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国经验借鉴的我国城乡移民文化融合问题研究

摘 要:美国移民文化融合经历了强制政策主导下的“美国化”运动阶段和教育主导下的个体自觉遵从实践阶段。

借鉴美国经验,我们应从重视城乡移民教育、保障弱势群体利益,实行包容性的文化制度体系、增强城市文化吸引,建设文化融合机制这些方面来解决我国城乡移民文化融合问题。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美国经验借鉴城乡移民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16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移民(农民工进城)成为一个普遍社会现象。

由于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原有城市居民的排斥,城乡观念转变的滞后以及文化融入机制的缺位,我国城乡移民文化融合问题尤为突出。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移民的社会融合过程同样充斥着各种困境。

文化方面,美国既有文化同化运动,也有多元文化主义,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融合实践,美国最终形成了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

移民文化建设的经验可以为我国城乡移民文化融合问题提供借鉴

一、美国移民发展历程及文化融合实践   (一)美国移民发展历程   美国历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

第一次移民潮发生在1820―1880年间,其间移民数大概达到1 000万人。

当时美国社会,特别是内战之后,出现了工业化高潮,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需求旺盛。

18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鼓励外来移民法》。

当时,自由开放的移民政策一方面吸引了欧洲熟练技术工人,大量西欧、北欧移民涌入,以爱尔兰人和德国人居多。

另一方面,吸引了大量非熟练劳动力。

华人劳工在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和开垦加州农田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美国西部的淘金热吸引了很多来美国淘金的华人,他们通过采矿为美国带来了巨大财富。

这一时期还有大量被贩卖到美国的非洲黑奴。

第二次移民潮发生在1880―1920年,移民人数猛增到2 350万。

来自意大利、奥匈帝国、希腊、土耳其、俄国等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移民人数猛增。

这一阶段,移民的大量涌入及由此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美国移民政策主题转向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限制。

美国政府多次立法,限制欧洲移民,排斥亚洲移民

其开端是1882年的《排华法案》,接著是1917年划定的“亚洲禁区”。

同时,随着来自意大利、奥匈帝国、希腊、土耳其、俄国等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移民人数的猛增,1917年美国通过了一项旨在限制东南欧移民入境的“文化测验法案”。

随着美国限制性移民政策的实施,移民人数明显减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开始了移民政策有限松动和有限选择阶段。

1943年美国废除了 “排华法”。

受民权运动的影响,1965年5月“移民和归化法”颁布完成了美国移民制度由民族来源限额制向全球限额制下的优先制的转变,该法案把教育水平作为移民的重要条件,废除了种族歧视条款。

数百万计的东南亚难民和拉美国家的移民、难民和非法移民涌进美国,发生了1880年至今的第三次移民潮。

近些年来,特别是“9?11”事件发生之后,美国把国家安全作为其针对移民政策的第一要务,坚决抵制中东、穆斯林国家的公民。

(二)美国移民文化融合实践   1.美国化运动   20 世纪初,伴随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在思想文化上出现了以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鼓吹盎格鲁?撒克逊优越论。

美国联邦政府主导了一场“自上而下”式的美国化运动,它是对美国移民文化融合过程的强制性和单一化模式的政策干预。

1917年美国宣布参战后,为了应付各族裔移民由于国家背景与历史传统不同而引起的社会极大混乱,美国联邦政府深感树立“美国第一”信念的重要性,对移民美国化运动发展到顶点,开始对所有外来移民群体实行所谓的“百分之百的美国化”政策

美国政府及各州政府都成立了“美国化委员会”,宣扬“美国第一”、“美式生活标准”等口号,并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强化“美国化”,排斥移民本族群文化

美国化运动为移民归化奠定了基础,但它缺少对移民族群个性的尊重。

2.教育主导下的个体自觉遵从文化融合实践   1931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使得美国开始实行限制移民准入的政策美国移民数量大幅下降,“美国化”热潮消退,美国政府对移民的社会融合不再以强制性干预为主导。

这一时期移民文化融合更多依赖社区、志愿者和非政府组织的帮助。

1965年5月美国颁布了“移民和归化法”,开始把教育水平作为移民的重要条件,而各种准入和融合的优待政策则主要针对的是高层次的青年“技术移民”。

这一阶段,美国开启了教育主导下的个体自觉遵从文化融合实践,目的在于通过教育使规章的外在硬性政治强力控制内化为个体自觉遵从。

美国通过公立学校、夜校、移民培训机构、社区志愿者组织向移民及其子女提供语言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文化展示以及公民课程等服务,帮助其文化融入。

教育主导下的个体自觉遵从文化融合实践不仅有利于教化成俗还优化了美国移民质量,促使移民认同美国文化和价值观,融入美国社会,达到了归化的目的。

二、美国移民文化建设的经验   (一)大力发展移民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公民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   美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各个层面的移民教育培训机构,教英语,讲授美国文化培训社会生活技能,生产技术技能,极大推动了移民教育的发展。

