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氓是什么意思

诗经两首 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过程与方法。

理清体会《氓》的情节和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二、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三、教学难点。

理清体会《氓》的情节和主题。

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i 于:xū 说:tuō。

徂:c 汤:shāng 裳:chng 靡:mǐ 隰:x 角:jiǎo。

(二)、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三)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本首诗的内容。

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 热情、幸福

婚变(第三、四、五章) 怨恨、沉痛。

决绝(第六章) 清醒、刚烈。

(四)、提问教读。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明确: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明确: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 传统 、 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明确: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什么样性格特点

明确: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明确: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

明确:无与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明确: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

明确:咥其笑矣。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什么样性格特点?。

明确:男:不体谅人 暴躁 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 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什么样性格特点?。

五.深化探讨。

1、 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明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3、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明确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讨论题:

1、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

诗经》两首。

氓。

诗的内容 感情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 热情、幸福

婚变(第三、四、五章) 怨恨、沉痛。

决绝(第六章) 清醒、刚烈。

教学反思:

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