江大师比赛中,对手采用了一个非常冷僻的布局,旨在避开流行布局较量功底。

进入中盘局面趋于混乱,一度令双方用时吃紧,之后盘面有所缓和,形成互缠之势。

大师凭借着对棋型和局面的深刻理解,连续巧手运子给唐丹的防守施加了很大的压力。

尤其是那步马五进六,准备马六进八卧槽的棋,更令唐丹赞叹不已。

一盘与金波大师的对局,这是一盘较量功力的散手棋。

大师执先选择了平稳的飞相局,执黑棋的唐丹觉得开局稍亏但可以抵抗。

岂料对手走了一步以退为进的好棋―――马三退五,准备马五进七连环。

经过这次关键的调型,红方挟小优步人中局,并逐渐控制了局面。

唐丹不甘示弱,调整子力位置与之周旋。

无奈金大师通过左炮右移等一系列严厉手段扩大了优势,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从两盘棋的失利中,唐丹很快总结出了经验教训。

她认为自己主要输在了中局,男棋手的中盘功力深厚,而且思路多变、灵活开阔,非常值得女棋手学习。

在采访中,唐丹多次提到本次比赛的赞助商:董殿毅。

他是北京象棋协会的副主席,同时也是北京象棋队2008年象甲赞助商,北京队因此冠名“威凯体育队”。

董总举办了多届象棋赛事,特别是让等级分靠前的女棋手有机会对阵高水平的男棋手,对象棋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唐丹回顾比赛的过程中,有一个敏感问题始终萦绕在笔者心头――男女大师同台竞技已不是第一次,所谓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呢?就这个问题唐丹谈了自己的看法:第一,女棋手登上历史舞台比男棋手晚了很多。

第一届全国象棋男子锦标赛于1956年举办,而第一届女子全国赛却在此后足足等了二十三年。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无疑使女子象棋运动的发展变得缓慢。

第二,女孩子学棋普遍偏晚,而且与男棋手过着的机会不是很多,对日后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

第三,女棋手由于精力问题,竞技状态乃至巅峰期可能不如男棋手保持得长久。

然而,在这些表象背后,究竟还隐藏着怎样本质的原因呢?象棋作为竞技体育项目,可以说是经过了抽象和艺术化的古代战争的再现形式,只不过竞技性要大于艺术性。

提到竞技的范畴,脱离不开、也超越不了胜负的关系;提到艺术的范畴,也不能摒弃棋手在对局中所展示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男性天生对战争敏感,如果这个命题成立,那就证明在象棋这片袖珍的战场上,男人的理性要强于女性。

因为通常来讲,竞技注重理性思维,艺术注重感性思维。

那么反过来说,女性往往比男人更感性,她们在艺术方面是不是有更多的潜能呢?当然,这些只是笔者的推测而已。

在与唐丹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唐丹是一个理性十足的女孩儿,谈吐间流露出一种淡定的谦虚与谨慎,思考中蕴藏着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冷静。

这种理性,不光体现在唐丹的生活中,更体现在她的比赛中。

随着比赛成绩的稳步提升,唐丹天才少女”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正日益加深。

如果说,天才是天生之才,那么,唐丹可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天才

为了去老师家学棋,她日复一日地奔波在京城的茫茫夜色中;学棋两年13岁的她,还在北京西城区象棋等级赛中名落孙山;因为输了一盘五元钱的彩棋,她曾泪如雨下,哭红了眼睛。

这些青涩的经历已成为回忆,推动着唐丹不断超越自己的,不是令人遥不可及的天赋,而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勤奋!   为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对“天才”进行新的定义。

什么是天才?天才并非天生之才,它是在一定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加上自己的主观努力发展起来的。

唐丹的家境并不富裕,成长的环境不算优越,她天才的动力,正是源于对象棋、对理想、对生活那份真挚而深切的热爱,源于她对父母与老师那份真诚而深沉的感激。

一个这样的女孩儿,难道还不够可爱、不够感性吗?   在唐丹的这幅肖像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勤奋天才,还有一个用心灵当画笔,描绘智慧蓝图的花季少女。

编辑 志 强。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