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研究

摘 要:目前,如何引导社会力量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已成为各级文化部门重点探讨的议题之一。

而从实践来看,很多做法都只是浅尝辄止,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和可持续的良性模式。

本文以常州市武进区文化馆推出的公益性培训联盟为例,全面分析研究了这一创新实践的成效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及发展思路。

毕业论文网 /2/view—11437804.htm  关键词:引导 社会力量 公共文化服务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提出“要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吹响了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斗号角。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各地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均得到有效提升,但大部分地区还停留在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这种供给主体较为单一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模式。

本文以常州市武进区文化馆推出的公益性培训联盟这一创新实践模式为例,对如何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一番深入的研究。

一、典型案例   2017年,武进区文化馆积极创新,联合区内社会培训机构和部分中小学校,组建成立“武进区文化公益性培训联盟”,形成以武进区文化馆为核心,各加盟培训机构和学校为重要支点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通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来进一步扩大公益性培训的覆盖面和受众,为广大市民提供高品质的公益性培训服务

联盟成员单位均面向社会进行招募,主要为社会培训机构和学校。

其中,区文化馆主要负责在自身原有阵地培训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开设具有一定层次的品牌培训、讲座活动;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面向青少年和中青年人群,开设各类基础性的免费培训活动(10课时左右),若学员需参加进阶培训,各成员单位可适当收取相应授课费用。

联盟成立构想公布之后,得到了积极的响应,首批就有21个成员单位加入,首期春季班一共开设了70个专业,招收学员1000多名,按照一季10课时来计算,整个春季班受益群众就超过了1万人次,社会效益成倍增长。

二、模式成效   这种引导社会力量向社会大众提供免费公共文化服务的做法,一举打破了原有由政府部门单独提供文化产品的传统模式,其主要成效有:   1、减轻了政府压力。

一方面,目前文化部门的职能正发生悄然转变,文化工作者已逐渐从公共文化产品的输出方和提供者转换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社会培训机构拥有雄厚的艺术师资力量,让他们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来,可以大大减轻文化工作者的工作压力,使其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机制完善、公共文化产品的优化提升等顶层设计类的工作中去。

另一方面,社会培训机构均拥有一定面积的活动场地,机构内的艺术教师工资待遇也均由其承担,让这些培训机构敞开大门,为群众提供公益性培训服务,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财政压力,不必再去重复建设一些供群众进行文化活动的场馆,也不必再去引进一批基础性的文化人才。

2、扩大了受益范围。

目前,武进区将市民艺术节、锡剧节和读书月这三大主题文化节庆活动作为全区群众文化活动的龙头,城区有连续举办9年的水上舞台周末文艺汇演,基层有每年送戏送综艺共400场下乡、100次流动图书服务等覆盖全区的免费文化大餐,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特色体系已初步形成。

然而,由于武进地域广阔,全区有近300个行政村(社区),尽管区文化部门各创编演出单位已超负荷运转,但基层群众每年最多也只能看到1—2场文艺演出,而公益性艺术培训在基层的普及度更是几乎为零。

公益性培训联盟模式一旦推广到镇(街道)一级,基层群众就可以就近享受到高质量的艺术培训服务,产生沙漠变绿洲的质变效应。

三、存在问题   武进区文化公益性培训联盟自2017年首期春季班开班以来,虽然社会反响良好,但经过与各成员单位的交流与探讨,在联盟运作中的一些问题及不足也逐渐浮出水面。

1、群众反响度冷热不均。

公益性培训联盟开设的专业涉及声乐、器乐、书法、美术、舞蹈、武术、地方非遗等多个门类,招收学员的年龄限制在5—70岁之间。

从招生情况来看,偏科情况普遍存在,西洋乐器、书法、舞蹈、太极拳、声乐表演等项目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热潮,而琵琶、竹笛、街舞等项目却门口罗雀。

2、学员到课率参差不齐。

培训联盟首期春季班开班之后,除部分热门课程外,很多课程出现了学员到课率逐渐下降的问题。

虽然各培训机构参与联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潜在生源,以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但既然他们面向社会公开承诺提供公益性培训课程,那么就应该将其纳入公共文化资源的范畴。

部分学员随意缺课的这一行为,也无疑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值得社会大众反思。

3、机构积极性高低不一。

大部分机构对待学员态度热情,配备了较好的场地和经验丰富的授课老师,提供了较为优质的培训服务,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评价。

但还有少数机构对前来上课的群众态度不冷不热,与付费学习的学员区别对待,教室拥挤,环境较差,老师水平不高,甚至在上课期间经常性的诱导学员尽快参与付费课程。

四、对策思路   目前,武进区文化公益性培训联盟这一创新实践虽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但是只要持之以恒的不断加以改进与完善,其发展前景不容小觑。

1、着力扩大联盟影响。

一方面,加强宣传力度,持续利用各类媒体对公益性培训联盟进行全方位的宣传。

如开设专栏对各个成员单位进行连续的深入报导,吸引群众前去报名体验。

也可印制联盟宣传资料,在举办各类活动期间发放给群众,提高公众知晓度。

另一方面,突破体制限制,尝试让成员单位参与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由成员单位提供专业艺术教师至基层文化站,为群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从而有效改善基层普遍缺少专业文化人员的困境,让文化馆总分馆制能够真正高效的运作起来,达到全民受益的最终目标。

2、探索建立诚信体系。

目前,数字文化馆建设方兴未艾,如江苏省文化馆正在建设全省统一的数字文化馆平台,建成后,省内各文化馆开设公益性培训课程前,当地群众皆可通过这一平台进行网上报名。

若将这一功能进行进一步拓展,探索建立学员诚信记录系统(学员通过网上报名参加联盟的课程,建立学员到课率动态监督机制,若达不到一定的到课率,则其在今后一定时间段内将不能参与?地所有的公益性培训)则可对广大学员起到良好的约束作用,从而有效避免公共培训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3、不断优化运作机制。

成立专门的联盟运行监管机构,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制定联盟准入机制,对场地环境、师资力量等条件进行细化规定,并按照准入条件对今后有意愿加入的社会培训机构进行严格审核。

另一方面,出台联盟考核细则,通过实地走访、群众反馈等多种形式,对各成员单位的授课质量进行严格打分,每年度根据得分结果评定星级,并给予相应的奖励,以提高成员单位的办学积极性。

同时,引入退出机制,对群众反响不佳或长期存在问题而不及时改进的成员单位,实行坚决清退,以维持整个联盟的良性发展。

可以预见,公益性培训联盟若能持续发展壮大下去,则这种由社会培训机构为群众提供公益性培训服务的模式必将在整个社会培训行业得到全面推广,从而达成行业共识,并形成新的行业规则,届时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全覆盖、全民共分享”的远大目标也将得以全面实现。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