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道探通治疗新生儿泪囊炎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泪囊炎泪道探通的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分析76例新生儿泪囊炎采用泪道探通术的临床疗效。

结果本组病例中,仅2例失败,余74例均获治愈。

结论新生儿泪囊炎泪道探通方法简单,疗程短,治愈率高。

术后随访3个月,无一例粘连复发。

泪道探通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较好方法

【关键词】新生儿泪囊炎泪道探通 新生儿泪囊炎新生儿泪器发育异常,位于鼻泪管下端Hasner瓣膜退化不全以及所形成的上皮碎屑组织阻塞膜性鼻泪管所致。

笔者应用泪道探通法治疗76例患儿82眼,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自2005年8月~2008年10月76例共82眼的先天性泪囊炎患儿

其中男39例,女37例。

左眼45眼,右眼37眼。

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25个月。

3~6个月45眼,6~12个月34眼,12个月3眼。

诊断:溢泪、结膜囊有脓性分泌物,简单冲洗泪道不通者。

均符合文[1]诊断标准。

1.2方法 具体步骤:①固定患儿;②选用7号直空心泪道冲洗针,把针头垂直插入下泪小点1mm然后拉直下泪小管,转向水平位,用柔和的力量缓慢向前推动冲洗针头,直到针头接触到泪囊窝骨壁,将针头前端顶住骨壁,使针头从水平转向垂直向下,并稍微倾向后外侧,向下推动针头直插入泪管,感觉有明显落空感后,推入无菌生理盐水,并严密观察患儿有无吞咽动作,以及面部皮肤有无肿胀,如果确认患儿有明显吞咽动作而且面部皮肤无隆起,则将剩余药液全部推入鼻腔,表明泪道探通;③拔针:边冲洗边按解剖轨道退针,拔针后立即侧身抱起患儿,以防呛咳,防止误吸。

术后给以托百士眼液点眼3d,4次/d。

再行冲洗,如冲洗通畅,则说明探通成功。

少数一次探道不成功者,1周后再做二次探通治疗。

泪道探通术应选择患儿无上呼吸道感染期间。

1.3结果 在76例82眼中,除2例14个月和18个月患儿外全部探通治愈,其中1次探通成功者59眼占71.9%,2次探通者16眼占19.5%,3次探通者5眼6.0%,失败2例2眼占2.4%,全部病例无感染或泪小点撕裂等并发症。

经过3个月随访观察,无一例复发。

2讨论 泪道形成与外侧鼻突、上颌突的发育有关。

由外胚叶发育而成[2]。

其中鼻泪管的形成最迟,常常到出生时鼻泪管下端仍有一粘膜皱壁部分或全部遮盖泪管开口,鼻泪管下端发育不全,没有完全形成管道或留有膜状阻塞是婴儿溢泪的主要原因,但是婴幼儿溢泪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其自愈性,95%以上先天性泪管阻塞可在1岁以前自然穿孔或经泪囊按摩、泪道冲洗治愈[3]。

所以,2周岁以上的儿童因溢泪来就诊是极少数的。

新生儿泪囊炎是由先天性泪道障碍引起,多因鼻泪管下端开口被先天性膜组织封闭或上皮碎屑堵塞,形成先天性泪管闭锁,在自行开通以前被细菌感染所致[4]。

临床上常见,发病一般都为溢泪或分泌物增多,单眼更为常见,本组病例就全部为单眼患病。

据文献报道足月儿发病率达6%以上,早产儿高达11%[5],如果先天性泪管阻塞持续存在,进行泪道冲洗泪道按摩没有效果则需要进行泪道探通

手术操作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首先取得家长配合;②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有创操作感染;③防止患儿呛咳;④操作不可粗暴,避免副损伤;⑤避免强行探通

掌握如上要求,只要操作得当,泪道探通方法操作简单易行,不需麻醉,时间短,治愈率高,具有安全、并发症少和疗效好等优点,是目前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较好方法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