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教育投入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新世纪十年,是改革开放结硕果的十年,教育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我区同全国一样,认真落实全国、全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践行《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主旨,各级地方政府逐步加大教育投入,努力人民满意教育教育目前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为了贯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8337”发展思路,围绕“3个更加注重”和“四大行动”,根据我们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高校工委)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大学习,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方面的作用,在“扶贫攻坚工程、创业就业工程、平安创建工程、百姓安居工程、人才强区工程、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六大工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结合自治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7个方面的目标任务,为把自治区“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贡献力量。

我们按照厅领导的指示,组织有关人员,分赴兴安盟、赤峰、乌海、锡林郭勒盟,采取查看档案、访谈、问卷等调研形式,调查、了解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利用教育厅财务处提供的《内蒙古自治区2011年教育经费统计资料汇编》和发展规划处提供的权威材料,对我区及12个盟市(为便于对比,12个盟市按惯例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各4个盟市)的教育经费投入数据与全国有关省市比较做定量、定性分析,总结教育投入的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利教育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下载论文网   教育经费投入,关键是“三个增长”、“两个比例”:要求公共教育经费逐年增长,生均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逐年增长,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增长。

一、2011年12个盟市“三个增长”落实情况   (一)、12个盟市2011年公共教育经费增长呈现东部盟市均衡、中西部盟市分化5正7负态势   1.全区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地方)2011年403.81亿元,比上年的334.48亿元增长了20.73%,同年地方经常性收入1344.55亿元,同比增长29.30%,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低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8.57个百分点。

从全区12个盟市情况看,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的有5个盟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低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的有7个盟市,如图一所示。

图一:   2011年全区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情况分析表   第1位,包头市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32.42亿元,比上年的21.54亿元增长了50.51%。

同年地方经常性收入134.98亿元,同比增长24.82%,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25.69个百分点,做得很好。

第2位,巴彦淖尔市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22.38亿元,比上年的18.23亿元增长了22.76%。

同年地方经常性收入51.65亿元,同比增长11.18%,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11.58个百分点,非常不容易。

第3位,阿拉善盟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5.77亿元,比上年的4.88亿元增长了18.24%。

同年地方经常性收入16.89亿元,同比增长13.52%,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4.72个百分点,做得较好。

第4位,赤峰市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63.27亿元,比上年的49.70亿元增长了27.30%。

同年地方经常性收入99.29亿元,同比增长24.13%,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3.17个百分点,做得也不错。

第5位,锡林郭勒盟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16.55亿元,比上年的14.36亿元增长了15.25%。

同年地方经常性收入48.77亿元,同比增长13.84%,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1.41个百分点。

第6位,兴安盟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21.26亿元,比上年的16.56亿元增长了28.38%。

同年地方经常性收入34.96亿元,同比增长29.28%,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低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0.9个百分点。

第7位,呼伦贝尔市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42.18亿元,比上年的33.35亿元增长了26.48%。

同年地方经常性收入89.84亿元,同比增长29.52%,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低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3.04个百分点。

第8位,通辽市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38.69亿元,比上年的33.52亿元增长了15.42%。

同年地方经常性收入86亿元,同比增长28.91%,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低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13.49个百分点。

第9位,乌海市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8.10亿元,比上年的7.86亿元增长了3.05%。

同年地方经常性收入30.35亿元,同比增长23.84%,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低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20.79个百分点。

第10位,呼市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32.23亿元,比上年的28.75亿元增长了12.10%。

同年地方经常性收入137.30亿元,同比增长41.53%,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低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29.43个百分点。

第11位,乌兰察布市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26.39亿元,比上年的21.81亿元增长了21.01%。

同年地方经常性收入69.52亿元,同比增长51.20%,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低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30.19个百分点。

第12位,鄂尔多斯市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43.21亿元,比上年的41.66亿元增长了3.72%。

同年地方经常性收入268.44亿元,同比增长39.89%,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低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36.17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前4位,1、4名为中部4盟和东部4盟的包头和赤峰市,2、3名为西4盟的巴彦淖尔市以及阿拉善盟,前4名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高于地方财政性收入(25.69个百分点――3.17个百分点),做得相对较好;中间4位,除锡林郭勒盟为中部盟市,6、7、8位分别为东部盟市的兴安盟、呼伦贝尔市、通辽市;9、1、11、12位分别为乌海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和鄂尔多斯市,预算内教育经费低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20.79个百分点――36.17个百分点)。

