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天津书法大家华世奎对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

华世奎(1864—1941)是近代天津着名的书法大家,与吴昌硕早年同拜在杨香吟门下,所以有南吴北华之称。其书法源自庭训 , 真、草、隶、篆诸体,无一不精,尤善楷书。他初学颜真卿,取法篆隶和颜真卿的厚重、钱南园的骨架和力感,后从苏东坡的结构和草书中的颤笔汲取营养,最终创造出一种结体扁方、中宫收紧、用笔内敛、深遒而富有内涵的华体风格。

华世奎的大字气魄雄浑,骨力开张,结构凝重舒放,苍劲挺拔。他善于用羊毫大楷,饱蘸浓墨,行笔、住笔皆出中锋,追求法度,厚重之间亦显灵巧,肥不臃肿,一笔一画,变化无穷。小楷工整而不乏灵巧,文人气息油然而出。与同时代的孟广慧、严修、赵元礼并称民国津门四大书法家.

作为一名前清遗老,华世奎不仅仅是位书法家,还重视国学的传承和文物的保护,并热衷于文化教育事业。天津南开中学、高庄子小学和北京陈经纶中学等校园内,都曾留有他宝贵的墨迹。他还参与创建了崇化学会,关心天津广智馆和国文观摩社的发展,并亲自参与国文观摩社的义务教学工作。在 20世纪 30 年代抗战爆发前,华世奎还曾经担任过《河北通志稿》编撰的总纂,负责编纂工作。

一、题写天津南开学校校名。

1904 年近代着名教育家严修张伯苓天津创办了私立中学张伯苓担任校长。私立中学堂不仅是天津最早的私立中学,还是直隶最早的私立中学。1905 年改名为私立敬业中学堂.同年 5 月,奉袁世凯之令,改称天津私立第一中学堂,又称直隶天津天津县私立第一中学堂.1907 年 9 月 22 日改校名称为南开中学堂.宣统三年(1911),直隶提学使傅增湘将北洋客籍学堂和长芦官立中学堂并入南开中学学校改称公立南开中学堂.1912 年 4 月校名改称天津南开学校,校名由华世奎亲笔题写,并且华世奎亲自向学校捐赠了 1000 两白银。据此推断华世奎学校题写校名的时间应是 1912 年 4 月左右。1914年 , 直隶省工业专业学校和北洋法政学校附设的中学堂一同并入天津南开学校,1928 年 , 改名为天津私立南开中学校。由华世奎题写的校名至今镶嵌在伯苓楼二楼的外墙上。

寓津期间,华世奎严修(1860—1929)来往密切。除了同为清朝遗老以外,华家与严家是姻亲,华世奎的长子华泽宣(字秩昭)娶严修次女严智舒为妻。

华世奎曾积极支持严修等人创建崇化学会.严修去世后,崇化学会实际上一直由华世奎主持,为天津培养了不少义理、训诂、掌故方面的人才。华世奎还经常参加与严修、林墨青、李金藻共同创建的城南诗社的活动。

民国时期,不仅商业字号流行请名人题匾,新兴的教育机构也同样如此,而华世奎题写的天津南开学校五个大字,秉承了华氏书风的一贯风格,字字厚重、挺拔,气息十足,笔画以圆笔为主,圆中间方,柔中带刚,结体平整,气势宏伟。

二、题匾李氏私立小学堂

坐落在天津市津南区的高庄子小学的前身是李氏私立小学堂,始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该村绅士李德清创办。当年春天李德清出资 15000 两白银,又划拨自家正值青苗期的麦地 10 亩,创办了李氏私立小学堂,李德清自任第一任校长。

学校创建时非常考究,因李德清与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交情深厚,所以,小学校完全按南开中学的图纸建造。学校大门的门楣上写着天津县李氏私立小学堂大字(字有尺余见方,白地黑字),为时任直隶总督袁世凯所题。过堂门厅上方悬挂一樟木大匾,三尺见方,四个大字师资永赖为华世奎所书。

