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综述

油茶与油棕、油橄榄和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茶油是一种健康、高级的食用植物油[1]。

油茶根系发达,树冠大,树干矮,具有耐干旱、耐贫瘠的特点,适于荒山坡上种植,不仅可生产茶油,而且可以绿化荒山,提高森林覆被率,有利于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茶油是优质保健食用油,可通过综合利用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2]。

近年来,信阳市油茶发展迅速。

截至2012年,全市油茶面积2.72万hm2,茶油产量1 650 t,产值5 700万元。

全市油茶加工企业逾20家,精制加工企业近十家[3]。

油茶产业正逐步成为一项朝阳产业、特色产业,促进了山区农民增收、林业增效。

1 信阳市发展油茶产业优势   1.1 发展油茶产业符合国家及地方政策   《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规划信阳油茶种植面积3.46万hm2,《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规划全市油茶种植面积5万hm2,其中新县1.8万hm2、商城1.53万hm2、光山1.2万hm2、其他县区0.47万hm2 [4]。

1.2 农民有种植传统   山区林农有种植油茶的传统习惯,生产中积累了不少油茶栽培、管理经验,有一定的种植积极性。

1.3 油茶是一个生态、经济效益兼备的优质树种,适宜信阳发展   油茶是一种常绿、长寿树种,有美化环境、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油茶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能够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带生长[5—6],适合在全市大部分地区发展油茶是一种长效经济作物,一次性栽培,多年受益。

虽然长期投入大,但进入盛产期单产毛油可达447.8 kghm—2,且盛果期长达80年上下;茶油色清味香、营养丰富、耐贮藏,是一种优质、高档、安全食用油,市场前景好。

1.4 有一定的宜林地容量   目前,信阳市南部山区的7个县区可新造林的空间有10万hm2(低质低效林更新改造6万hm2,宜林荒山荒地和无立木林地2.53万hm2,需要更新改造的疏林地0.8万hm2,用材林每年采伐更新0.67万hm2),其中光山2.27万hm2、新县1.67万hm2、商城1.53万hm2、浉河1.53万hm2、罗山1.33万hm2、固始1万hm2、平桥0.67万hm2,这里至少有一半空间可以种植油茶

1.5 加工企业有原料需求   油茶加工企业利润丰厚,种植大户大部分都积极筹备成立合作社、公司,建立茶油加工厂。

目前,全市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年设计加工能力就有1.75万t,按现在油茶平均单产毛油74.6 kghm—2计算,需种植23.33万hm2油茶提供原料;若按盛产期平均单产毛油447.8 kghm—2计算,则需种植3.87万hm2油茶

目前的产量水平,油茶籽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2 信阳市油茶发展情况   2.1 油茶种植情况   以2009年《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颁布为界限,全市油茶种植呈现明显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9年以前,是粗放经营的低水平生产时期。

全市油茶生产处于原始种植、半荒芜状态,老幼同林,品种混杂,多为普通实生苗,良种率很低。

全市1.588万hm2老油茶林主要分布在新县、商城的浅山丘岗地区,其中新县0.8万hm2、商城县0.75万hm2。

油茶林为农户家庭联产承包时所得,经营主体是农户,经营管理很粗放,油茶产量极低,平均单产毛油74.6 kghm—2左右。

第二阶段是2009年以后,是规模化快速增长时期。

随着国家加大油茶产业投入力度的政策性引导,一些县区发展油茶的积极性在逐步提高。

新县光山和商城县先后争取为全国油茶生产重点县,国家每年每县投资200万元[7]。

2009年以来全市新造油茶林保存面积1.127万hm2,主要集中在光山0.453万hm2、新县0.387万hm2、商城0.267万hm2。

新造油茶林主要以企业造林为主,许多都是企业流转宜林地(每年746.3~1 194元hm—2),借助涉农资金进行土地整理,国家再补助2 985.1~4 477.6元hm—2苗木费用,  3 信阳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老油茶林管理粗放,产量、效益低下   老油茶林基本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品种、水、肥条件满足不了高产需要,产量很低,还呈现大小年逐年轮替。

大年最高单产毛油223.9 kghm—2,小年不超过74.6 kghm—2,有的甚至颗粒无收。

按照当前的市场价格,大年最高产值13 432.8元hm—2,成本占一半(除杂费用2 985.1元hm—2,鲜茶果按1元kg—1工价计算,采摘费用3 731.3元hm—2,共计6 716.4元hm—2,榨油费用由茶饼抵冲),纯收入6 716.4元hm—2。

小年按单产74.6 kghm—2计算,其收入仅相当于采摘费用,基本没有纯收入[8]。

3.2 新造林抚育措施不到位,成活率不高   大部分种植户还存在重造轻管的思想,一些有效的抚育技术没有得到落实,致使许多地块多次补植,有的甚至造林失败,新造林成活率不足60%。

3.3 没有当地的优良品种,引种效果有待于检验   20092010年,河南省林科院在商城、新县光山认定了豫油茶1—15号,为优良单株或类型,还需要进一步鉴定和区域试验[9],全市目前还没有明确的主导品种和品种组合,良种选育基础明显落后于油茶生产核心区;近年来从湖南、江西引种的长林和湘林系列油茶品种,生长情况总体表现不错,但油茶达到盛果期需8年以上,其丰产性和适应性还有待于检验,引种的风险比较大。

3.4 资金投入缺口大,投资回报周期长   油茶产业周期长、前期投入大[10],新造油茶林当年就需投入22 388.1元hm—2以上(苗木费用6 268.7元hm—2,整地费用11 940.3元hm—2,栽植费用2 238.8元hm—2,抚育管理费用2 985.1元hm—2,8年以后才有经济产量,8~10年后才能进入盛产期,每年又需投入2 985.1元hm—2以上的管护费。

油茶从栽植到生产最低需要投入44 776.1元hm—2以上,如果没有其他产业收入支撑,仅种植油茶,企业很难坚持到油茶盛产期。

3.5 信阳属油茶生产边缘区,气候条件对油茶高产形成有影响   《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把油茶发展布局为核心发展区、积极发展区和一般发展区,每个发展区又分为最适宜栽培区、。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