这4个盟市,乌兰察布市经济条件较差,其他3个盟市经济条件较好,尤其是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位于全区“金三角”地区,要努力靠近或争取做到预算教育经费增长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

(二)、关于12个盟市中小学生生均经费的分析   首先,生均教育经费经费总量与学生规模两项指标耦合而成,是衡量教育投入水平最直接、最有效、最公平的一类指标,其主要指标有: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公用经费,分城乡生均公用经费等。

参考文献:①高等教育出版社.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p501   1. 2011年全区小学生生均经费超万元8个盟市经费呈现西部较好、中部塌陷、东部平衡态势   图二 2011年全区小学生均经费示意图   从图二可以看出,1万元以下仅有4家,分别为包头7131.97元,呼和浩特市8275.98元,乌海市9391.94元和通辽市9379.65元,其余8个盟市均超过万元。

前2位最高为鄂尔多斯市17239.01元和阿拉善盟14591.42元,后2位最低为呼和浩特市、包头,鄂尔多斯市是呼市投入的2.08倍,阿盟是包头投入的2.05倍;东四盟市投入总体平衡,通辽市低于万元排10名,其余3个盟市已跨越万元大关,呼伦贝尔市13447.79元、兴安盟12489.79元,全区排位3、4名,赤峰市10909.95元排名第7名;中部盟市乌兰察布市11044.13元,全区排位6名,锡林郭勒盟10139.56元,排位第8名,呼市、包头排名11、12名,中部4盟市投入偏低;西部4个盟市较好,2个盟市鄂尔多斯市、阿盟居前两位,巴彦淖尔市11434.79元排位第5名,仅有乌海市9391.94元排位第9名。

2. 全区2011年初中生经费有9个盟市超过万元大关,呈现出东部较好、西部不平衡、中部塌陷状态   图三 2011年全区初中生经费示意图   如图三显示,全区初中生均投资排位1、2名依然是鄂尔多斯市22293.91元和阿盟17065.29元,全区有9个盟市超过万元大关,比小学多1个盟市,最低为巴彦淖尔市8600.38元和乌兰察布市8119.02元,鄂尔多斯市初中生经费分别为巴彦淖尔市的2.59倍和乌兰察布市的2.75倍,阿盟是11、12名的1.98倍和2.1倍。

东四盟呼伦贝尔市15507.87元排位第3名,兴安盟11518.76元排位第5名,通辽市10270.10元排位第8名,仅有赤峰市9895.99低于万元,总体状况良好;中部四盟市呼市9360.26元排位第10名,乌兰察布市8119.02元排位第12名,包头11193.22元排位居中,锡林郭勒盟11958.91元排位第4名;西部四盟市不平衡,鄂尔多斯市、阿盟稳居1、2位,乌海市也以11126.07元排位第7名,巴彦淖尔市仅以8600.38元排位第11名,呈现分化态势。

(三)、12个盟市2011年高中、初中、幼儿园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呈现农村3个盟市高中、农村初中8个盟市好于城镇幼儿园普遍比较薄弱的状况   图四:   全区2011年高中、初中及幼儿园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   教育投入公平方面,主要分为地区公平、城乡公平、阶层公平和性别、校际公平。

(参考文献②教育研究 2013.6 p36王善迈 我国各省份教育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我们选择全区2011年高中、初中及幼儿园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进行城乡投入分析,呈现农村高中3个盟市农村初中投入8个盟市好于城镇农村幼儿园普遍比较薄弱的状况。

1. 2011年呈现3个农村高中高于城镇高中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的态势   在内蒙古自治区,2011年城镇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1294.80元,农村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1042.33元,城乡差别252.47元。

其中,有4个盟市保留了农村高中,3个盟市农村高中投入超过了城镇

如上图所示:   呼市第1位,农村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2450.31元,城镇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1033.01元,农村高中高于城镇高中1417.30元,农村高中是城镇高中的2.37倍,值得肯定。