进门木制影壁上方为周汝昌先生的父亲周景颐所书校训:勇、勤、诚三个盈尺大字,笔力遒劲,韵达古雅。袁世凯曾经赐敬教劝学镏金大匾。非常可惜的是,这些匾额都已荡然无存。李氏小学堂曾获清王朝钦赐嘉奖。民国时期李氏学堂也颇有名气,学习成绩在天津会考中名列前茅。1937 年民国政府内务部长蒋作宾到李氏小学视察,轰动一时,还给予高庄子村模范村的雅号。

华世奎题匾高庄子小学,源于严修的好友张伯苓张伯苓,原名寿春,字伯苓(1876—1951),生于天津,是中国着名教育家、西方戏剧以及奥运会在东方的最早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他是严修兴办现代教育时的最得力的朋友和助手。

张伯苓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形成了着名的南开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英才,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此外,华世奎题匾高庄子小学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与袁世凯不同,华世奎为非官方人士且外祖父家住在那里,舅父田维周是咸水沽一带乡绅,田家嘴田家大院也是当地望族。

三、跨越时空的校训。

天津南开中学相似,北京陈经纶中学也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其前身崇贞工读女学校是日本牧师清水安三于 1921 年创立。陈君远是这样介绍陈经纶中学的历史的:1919 年,中国北方大旱,农作物全面绝收,整个华北地区饿殍遍地。一些国家在华基督教会发起赈济,清水也参加了救援20 世纪 20年代的朝阳门外穷困破败,民不聊生,卖春的妓女随处可见。

为拯救不幸的女童,1921 年他从灾童收容所得到 300 元酬金,自己又拿出200元,在朝阳门外灾民集中的地方,买了一小块地,创办起崇贞学园(最初叫崇贞工读女学校),专门招收贫苦人家的女孩子。作为学园的开创者,清水安三与妻子清水美穗为学园的发展日夜操劳。在 1921 年 5 月 28 日,崇贞学园正式成立,从而开启了陈经纶中学的历史。

清水安三是一位信奉和平主义的基督教徒,因为同为基督教徒,张伯苓与他交往颇深,1937 年 3 月 25 日,南开学校张伯苓应邀访问北京崇贞学园,担任该学园理事长。当年张伯苓访问的主要行程,时任崇贞学园园长的清水郁子都记录了下来,并写成《欢迎南开学校张伯苓》一文,刊登在 1937年 4 月 1 日出版的《支那之友》第 21 号上。据记载,当日张伯苓学园赠送了学道爱人的匾额。作为张伯苓的老朋友,华世奎学园书写了老实、宜强的匾额。

抗战胜利后,崇贞工读女学校更名为北平第四女子中学,1949 年 3 月改称为北京市第四女子中学,1967 年改名为朝阳中学,开始兼收男女生。1989 年香港爱国同胞陈经纶先生捐资改建学校,将原东大桥中学一起改造并入朝阳中学,1991 年 6 月1 日正式更名为北京市陈经纶中学。1983 年吕宝仁校长在任时确立了老实、宜强、勤奋、创新的校训。陈经纶中学请刘炳森题写了勤奋、创新,与华世奎题写的老实、宜强共同组成了陈经纶中学的校训。

由两位书法大家跨越时空共同完成了这一校训的书写,更为巧合的是,两位先生都是当时社会上最有名的颜体大家,并同为天津人士。这也不得不佩服当时的吕校长有着独到的艺术鉴赏力,能让两个未曾谋面的书法大家为一所中学题写校训并成为一段美谈。1989 年陈经纶无偿捐资改建校园时,学校把校训石刻一并镶在综合楼的门心部位。

四、为崇化学会呕心沥血。

天津化学会是严修在 1927 年发起开办的教授国学的学会团体。目的是为了提倡国学,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不断兴起,传统教育慢慢地被新教育者所忽略。虽然严修提倡新学,师法欧美,但是,面对当时国民教育时,又不得不重新看待国学精粹。就在这种背景下,严修发起成立了天津化学会,希望通过提倡国学,纯净地方风俗,激励人才辈出。