美国移民教育还将重点放在扫盲式的低水平教育援助和培养熟练劳动技术人员上面。

一方面,成立许多社区组织,通过慈善捐款和志愿者向那些受教育程度低的移民群体开展教育服务;另一方面,着力于培养熟练劳动技术人员,强化移民的生产技术培训

美国针对移民的职业教育注重实用,课程设置多样化,对移民顺利就业和获得稳定生活及进入社会有关键性作用。

除此之外,美国还将移民子女教育作为移民社会融合的最重要环节。

一方面通过多次立法保障移民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另一方面在很多公立学校都开设有针对移民子女的公民教育课程和公民教育实践活动。

(二)切实保护弱势移民群体利益,实行包容性的文化制度体制   美国历届总统也都把消除社会不平等和种族歧视作为努力方向,比如以肯定性行动为代表的一系列行政干预手段的实施,就是为了给美国弱势移民群体提供一个平等基础上的优先机会。

这些灵活性的倾向性政策切实改善了少数移民族裔与妇女等弱势群体的经济状况,促进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文化方面,由于美国化运动中以损害文化多样性为代价推动文化归化,导致了少数群体的抗拒。

吸取这个教训后,美国采取了在国家政治法律的一体性和主流文化的普遍性的基础之上,允许移民保留本族群的传统文化文化包容政策

教育中推行多元文化,实行双语教育,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三)注重主流文化教育与宣传,利用主流文化的吸引来促进文化融合   美国非常重视其本土主流文化教育和宣传,美国化运动就是对“美国第一”“美式生活标准” 的强制性政策干预。

虽然由于其缺少对移民族群个性的尊重而遭到了一些移民族群的抗拒,但它客观上促使移民了解了美国文化和价值观,起到了归化的目的。

一方面,美国本土文化在继承和发展中兼收并蓄,其中关于自由、民主、美国梦的主流文化精髓对外来移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美国也重视本土文化的外宣,比如利用好莱坞出产的影片在全世界的巨大影响,来宣扬美国的价值观和美国精神,让自己的主流文化成为现代文明的最典型代表。

三、美国移民经验借鉴下的我国城乡移民文化融合对策   (一)借鉴美国经验,全面推进城乡移民及其子女的教育培训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教育主导下的个体自觉遵从文化融合实践模式,?慕逃?的角度出发,帮助城乡移民及其子女的自觉文化融合

一方面,针对受教育程度低的城乡移民群体,可以通过培训机构、夜校、社区志愿者组织推广普通话,展示城市生活内容及城市文化培训城市生活技能,使他们具备在城市生活的基本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加强城乡移民的生产技术培训,促进他们的顺利就业,为进一步的文化融合提供基本的经济基础。

目前,我国的此类培训大多是公益教育性质,没有强制力和监管机制,形同虚化。

借鉴美国移民培训机构经验,政府将专项补贴资金投向进城农民工培训机构,令其开设一些多样性实用性的技能培训课程并对其进行监管,保障其专门为农民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针对城乡移民子女,首先要保障其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另一方面学校可开设一些公民、市民教育课程和公民、市民教育实践活动。

(二)借鉴美国经验,切实保障弱势城乡移民的合法权利,采取包容性的文化制度体系   由于城乡移民在处于社会经济地位下层,是弱势群体,应尊重他们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出台切实可行的倾向性政策来维护这些弱势群里的利益,提高其社会福利,拒绝一切排斥与歧视态度。

文化方面,我们应该采取包容性的文化制度体系,农民工进城面临的不仅是单方向的文化融入问题,主流应为城乡文化融合

我们应该尊重城乡移民的主体地位和选择权利,尊重城乡移民文化特性,可以在农民工居住密集的社区开展一些乡村特色的文化活动。

这些民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丰富城市文化,促进城乡文化交流。

当代中国城市实际上也是一个文化大熔炉,多样化文化的交汇与融合还会产生很多新的文化要素。

(三)借鉴美国经验,加强城市文化的吸引和宣传,建设文化融合机制来推进文化融合   首先,我们应增强城市文化城乡移民的吸引力,加大其在城乡移民中的宣传。

城市文化中民主、自由、对生活质量和品质的追求,城市生活的便捷化这些都对城乡移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其次,我们应着力建设文化融合机制,随时随处宣传城市生活理念,宣传现代化便捷的城市生活方式。

利用已有文化资源对城乡移民免费或低价开放,以提高城乡移民文化层次,以达到一方面消除原有城市居民固有的对农民工的排斥和歧视,另一方面让城乡移民意识到作为一名城市建设者的自豪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付美榕.美国移民政策动因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4).   [2] 蓝强.论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4).   [3] 刘程.美国青少年移民社会融合政策的演变[J].当代青年研究,2015,(11).   [4] 史先锋,陈运遂.对失地农民融入城市文化问题的理性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2).   [责任编辑 杜 娟]。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