第2位乌兰察布市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697.06元,农村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1165.68元,农村高中是城镇普通高中的1.67倍。

第3位赤峰市,作为人口大市,城镇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672.77元,农村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728.95元,农村普通高中高于城镇普通高中56.18元。

这是我们自2004年监察以来,各盟市政府已经逐步向农村倾斜、向薄弱地区倾斜的可喜变化。

第4位,唯一有些遗憾的是呼伦贝尔市,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1195.66元,农村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728.58元,城镇普通高中是农村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1.64倍,需要弥补不足。

2. 2011年呈现8个盟市农村初中高于城镇初中生预算内公用经费良好的态势   全区从总的状态看,2011年城镇普通初中生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1518.11元,农村普通初中生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1639.37元,农村普通初中比城镇普通初中多121.26元。

从12个盟市情况看,有8个盟市农村初中生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都超过了城镇普通初中,呈现出中、西部盟市好于东部盟市,其中6位投入较好的盟市处于中、西部。

总体排位如下:   第1位,西部盟市鄂尔多斯市农村初中生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4016.45元,城镇普通初中生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2987.71元,农村普通初中比城镇普通初中多1028.74元。

第2位,包头市农村初中生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1977.23元,城镇普通初中生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952.81元,农村普通初中是城镇普通初中的2.07倍。

第3位,乌海市农村初中生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2236.54元,城镇普通初中生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1273.47元,农村普通初中比城镇普通初中多963.07元。

第4位,巴彦淖尔市农村初中生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1955.86元,城镇普通初中生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1311.11元,农村普通初中比城镇普通初中多644.75元。

第5位,兴安盟农村初中生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2104.23元,城镇普通初中生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1502.91元,农村普通初中比城镇普通初中多601.32元。

第6位,乌兰察布市农村初中生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1744.89元,城镇普通初中生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1270.09元,农村普通初中比城镇普通初中多474.80元。

第7位,呼市农村初中生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1865.08元,城镇普通初中生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1480.13元,农村普通初中比城镇普通初中多384.95元。

东部盟市总体情况为2正2负。

中部盟市和西部盟市各有1个城镇初中高于农村初中,其他6个盟市农村初中生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都好于城镇初中,城乡平等、农村投资高于城镇,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投资的理念,可喜可贺。

第8位,呼伦贝尔市农村初中生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1703.64元,城镇普通初中生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1648.91元,农村普通初中比城镇普通初中多54.73元。

第9位,赤峰市城镇初中生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1341.39元,农村普通初中生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1334.55元,城镇普通初中比农村普通初中多6.84元,差异不大。

第10位,通辽市城镇初中生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1356.50元,农村普通初中生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1125.15元,城镇普通初中比农村普通初中多231.35元,值得关注。

第11位,锡林郭勒城镇初中生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1775.98元,农村普通初中生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1475.61元,城镇普通初中比农村普通初中多300.37元。

第12位,阿拉善盟城镇初中生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1788.50元,农村普通初中生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1322.15元,城镇普通初中比农村普通初中多466.35元。

3. 2011年农村幼儿园有2个盟市幼儿园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高于城镇幼儿园,呈现西4盟较好、中4盟较差、东4盟不平衡状态   与高中、初中相比,幼儿园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最为薄弱,目前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从12个盟市看,呈现西部区较好,中部区较差,东部不平衡状态。

全区西部区有2个盟市农村幼儿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高于城镇幼儿园,中部区3个盟市农村幼儿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投入为“0”,东部4个盟市城镇幼儿园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高于农村幼儿园,而且差异比较显著。

具体排序如下:   第1位,阿拉善盟,农村幼儿园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5372.85元,城镇幼儿园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2036.13元,农村幼儿园城镇幼儿园多3336.72元,是其2.64倍。

第2位,乌海市,农村幼儿园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750.00元,城镇幼儿园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142.57元,农村幼儿园城镇幼儿园的5.26倍,农村幼儿园城镇幼儿园多607.43元。

第3位,巴彦淖尔市,城镇幼儿园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174.64元,农村幼儿园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118.72元,城镇幼儿园农村幼儿园多55.92元。