化学会的成立得到了天津士绅的大力支持。华世奎积极参与其中的工作,并在严修去世后,长期主持崇化学会的工作。当年林墨青、李金藻、赵元礼、高凌雯、刘嘉琛、徐友梅、王守恂、杜克臣、赵聘卿等人联袂鼎力协助,取汉诏崇乡党之化,以厉人才之意,冠以天津化学会之名。1927 年 8 月 2 日河北省政府教育厅准予备案,天津化学会正式成立,严修被公推为首席董事。

1928 年春,以严范孙西北角四棵树家宅的蟫香馆为讲堂,聘请章钰先生任教。章钰,(1864—1934)近代藏书家、校勘学家。

字式之,号茗簃,一字坚孟,号汝玉,别号蛰存、负翁,晚号北池逸老、霜根老人、全贫居士等。1903 年(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外务部主事。辛亥革命后,久寓天津,以收藏、校书、着述为业。家有藏书处为四当斋,取宋尤延之以书籍饥当肉、寒当裘、孤寂当友朋、幽忧当金石琴瑟之语。担任主讲近 10 年,为振兴天津国学,研究经史古文做出了突出贡献。章钰一直主张振兴国学,颇得天津文人的赏识。章钰在崇化学会设义理、训诂、掌故等课,学生既可专学也可兼学。

据说当时邀请章钰出山还是三顾茅庐,第一次严修华世奎、林墨青、赵幼梅前往邀请,章钰坚辞不就;第二次邀请,章钰推荐了王守恂。第三次则是华世奎出谋划策之后才得以成行。华世奎来章府,章钰仍不肯答应。这时候华世奎既严肃又郑重地走到章先生面前说:我等今日来此,也可谓三顾茅庐矣!如果三请诸葛,先生再不出山,我可要行大礼了。说着就要下跪,章钰见如此情真意切连忙答应担任主讲。

1929 年春,严范孙病逝后,会址迁到天津行商公所内,章钰依旧主讲。华世奎担任了第二届理事长,负责其学会的日常工作。高凌雯《刚训斋集阁丞华公家传》所言:崇化学会,故侍郎严公范孙创之,公继其后,历十年始终弗懈。

1935 年学会迁至东门内文庙府学明伦堂。1937 年 5 月 9日章钰病逝。7 月 30 日天津沦陷,崇化学会因之停办。后来恐日寇侵占文庙,破坏文物古迹,华世奎又亲自出面邀请胡峻门(祖尧)主持学会工作,又集学员在崇化堂后大厅讲课。

《刚训斋集阁丞华公家传》中写道:文庙将就圮,谋诸众,醵资重建。既竣工,好事者以祀典废屡欲夺其地,力拒得全。有新官造门询政之应兴革者,公曰:吾惟知两事,一曰保文庙,一曰存学会,余非所敢闻。聆其言,可以知其趣矣。从中可见华世奎对于国学教育的重视。

当时华世奎为了崇华学会的生存,利用自己的声望,将天津市政府拨给他个人的生活费,用于了崇化学会和文庙的发展之中。这件事情在李炳德《郭霭春诗颂华世奎》一文中有着这样的记载:先师郭霭春先生曾就读于崇化学会,又服务于崇化学会,因而对华先生保文庙、存学会之事迹知之极详,在《残吟剩草》中有赞颂华先生之诗:华璧臣先生:宫墙誓死要维持,此老贞心共见之。更有一桩难及事,却金深夜罕人知。 诗的前两句写的就是华先生竭尽全力保护文庙、保存学会的事迹,赞颂了华先生的坚决与忠贞,此诗表达了郭霭春对华世奎的敬仰之情。

