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士与《凌霄一土随笔》】凌霄一士随笔

99年7月7日天津《国闻周报》(《公报》副刊上海刊行)6卷6期开始设《凌霄士随笔》专栏逐期刊登掌故

期还设了《曾胡谭荟》栏目专谈有关曾国藩、胡林翼掌故署名“凌霄士”也是逐期发表截止到7卷期共刊登了6期。

而《凌霄士随笔》则直连8年有余到937年8月9日卷3期止(因日寇侵华影响而停止)。

栏目另署名者望而知作者即凌霄士但不知凌霄士何许人有些者误认是作者笔名。

实际这栏目是先伯徐凌霄先父徐士兄弟二人合作由士人执笔撰写。

士9年曾著写道。

民国十八年天津《国闻周报》社特约吾兄暨余撰笔记乃以《凌霄士随笔》等稿用兄弟合作方式逐期披露。

稿多由余执笔吾兄助并酌加指导。

项稿件长期登引起者。

(9年《古今》杂志57期)徐凌霄或提供些但亲《国闻周报》上发表。

凌霄(88696)、士(890~97)祖籍江苏省宜兴县幼随父游宦山东受学教诲并先毕业山东高等学堂被清廷授予举人称(称洋举人)凌霄又毕业京师学堂。

他二人既通史又受西学教育精通英语。

他们伯父徐致靖、堂兄徐仁铸、徐仁录、徐仁镜都是戊戌变法重要人物变法失败徐致靖被判绞监候徐仁铸被判革职永不叙用不久即忧愤而死。

凌霄、士从孩提起即接受变法维新和民主革命思想教育与熏陶并亲身历当社会惊天动地巨变和庭遭受巨打击促使他们心利用身学识和笔积极投入关系国命运社会改革运动。

909年辛亥革命爆发前京、沪等地新出报纸很多广征地方通讯凌霄、士当都还济南高校立即响应担任三数报纸通讯从开始了他们写作生涯笔耕不辍四十余年。

徐士投入新闻界先济南任上海《民权报》、《华报》特约通讯北京《新国报》特约撰述。

93年迁入北京又任“报界知会”主任历任京、津、沪、宁、港十余报刊编辑、通讯或特约撰述生致力历史掌故研究和著述发表累计数万言被学界誉“晚近掌故史巨擘”。

9年起北洋政府农商部(改实业部)矿政司任职期还兼任平民学新闻系、盐专科学校、北京国学补修社、北京国学院讲师、教授98年起国辞编纂处任编纂员直至955年退休。

但他任职期仍伏案疾孜孜不倦对掌故著述从断直到五十年代初因患脑眩晕症难执笔止。

93~9年挚友督勉下先出版了(掌故学著作)《士类稿》《士谈荟》两单行。

八十年代初北京图馆目献出版社将两册合册重印出版

十余年上海、四川、山西、辽宁、重庆等地出版社也竞相出版重新引起史学界高重视。

徐士重要掌故著作当属他执笔写《凌霄士随笔》洋洋0余万言更引起当史学界极。

六十余年前堂兄徐列(凌霄、士侄)曾就学北京国学院亲聆柯昌泗先生(原民国清史馆总纂柯劭�子)讲课先生说。

研究近代史不可不看《凌霄士随笔》《清史稿》是官方史而《凌霄士随笔》集清野史成加上他们二人亲身历是可靠近代史也是学习清代历史必修物。

徐士随笔》“前言”写道。

笔记体类至繁或辨异或传人物或系掌故或采风俗。

所期不违乎事实而有益知闻。

……昔专制朝王者防反侧以非礼示其权威。

朱元璋以“殊”“则”二辄行杀戮。

胤祯、弘历踵其故智迭兴狱。

故以当人而私著作处境綦艰有饰颂扬良非得已。

至清既亡则野史如林群言庞杂秽闻记累牍连又诞肆楚则失矣齐亦得也。

清史设馆民国初元迄昨岁始有《史稿》刊行。

虽传志表谱略具规模而取材循官件旧评赞多夷犹肤饰词。

盖与斯役者多胜代遗臣词曹故吏拘俗例势所必然以云史笔则无当矣。

居恒窃念有清代专三年华政结五千年专制局世界交通新陈代谢窈键是非得失非止爱新姓所关辄思爬梳辑贡得愚。

年分平、津、沪报者尚尽其什继兹以往当赓续前绪以竟全功。

其他珍闻俊语苑艺林有可以佐谈广益亦所兼收不限掌故端用随笔体。

惟思科举抡才台谏肃政法良美昭前朝而复近五权宪法创制根据故拟特重审其沿革辨其利弊冀研讨者助焉。

这段话足以说明徐士动笔前已立下致力完善清史编纂宏志愿并广集世人留下了这部皇皇巨著成民国年幅长丰掌故笔记压卷作(语见997年7月山西古籍出版社版《凌霄士随笔导言》)。