第4位,赤峰市,城镇幼儿园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105.14元,农村幼儿园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5.95元,城镇幼儿园农村幼儿园多99.19元。

第5位,通辽市,城镇幼儿园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149.56元,农村幼儿园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0.55元,城镇幼儿园农村幼儿园多149.01元。

第6位,鄂尔多斯市,城镇幼儿园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2459.31元,农村幼儿园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2265.56元,城镇幼儿园农村幼儿园多193.75元。

第7位,兴安盟,城镇幼儿园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269.66元,农村幼儿园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7.11元,城镇幼儿园农村幼儿园多262.55元。

第8位,乌兰察布市,城镇幼儿园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531.34元,农村幼儿园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93.75元,城镇幼儿园农村幼儿园多437.59元。

第9位,呼伦贝尔市,城镇幼儿园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1121.77元,农村幼儿园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535.48元,城镇幼儿园农村幼儿园多586.29元,是其2.09倍。

西部4盟市总体状况良好,阿盟农村幼儿园投入5372.85元,鄂尔多斯市投入2265.56元,乌海、巴彦淖尔市分别投入750元和118.72元,东部4盟市农村幼儿园呼伦贝尔市投入535.48元,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3盟市分别投入5.95元、0.55元和7.11元,与城镇幼儿园相比,明显偏少,希望东部4盟市政府继续努力,增加学前教育投入。

第10位,中部盟市呼市、包头、锡林郭勒盟三个盟市农村幼儿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零”并列,城镇幼儿园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694.79元、237.96元以及1154.59元,仅有乌兰察布市对农村幼儿园投入93.75元,其他3个盟市农村幼儿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零,反差较大,令人深思,值得特别关注。

尤其是呼市及包头,经济状况较好,应当对农村幼儿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进行投入,回应社会上呼、包二市“入托难”呼声,为市民办实事,办好事。

锡林郭勒盟是牧区盟市,情况比较特殊,可否先建立流动的幼儿园,对农村牧区幼儿园采取特殊的有效的“倾斜”政策,以便让当地农村牧区孩子享受良好的学前教育

二、2011年“两个比例”落实情况   公共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同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呈正相关。

2011年12个盟市按照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要求分析如下:呈现东部四盟市表现良好,西部4盟市次之,中部4盟市塌陷状态。

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呈现东4盟市良好,西部4盟市次之,中部4盟市塌陷状态   图五:   全区2011年教育经费“两个比例”情况分析表   如图五所示,12个盟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高于4%盟市有3个,2%—4%有4个,1%—2%有3个,低于1%以下有2个,排序如下:   第1位,兴安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6.99%,高了2.99个百分点。

第2位,赤峰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89%,高了0.89个百分点。

第3位,乌兰察布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03%,高了0.03个百分点。

第4位,呼伦贝尔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85%,低了0.15个百分点。

第5位,巴彦淖尔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39%,低了0.61个百分点。

第6位,通辽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77%,低了1.23个百分点。

第7位,锡林郭勒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63%,低了1.37个百分点。

第8位,乌海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1.83%,低了2.17个百分点。

第10位,鄂尔多斯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1.71%,低了2.29个百分点。

第9位,阿拉善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1.62%,低了2.38个百分点。

第12位,包头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1.32%,低了2.68个百分点。

第11位,呼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1.64%,低了2.36个百分点。

东4盟,除通辽市排位第6名,兴安盟、赤峰市都高于4%,位居全区前2位,值得表扬;西4盟乌海市、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排位8、9、10名,投入偏少,仅有巴彦淖尔市排位第5名;中部4盟市,乌兰察布市第3,锡林郭勒盟第7,呼和浩特市、包头位居后两位。

特别是呼、包二市,经济实力较强,国家性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排名竟然为最后两名,应该“纠偏”,如果排位在3—12名次的9个盟市能按照国家要求投入,教育会更上一层楼。

2.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呈现东4盟较好,中4盟次之,西4盟较差状态   12个盟市按照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20%要求分析,东部4盟市占得比例最大,中部4盟市次之,西部4盟市较差,仅有赤峰市超过20%,达到23.67%。