五、任教国文观摩社。

以研习国文,相互观摩为宗旨的国文观摩社于民国十六年(1927)8 月由林墨青创办。当时在天津活动的严修、高凌雯、刘嘉琛、王守恂、赵元礼、李金藻等社会名流纷纷加入且义务授课,华世奎也在其中。老师义务授课,学员也不必缴纳学费。成绩优秀的,还发给奖金。并介绍入崇化学会讲习、深造。有识之士认为该社是国学界之曙光。

林墨青 (1862—1933),名兆翰,又字伯嘿,晚年号更生,天津人。他开办社会教育,移风易俗,改良社会,赞助地方公益慈善救济事业,久为津人所乐道。在其 60 岁和 70 岁两次大寿期间,华世奎共写了八首贺寿诗以示祝贺。其中一首写到:独尊瞻视正衣冠,律己方严待物宽,多少贫儒齐下拜,万间广厦庇孤寒.诗中洋溢着华世奎对林墨青赞助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赞美之词。1933 年林墨青去世之后,乡人公议为其立碑。张鸿来、周岐山等人慷慨出资,高凌雯撰写了《林君兴学碑记》,华世奎书写了碑文。该碑记共计640字,书写该碑时已七十高龄,此碑是华世奎脱离馆阁体的代表之作,用笔端庄平稳,提案有度,字字严谨,彰显功力,亦足见华世奎、林氏之情谊。1934年,林墨青的碑记被树立起来,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作为清朝遗老,华世奎对接受新鲜事物是非常顽固的。他反对学生们在做文时用新名词。国文观摩社邀请华世奎为评阅试卷的老师之一。有一次他出的作文题是《四书》上的一句话放利多怨说,学生刘基汉 ( 炎臣 ) 在文中用了需要和社会等新名词,他在评卷时,在该生试卷顶眉上批写需要二字不入文,又批写社会二字是新名词,入文终嫌不雅。

六、题词天津广智馆

天津广智馆,即增广见闻、启迪民智、宣传时事、传播知识之处所,是天津近代史上具有博物馆雏形的一个综合教育机构,以辅助学校教育和广开民智以及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宗旨。它注重宣传、启发民智、服务社会。在它的建设过程中,曾经汲取山东济南广智馆的经验,并且有后来者居上之意。馆址位于西北城隅文昌宫的东面,本广开民智,启迪认识之意,筹办广智馆。从民国十年 (1921) 开始筹备,到民国十四年 (1925) 经过 4年的不懈努力,他的创办者林墨青晚年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夙愿。

1925年1月广智馆董事会成立,严范孙任董事长,林墨青为馆长,着名教育家李金藻为副馆长。下设总务部、征集调查部、陈列部、技术部、编辑部和图书部。天津广智馆对公众开放,馆内设有陈列部、露天讲演会、男女夜校、音乐传习所。广智馆还主办发行《广智星期报》(1915 年由林墨青创办 )。其中陈列部共有3700 余件展品,内容多是一般常识性的资料实物,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向公众展示自然、社会知识,包括天文、地理、动物、植物以及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共六个部分。可以说广智馆天津近代第一家民办博物馆。

该馆坐北朝南,拱形门上悬挂白地黑字的楷书天津广智馆 五个端庄宁静的匾额,大门两侧高大的砖墙上悬挂着四块1 米多高大木牌,上书礼义、廉耻四个白字楷书,从目前尚存的照片来看,这四个大字应是华世奎亲笔所写。1950 年,广智馆改名为天津市立第二博物馆。1956 年,利用天津广智馆旧址成立了红桥区图书馆,1983 年因地铁施工而拆除。现在的天津博物馆主要由天津博物院、广智馆、市立美术馆汇集而成。

从为天津南开学校、李氏私立小学堂、崇贞学园题匾到参与天津化学会、国文观摩社及天津广智馆的创建与发展,京、津两地的文化、教育事业都留下了华世奎的身影。这其中虽和他与严修张伯苓、林墨青等人的私交不无关系,但也说明了华世奎热衷于文化教育事业,这些机构既有近代的现代教育学校,也有传授国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团体。华世奎题写的这些匾额与这些教育机构互相辉映,见证了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7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