这部著作奠定了徐士掌故学研究地位。

他友瞿兑先生(清末臣瞿鸿�子著名掌故学)9年对徐士掌故学作了如下评价。

他不是普通人所想象那样掌故就其治掌故学能力而论确可以突破前人而裨益人地方不少。

他富综合研究能力;二他能博收材凡有所见能利用;三他有极忠实天性作不肯放不肯有不妥;四他有绝强记忆力;五他有侦探眼光每人所不地方见即能执其隙。

有了这些特长所以他成就可以说是掌故从到境界也可以说有徐君而掌故学可以成种专门有系统学术可以期待今发展。

(见9年《士类稿・瞿序》)。

近二十年学界对徐士掌故学贡献屡有评介如许姬传《凌霄、士掌故学》(《人民日报》98年月6日)张志平《徐士与(士类稿)》(《人民日报》985年6月日)杨云海《略谈掌故》(南京《史志》杂志989年6期)周劭《徐士掌故学》(《汇周报》99年8月0日)陈左高《掌故徐士》等其容皆不出瞿兑先生评价。

凌霄士随笔》《周报》发表历抗日战争、放战争、新国建立数十年却长期深埋故纸堆似已被世人淡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期偶然机会笔者得知北图收藏有台湾出版凌霄士随笔》台北市海出版社前编辑出版了《近代国史丛刊》丛刊续辑636639辑全收进了《曾胡谈荟》和《凌霄士随笔》分辑出版

堂兄徐泽民(凌霄三子)与台湾著名作林海音女士先生早年有学、事谊与林亦熟悉他委托我设法与林女士取得系(林台北创办了纯学出版社熟悉当地学术界与出版界)。

她热心助、牵线下我与海出版社责人取得了直接系社方将有《随笔》卷赠给我们。

如今林女士已归道山笔者颇伤感。

台湾版《随笔》四卷是据《国闻周报》原影印出版除重新编排页码外加整理亦明原卷期数原每隔数页印有勘误表以校正前数期谬误(先父对已发表己仔细看发现错误立即函纠正已成习惯)。

我拿到进行校按勘误表改错程发现有不衔接处即赴国图《周报》原发现有漏页情况即复印补正。

长子徐禾正偶从旧店购得三店957年出版980年重印《国闻周报》总目这给校工作带极方便。

对明卷期“按图骥”又发现有整漏收处亦加以补正。

纵观全体应属随笔性质献先父根据多年采集、积累情况或势要、兴所至或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只要合既定宗旨无不信手拈加以类比剖考证评介期以信史传诸世并无通盘预定计划。

般不设标题(全只有3有标题)连受每期宇数(约500000左右)限制必都独立成有期记述不相关几件事也有数期连续记述件事或相关事件。

浏览这部我感到它史学价值是不容置疑如能把它整理出版将是对近代史志编纂工作有益贡献若能进步把它按性质加以分类按类重新编排组合冠以标题使成带有工具性质掌故参考便者选择或许更有实用价值特别是对初学者可以提供方便。

我产生了将它整理出版念头并九十年代末着手进行。

首先划分出独立成及其段落拟写出标题;其次按容分成人物、史、制、旧闻、苑、科举六类;然按类重新排列组合;编写成使用简化汉和新式标稿。

000年秋两年多整理工作已基完成全共设条目860条按类分其人物76条(以写人物主线)二史35条(以写事件主线)三制9条(、体制、制)四旧闻0条(遗闻、轶事、民俗、趣谈等)五苑8条六科举88条。

稿完成准备系出版单位。

正女婿竺青琉璃厂突然发现国店已出售山西古籍出版社早997年7月出版5卷《凌霄士随笔》出我外。

我买回这套看发现完全是按台湾影印版《随笔》加以整理(按然段冠以要或题目)重新排印(因它保留了台版不该出现因漏印而笋不衔接错误)。

该社征得版权所有者擅出版属侵权行陈社996年曾出版先父徐士《士类稿》《士谈荟》等并非不知情者)几交涉该社亦承认事。

我考虑该社出版亦是件事无再追究。

然而该既出根据目前出版界状况我计划只得暂搁浅以待机缘。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