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妮里芬斯塔尔的极端形式主义美学论

摘 要:莱妮里芬斯塔尔是一位德国电影史上具有争议的人物,她集美丽、强悍、才华横溢于一身,她优秀的电影作品让人赞叹不已,同时也是她的电影创作使得她一生蒙受屈辱。她最大的成功在于她拍摄的史无前例并震惊全世界的两部经典影片—《德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同时她的罪过也在于她的这两部经典之作,因为这两部作品最终被定性为两部纳粹政治宣传片,它们曾为宣传纳粹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我们在这里且先不谈这位女导演的功过,我们将从艺术的角度对其中的一部作品《德意志的胜利》进行分析,来看里芬斯塔尔影片中对形式主义美学表现形式的亲睐。

关键词:莱妮里芬斯塔尔;极端形式主义美学;《德意志的胜利》。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2—0056—02。

一、一生都在追求美的莱妮里芬斯塔尔

莱妮里芬斯塔尔于1902年8月22日,出生在德国柏林,是一名富家之女,她的经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辉煌而不同寻常的人生。4岁开始写诗,16岁报考舞蹈演员,20岁作为芭蕾舞演员登台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幸的是后来她跳坏了膝盖!四年后,一次机遇她担任了电影《圣山》的女主角,这便成了她人生的又一次转折点———走进银幕生涯。1931年,她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制片公司,从此便步入了辉煌的导演之路。她亲自导演的第一部电影《蓝光》已让她释放了无限的艺术光芒,后来她与希特勒的相识便进一步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她极其崇拜希特勒并亲自为他导演拍摄了《德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最让人敬佩的是当里芬斯塔尔72岁的时候,报考潜水执照并成功通过。30年的水下摄影,创造了潜水2000余次的纪录。而后100岁的里芬斯塔尔完成了她的最后一部纪录片《水下印象》,2003年9月9日,这位一生充满曲折与坎坷却不断为我们创造着奇迹的世纪老人,在慕尼黑附近的家中安然辞世。

莱妮里芬斯塔尔的的生命过程我们可清析的看到一个不仅美丽并且坚毅、刚强、乐观、才华横溢的完美女人形象。然而在全世界的人都在指责她的的情况下支撑着她继续拼搏、奋斗、并且将电影事业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不是别的——而是对“美”的执着追求,正是这对美的欲望使得她的影片呈现出明显的个人艺术表现倾向——不顾一切的挖掘美、变现美甚至是去刻意创造美。

二、《德意志的胜利》中形式主义美学萌芽初显。

在《德意志的胜利》中影片描写了1934年纳粹党纽伦堡集会的全过程,影片一经面世即获得了政治上的巨大成功和艺术上的高度肯定,1935年获得德国电影奖、1937年获得巴黎世界电影博览会电影艺术最高奖项。在拍摄这部影片时,个性强悍的里芬斯塔尔顶住各方压力,始终坚持根据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理解与电影美学观念来创作电影,当时便将夺权不久、自命为德国救世主并且气焰嚣张的纳粹党代会的全过程记录在了胶片之中,这部影片集合了艺术性与记录性于一体的风格。影片本该定位为一部纪录片,可是它更重要的一个使命却是对纳粹党的宣传作用,因此也算是一个宣传片,可到了这位视追求美为生命的女导演手中这部宣传纪录片就被她赋予了更多的美,不得不让人将它归类于艺术片,因为它的艺术性甚至超过了它的记录与宣传。

(一)拍摄时对形式美的追求。

莱妮里芬斯塔尔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与财力,极力去创造最美的画面拍摄中,手拿无上特权的里芬斯塔尔直接调遣包括36名摄影师在内的120人,坐在22辆警车上长驱直入。影片的每一个画面都是经过精雕细啄的,表现出了强烈的形式美,例如影片中的开端画面希特勒乘坐的专机从茫茫大雾中出现在人们眼前,现场到处充斥着游行、集会、呐喊声以及庄严的举手礼,把希特勒的出场营造成救世主来到凡间气氛,最后以瓦格纳恢宏的史诗音乐为背景音乐结束影片,呈现出一种震撼世人的视听效果。再如在一场检阅的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影片希特勒和两位军官一起在广场当中校阅军队的画面开始作为前景,逐渐走向远方,镜头的画面使用了超大广角的对称式构图,但我们所见到的仿佛只有静止的三个小黑点,这小黑点的缓慢移动,更增加了画面内部的视觉张力,使得画面显得抢眼,给人以巨大心灵震撼。有专业分析学家认为这种表现手法暗示了希特勒与纳粹党已经处于整个国家权力的中心、民众拥护的核心。同样在希特勒驱车检阅游行队伍过程中,里芬斯塔尔一反常态打破了摄像中本该遵循的完整构图原则,希特勒的头部在画面中被无缘无故的切去了三分之一,而他的背影却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使得游行队伍在画面中显的较为渺小,如同队伍是从希特勒举起的手臂下穿梭而行一般。同时整部影片在有希特勒出现的镜头中,焦点的处理上一定是实的清晰可见的,而对于民众、游行的人群,则往往相对较虚,我们只能看到成群成群的模糊的人海,几乎看不清人的具体数目和样子。通过以上的镜头及画面来看,其实这些表现手法已经超出了真实的记录的范畴,更让人感觉是在摆拍,它已经违背了记录片的真实性,更倾向于形式的表现而不是内容的呈现。

