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体会

【关键词】 黄疸/中医药疗法;辨证分型;黄疸肝炎/中医药疗法。

黄疸的发生,多因湿邪为患,现代医家很多将其归于肝胆病变,认为是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所致。《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曰:“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为黄,疲热以行。”将“脾”与“黄疸”明确地联系在一起[1]。

1 病案举例。

患者,女,42岁,因厌食无力1周伴皮肤黄染伴发热3 d,于2004年6月8日就诊,患者先就诊西医内科门诊,经肝功化验,结果显示急性黄疸肝炎,转入我科治疗,患者除上述症状外,另有口粘口苦,不欲饮,时有右胁部隐痛不适,恶心欲呕,小便黄,大便正常,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数。中医诊断为黄疸(湿热并重),方用茵陈蒿汤合四苓散加味,方药:茵陈30 g,大黄5 g,栀子10 g,牡丹皮10 g,泽泻10 g,茯苓15 g,猪苓10 g,柴胡15 g,枳壳10 g,白芍15 g,鸡内金30 g,五味子10 g,白花蛇舌草15 g,虎杖15 g,金钱草30 g,竹茹10 g,大枣4枚,甘草6 g。上药水煎2次混匀后分早、中、晚3次温服,1 d 1剂,服药3 d后,巩膜,皮肤黄染明显好转,症状也有减轻,原方减白花蛇舌草虎杖,加党参30 g,茯苓10 g,继服3剂后,黄染及症状消失,抽血化验肝功能正常,患者疾病痊愈,满意而归。

2 体会。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证属急黄范畴,湿热内蕴为其病理基础,瘀热互结是黄疸发生的重要病理因素。名老中医关幼波认为,有黄是湿热入于血,瘀阻血脉,蕴毒生痰,熏蒸肌肤而发黄疸[2]。茵陈蒿汤为专治湿热蕴结肝、脾之方,茵陈为清热利湿退黄之要药,故量大,栀子、大黄清热泻下,牡丹皮、泽泻凉血清利小便,使湿热从大小便而去,湿热久蕴,气机不畅,易致气血凝滞,而大黄、丹皮均有活血化瘀之功,鸡内金、五味子为降低转氨酶的要药,白花蛇舌草虎杖金钱草清热解毒利湿之品,诸药配合使用,可加强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之功,竹茹为清热除烦止呕之药,苦寒之品,久服必伤脾胃,故2诊时,减少了清热利湿之品,而加用了顾护脾胃的党参和茯苓,这样攻补兼施,相得益彰,故能收到满意效果。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