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埋式化疗泵不同置入方式在中晚期肺癌治疗中的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包埋化疗泵不同置入方式在中晚期肺癌治疗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程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5月~2005年8月行化疗的40例肺癌中晚期患者,其中将化疗泵管置入左右肺动脉主干治疗20例,将化疗泵管置入肿瘤所在肺段动脉治疗20例。根据WHO实体瘤客观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根据卡氏评分(KPS)对不良反应程度进行评价。结果 置入左右肺动脉主干组疗效优于置入肿瘤所在肺段动脉治疗组(P<0.05),患者不良反应程度亦是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 将包埋化疗泵管置入左右肺动脉主干治疗疗效明显好于将化疗泵管置入肿瘤所在肺段动脉治疗且不良反应程度低,是对肺癌中晚期患者的可靠、有效、廉价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肺癌;皮下导管药盒系统;左右肺动脉 皮下导管药盒系统(IPS)又称化疗泵,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肿瘤综合治疗方法之一,其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有多种方式。笔者于2004年5月~2005年8月应用化疗泵对20例肺癌中晚期患者进行了将化疗泵管置入左右肺动脉主干的治疗与将化疗泵管置入肿瘤所在肺段动脉治疗的20例相比取得了较好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化疗泵管置入左右肺动脉主干治疗组(试验组)20例;将化疗泵管置入肿瘤所在肺段动脉治疗组(对照组)2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6~74岁,平均52岁。按新修订的肺癌国际TNM临床分期标准,Ⅲa 18例、Ⅲb 10例、Ⅳ 12例。

1.2 置泵方法 患者行X线胸片或CT检查,行纤支镜取病理。临床确诊为肺癌且不能手术后,局麻下穿刺右锁骨下静脉,将穿刺针芯取出,将长导丝经穿刺针插入右锁骨下静脉,取出穿刺针,将蛇形管(心导管的一种)沿长导丝插入右锁骨下静脉,在X线下将心导管送至左、右肺动脉(试验组),或将心导管送至肿瘤所在肺段动脉(对照组),将长导丝沿心导管送入部位,退出心导管,将化疗泵的导管经导丝送入靶血管,最后退出导丝。穿刺点下右前胸壁皮肤做小切口,皮下做囊袋,将导管后端剪留适当长度并从皮下连于泵体,埋入皮下囊袋内。

1.3 化疗药物组合配方 鳞癌:用环磷酰胺800~1000mg,阿霉素40mg,顺铂80mg;有心肌缺血者将阿霉素改为长春新碱2mg。腺癌:用5—氟尿嘧啶750~1000mg,阿霉素40mg,丝裂霉素20mg。小细胞肺癌:用环磷酰胺800~1000mg,阿霉素40mg,VP—16 300mg。

1.4 化疗泵药物输注方法 切口愈合后,于化疗泵所在部位皮肤处消毒,用7号头皮针垂直穿刺入泵体,将上述药品用生理盐水稀释成60ml后,通过化疗泵注入肺动脉化疗前后用肝素盐水冲洗化疗泵。应用顺铂时,用药后水化。每4周用药1次。注意事项:在使用化疗泵的过程中,注意严格的无菌操作,注药速度不宜过快,否则有致肺水肿之虑;化疗前后用肝素盐水冲洗化疗泵,以免凝血块阻塞泵管

1.5 疗效标准 X线胸片和CT检查观察肿瘤缩小的情况,根据WHO实体瘤客观疗效评定标准分为:(1)完全缓解(CR):肿瘤完全消失,并超过4周;(2)部分缓解(PR):肿瘤缩小>50%,持续超过4周;(3)无变化(NC):肿瘤缩小不足50%,增大不超过25%,持续超过4周;(4)进展(PD):肿瘤增大超过25%[1]。运用χ2检验对上述指标进行检验。在化疗1个月后对患者的一般状态进行计分(KPS)以对不良反应进行程度分级,并进行t检验。

1.6 并发症 对照组出现2例因肺段动脉太细无法置入化疗泵管被迫中断治疗

1.7 统计学方法 两组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