第1位,赤峰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23.67%,高了3.67个百分点。

第2位,通辽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18.70%,低了1.3个百分点。

第3位,兴安盟,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17.42%,低了2.58个百分点。

第4位,呼伦贝尔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17.12%,低了2.88个百分点。

第5位,巴彦淖尔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15.26%,低了4.74个百分点。

第6位,乌兰察布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14.71%,低了5.29个百分点。

第7位,包头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14.17%,低了5.83个百分点。

第8位,呼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13.71%,低了6.29个百分点。

第9位,乌海市,锡林郭勒盟并列,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12.18%,低了7.82个百分点。

第10位,鄂尔多斯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11.83%,低了8.17个百分点。

第11位,阿拉善盟,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9.76%,低了10.24个百分点。

12个盟市,东4盟位列前4,做得较好;中部4盟市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位列6、7、8、9;西4盟巴彦淖尔市位列第5,乌海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依次位居9、10、11位,如果中部、西部盟市(差4.84%――10.24%)能提升4%――10%个百分点,真正按国家要求做到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达到20%,盟市教育就会出现一个更好的局面。

三、教育投入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建议   一个城市发展指标与人口及教育设施等相关,其经济发展水平主要由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组成。

教育大体上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贫困人口占比情况、省份内部财政分级支出,归纳为如下方面:   1.2011年12个盟市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共有2482万人,国内生产总值15637亿元,人均63002元。

阿拉善盟23.5万人,国内生产总值392.6亿元,人均167064元,排位第1名。

鄂尔多斯199.9万人,国内生产总值3218.54亿元,人均161008元,排位第2名。

包头市269.3万人,国内生产总值3005.40亿元,人均111600元,排位第3名。

乌海市54.1万人,国内生产总值483.2亿元,人均89316元,排位第4名。

呼和浩特市291.2万人,国内生产总值2177.3亿元,人均74769.9元,排位第5名。

锡林郭勒盟103.3万人,国内生产总值696.7亿元,人均67444元,排位第6名。

通辽市313.7万人,国内生产总值1448.8亿元,人均46184元,排位第7名。

呼伦贝尔市254万人,国内生产总值1145.3亿元,人均45091元,排位第8名。

巴彦淖尔市166.3万人,国内生产总值718.5亿元,人均43205元,排位第9名。

乌兰察布市213.5万人,国内生产总值690.0亿元,人均32319元,排位第10名。

赤峰市431.9万人,国内生产总值1347.2亿元,人均31192元,排位第11名。

兴安盟161万人,国内生产总值313.6亿元,人均19478元,排位第12名。

全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3002元,其中前3名高达10万元以上,6万元、7万元、8万元以上各一个盟市,4万元以上3个盟市,3万元以上2个盟市,近2万元一个盟市,全区盟市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不平衡状态,中西部盟市较好,东四盟较差。

西部四盟市3个盟市居前,中部盟市排名2、5、6名,仅有乌兰察布市10名,东4盟排名7、8和11、12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需要自治区和中央扶持。

2、12个盟市扶贫旗县分析   从12个盟市情况看,自治区共有102个旗县,国家级、自治区级扶贫重点旗县57个,占55.88%,说明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力度占全区一半以上,东四盟赤峰市12个旗县,国家级、自治区级扶贫重点旗县10个,占83.33%,通辽市8个旗县,国家级、自治区级扶贫重点旗县5个,占62.5%,呼伦贝尔市13个旗县,国家级、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旗县6个,占46.15%,兴安盟市6个旗县,国家级、自治区级扶贫重点旗县6个,占100%,属于自治区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阿尔山市、科右前旗、科右中旗、扎赉特旗、突泉县5个旗县成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东四盟共有39个旗县,其中自治区级和国家级扶贫重点旗县27个,占69.23%,接近70%,应利用好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政策,争取“富民强县”资金,争取早日脱贫。

中部盟市,呼包二市各有一个国家级、自治区级扶贫重点旗县,乌兰察布市11个旗县,3个自治区级扶贫重点旗县,8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旗县,占100%,其中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成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锡林郭勒盟,共有12个旗县,5个属于自治区扶贫重点旗县,4个属于国家级扶贫重点旗县,扶贫重点贫困旗县占75%。

