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春_“上海之春”的回忆

闵惠芬   闵惠芬对“上海之春”的回忆与她生命中难忘的一次聆听演出联系在一起。

1986年春,她重疾病危,冥冥之中有仙乐飘扬,神奇的旋律盘旋在她生命危急之际,被她用颤抖的手记下,又被挚友瞿春泉将其谱成二胡与乐队合奏曲――《音诗――心曲》。

爱徒赵剑华在“上海之春首演时,闵惠芬成功地进行了第6次手术,当天她幸福地坐在音乐厅观众席聆听,“我仿佛灵魂被声声唤回,开始了第2个生命的春天。

”      朱践耳   1962年5月5日,第三届“上海之春首演朱践耳交响曲――大合唱《英雄的诗篇》,这是他留学苏联5年的毕业作品也是他对体裁的一次大胆尝试。

当时将交响曲大合唱结合在一起在国内还从来没有人做过。

一般的大合唱,乐队只是单纯地为合唱伴奏而已,而朱践耳却让乐队与合唱平分秋色并有单独发挥的段落。

更重要的是整部作品的结构与写法都是交响乐化的。

于是,他就杜撰了一个新名称“交响曲大合唱”。

1982年第十届“上海之春首演朱践耳的交响组曲《黔岭素描》时,瑞典国家电台派人录下了演出实况,带回国后来信索要作品的乐谱。

第二年,瑞典广播交响乐团在首都斯德哥尔摩演出了该作品

1986年第12届“上海之春”,朱践耳的《第一交响曲》由于用了不少现代作曲技法,风格较新,初次内部试奏的反映是“要多难听有多难听”。

幸好音乐节艺委会审听时分数刚及格,乐队连续排练一星期后,正式公演时现场效果甚好,最后竟获得了一等奖。

上海之春”不拘一格推举新作、宽容对待新技法“对我继续作新的探索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吕其明   1965年的“上海之春”开幕式上,由吕其明创作的管弦乐《红旗颂》首次正式亮相,作品以开国大典为背景,气势磅礴。

45年来,《红旗颂》常演不衰。

2010年“上海之春”开幕式上,音乐节组委会主任、上海市宣传部长杨振武向吕其明颁发了“‘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特别贡献奖”。

吕其明也认为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最重要、最得意的一部作品是交响乐《红旗颂》。

回忆说:“写一部关于歌颂祖国的作品,这一打算已在我心中孕育了多年,是‘上海之春’给我提供了这一契机。

那时我还是小字辈,既激动于组织对我的信任又担心写不好。

”于是,我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为背景表现从黑暗之中走过来的人民对红旗的向往和情感,并把这种感情融入到音乐中。

红旗在我心中唤起的回忆和深情,使我久久不能平静……”经过一个星期的日夜奋战,吕其明完成了总谱的创作。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