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趣味语文课堂故事大全]小学语文趣味故事

语文教学中,趣味故事发挥了学科的优势,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了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使沉闷的课堂充满了活力,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趣味语文故事大全,一起来看看吧。

趣味语文故事:题诗

传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请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为她的扇子题诗。那位书法家写的是唐朝王之涣的诗《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由于疏忽,书法家忘写了间字。慈禧大怒,要杀他。那位书法家急中生智,连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一首词。并当场断句,读给慈禧听: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听了,转怒为喜,连声称妙。

趣味语文故事:万字万画

我给大家讲个笑话:从前有一个财主,为儿子聘请了一位私塾先生。儿子学会了一、二、三尚未学四,就以为什么都会了。财主儿子说什么都会了,就把先生辞了。

一天,有人请财主儿子写个请帖。他儿子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写了半天也没写完。财主很是纳闷,便推门进屋去,只见儿子正一笔一笔地画扛扛。财主儿子:你这是干什么?儿子没好气地说:这人什么不好姓,偏姓万,从早晨到现在我才完成了五百多画。

同学们也许不屑于听这么一个老掉牙的笑话,而我也只是想借此抛砖引玉,以引出老师的一番宏论。谁都知道,万字不会是一万画,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因为一个方块绝对容纳不下这么多的笔画。但是最多笔画汉字是哪一个?同一笔画或构字部件在汉字中是否有数量限制呢?。

[老师讲解]。

这是一个传统笑话,当然也只是个笑话而已。不过,孙一泓的问题提得非常好。要问哪个汉字笔画最多,还真让人一时难以答上来,就《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里能够查到的,则以齉字笔画最多,36画。

说到同一笔画或构件在汉字中的数限,还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汉字就其笔画叠加使用来看,是有一定规律的。横画如一字一画,二字二画,三字三画,在甲骨文里,四就是四画,写作;竖画也是这样,如10、20、30、40分别写作十、廿、卅、,而五或五十则不再类推。其它汉字中的同一笔画也以重复三次(即四个同一笔画)为限,如拜、舞、焦、無等,后二字可看作是双四造型。

构字部件的集中运用也以四为限,如噩、器、缀、爽等。有这样一幅析字趣对:

四口同圖,内口皆归外口管;。

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圖、傘分别是图和伞的繁体字,其中傘里有五个人,但这是一大四小,并非五人并列。

非、韭虽六横,但分属两侧。

趣味语文故事:鸟与乌

人生识字糊涂始!邻居小弟弟刚开始识字,当认识鸟的时候,他好奇地问爸爸:鸟字那一点(丶)是不是表示眼睛?爸爸说是,并告诉他汉字中有一些笔画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如雨字的点,表示雨点;闩字的横,表示插栓;山字的竖,表示拔地而起的山峰。

后来,他看到一个乌字。他很自信地对大家说:这个乌肯定是一只盲鸟!邻居小弟弟的话把我们大家都逗乐了。

爸爸告诉他:乌与鸟都是象形字,乌也是鸟名,即乌鸦。有一个成语叫爱屋及乌,乌也就是乌鸦。乌鸦头黑,所以看不清眼睛。由此,乌还引申出了另一个义项:黑。

小弟弟若有所悟地连连点头。

[老师讲解]。

由于象形或指事的缘故,许多汉字笔画表现出象征实体的意义。点、横、竖是结构汉字最重要的笔画,其象征义也较为明确。如:

点:鸟字的点,表示眼晴;卵字的点,表示蛋黄蛋白;州字的点,表示高出水面的陆地;甘字的点,表示食物;丹字的点,表示朱砂;刃字的点,表示刀锋所在;主字的点,表示火苗;燕字的点,表示尾巴;熊字的点,表示脚;照字的点,表示火。

横:雨字的横,表示天;立字的横,表示地;旦字的横,表示地平线;灭字的横,表示履盖火的东西;本字下面的横,表示树根所在;未字上面的横,表示树梢所在。

竖:引字的竖,表示开弓;由字的竖,表示进入田间的道路;甲字的竖,表示种子萌发的芽;川字中间的竖表示水流,两边的竖表示岸;田字中间的横、竖,表示田间阡陌。

趣味语文故事:谁是冠军

一场足球赛的战报写道: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第一个人看后说,这场足球赛山东队赢了。报纸上写的是: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另一个人却不同意,战报上明明写的是: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趣味语文故事:世界上最短的信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将《悲惨世界》的手稿寄给出版社后,过了一段时间还不见此书出版。于是就给出版社去了一封信,内容只写了:?雨果。

很快,他便收到一封出版社的回信,内容也只有:!编辑室。

过了不久,轰动世界的《悲惨世界》便与读者见面了。

这封信,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信。

猜你感兴趣的:

1.趣味语文故事大全精选。

2.趣味语文故事100字。

3.趣味语文故事搞笑的。

4.趣味语文故事200字。

5.超短趣味语文故事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