全区边境旗市20个,锡林郭勒盟5个,占全区四分之一,全区排位第二;全区牧区旗市33个,锡盟9个,占27.27%,全区排位第一,太仆寺旗也属于牧区旗。

锡盟仅有二连浩特市既属于边境城市,同时又是计划单列市,情况特殊。

中部盟市应利用国家西部开发政策,利用与北京等省市临近的地缘优势,建立生态与物流园区,做好北方环境保护工作,与京津冀搞好蔬菜、输电、煤炭贸易关系,发挥资源潜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尽快脱贫致富。

西部4盟市经济状况较好,乌海市既无自治区级扶贫重点旗县,也无国家级扶贫重点旗县,阿拉善盟有2个自治区级扶贫重点开发旗县,鄂尔多斯市有1个自治区级扶贫重点旗县,巴彦淖尔市7个旗县,有5个自治区扶贫重点旗县,占71.43%。

乌海市、阿拉善盟人口少,产出多,鄂尔多斯市在全区处于发展快车道,巴彦淖尔市是农业市,需要大力支持。

3、省级(自治区级),地(盟)市及县级三级支出分析   全国省份财政分权用三分不同的维度衡量:省级(自治区级),地(盟)市及县级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比重分析。

(@参考文献3教育研究 2013.6,p40,王善迈《我国各省份教育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从全国26个省级(4个直辖市除外)2007年以及4个自治区(西藏主要为省级支出,不具可比性,排除)财政分析看,县级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比重的平均值是53.54%,其中最小的是宁夏,为40.78%,最大的是浙江,高达66.45%,我区为60.22%,全国排位第6名,排在内蒙前面的有江西(65.85%)2名,四川(65.75%)3名,山东(62.63%)4名,河北(60.83%)5名,显然,我区旗县财政负担较重,应该与广西自治区、新疆自治区看齐,降低10个百分点的县级支出占全区分财政支出的比重,旗县财政支出应该占到50%左右的比重。

在全国2011年《31个省城初中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和实力得分及其排名》(参考文献4教育与经济2013年第一期44页)统计中,全区初中投入得分605分,16名;产出得分256分,22名;效率得分0.423,排名18位;实力得分861分,排名25位。

说明我区初中产出和实力得分位于第三梯队。

全区初中投入水平排位16名,进入全国第二梯队;教育公平指数2009年数值0.749,全国排位第9名,进入全国第一梯队,跨入先进行列,值得庆贺。

全国地(盟)市级支出占全省份支出比重的平均值是22.82%,其中最小的是贵州,仅为13.27%,最大的是广东,高达41.63%。

4个自治区支出最小的是新疆自治区16.23%,全国排位23名,广西、宁夏自治区分别为23%和23.43%,全国排位14名和11名,我区支出为23.20%,排位13,属于中位线位置,与广西自治区、宁夏自治区相似。

省级支出占全省份支出比重的平均值是23.64%,支出最小的是广东(10.77%),最大的是青海,高达44.00%。

(@参考文献5教育研究 2013.6,p40,王善迈《我国各省份教育发展水平比较分析》)4个自治区中,宁夏、新疆全国排位3、4名,分别占35.79%和33.96%,我区自治区本级支出为16.58%,全国排名20位,这与我区经济发展排位居全国12—15位不太匹配,教育投入应高于全国平均值23.64%,达到安徽23.54%12名,湖北24.72%,13名,向邻省山西25.99% 11名看齐,自治区本级投入应该增加7.06个到9.41个百分点;如果以广西自治区、宁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为榜样,自治区本级投入应该增加9.82至19.2个百分点,这样,全区教育投入在目前良好发展的态势下,就会再上一个新台阶,自治区的教育发展就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出版社.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p501   2、教育研究 2013.6 p36王善迈 《我国各省份教育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3、教育研究 2013.6,p40,王善迈《我国各省份教育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4、教育与经济2013年第一期44页   5、教育研究 2013.6,p40,王善迈《我国各省份教育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此文为20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重大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编号:NJKZDJT2012_13—_10。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