(二)剪辑中极端形式主义美学的显现。

拍摄的过程中,里芬斯塔尔为了获得理想的画面,不惜动用几十台摄影机来拍摄,这些机器在不同角度一起拍摄拍摄结束后发现全片共拍摄了长达十七万英尺的胶片素材,后期将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剪辑人员需要从大量胶片中选择她认为美的画面,可见她的用心良苦。剪辑时她亲自上阵,凡是符合她的美学要求的画面才会被留下,只要与她的美学要求有冲突的画面,即使内容很重要,她也会毫不犹豫的地删掉。记载中描述,在影片中你根本找不到德国国防军的身影,其实这个是本应该出现在记录的镜头中,而原因很可笑,只是因为国防军出场的时候天气正好赶上阴天,拍摄出的画面光线不够,画面色彩极暗,所以在后期剪辑时她就果断的删除了这部分画面,丝毫没有考虑到画面内容对整个内容记录意义的重大。再如她对于纳粹高级干部的镜头分配上,她也很有个性,几乎不会考虑纳粹党内的排名顺序,都是凭着自己对镜头美感的选择来拍摄并剪辑的,现今政府活动的宣传片或记录片中是绝对没有哪个导演敢如此大胆的,因此在当时也因此事引发了很多人的不满。还有在拍摄那些参加大会的纳粹干部的夫人们,她仅留下了那些她认为长的漂亮的夫人的画面,而上了年纪的和较丑的纳粹干部夫人便无缘上镜。对里芬斯塔尔来说,真实只不过是自己艺术世界里的一枚道具,她用这些真实的道具构建了美却虚假的景象。可见,她所拍的影片与历史的真实并不是一回事,她已经通过她个人的审美喜好打破了历史的真实与内容的完整,她的作品是在以一种形式来表现的,追求的是形式美。

从视觉表现上来看,《德意志的胜利》在声画本身的处理上可谓是登峰造极。但是我们要知道,《德意志的胜利》应该属于一部纪录片,它本该以真实、客观为基础,并且区别于剧情片、故事片、文艺片,其记录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从这点而言,莱妮里芬斯塔尔就违背了创作的原则,她只有一个原则——美的集合,无论是从画面美、光线美、声音美甚至要人美、景美、动作美,好像任何事件的发生是为了她的拍摄而发生的而不是她的拍摄是为了记录事件的发生而进行的。为满意的美的形式来传达所记录的内容,这就突出了她个人形式大于内容的艺术表现形式。

三、莱妮里芬斯塔尔——极端形式主义美学的推崇者。

在极端形式主义美学人的观念中,形式是艺术之中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东西,内容也是无关紧要的。即使是艺术的题材、记事、思想、再现的事物甚至于对感情表现,统统都是要排在形式美之后。而《德意志的胜利》集艺术性与纪录性于一体记录了整个纳粹党代会的过程。影片中没有画外解说,却是通过画面自身和现场采集来的讲话和各类环境声来进行解说的。里芬斯塔尔影片中甚至打破了完整构图原则,并使用了各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极具创造性地的表现手法。并且整部片子她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节奏与动感,使得这部电影看起来很舒服,无论是旋律、节奏、还是运动感,之间的衔接都很顺畅,转化也自如到位,使之成为了一部在视觉表现上畅快淋漓的的佳作,《德意志的胜利》天衣无缝的声画的处理,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但是我们还要引起注意,毕竟《德意志的胜利》是一部纪录片,我们不能忽略纪录片的创作根本——真实、客观。其记录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从这点而言,莱妮·里芬斯塔尔就违背了创作的原则,她的原则可以说是美的集合,无论是从画面美、光线美、声音美甚至要演人物美、景色美,好像整个事件时为了她的拍摄而发生的,而不是她的作品是为了记录事件来完成的一样。

她是一个一生都在追求完美的人,甚至她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她的潜意识里仿佛存在着一种极深的追求美的欲望,这种欲望极尽于疯狂,她从不允许她的作品出现任何瑕疵,因此为了表现美她会不择手段。存在着这样一个极端求美的创作心态下完成的作品势必会造成一种对形式美追求的结果,以至于她的作品出现了潜在的形式大于内容的弊病,这同时也会影响记录片记录的根本原则。在她1972年发表的一本摄影集《奴巴》中人们发现,她的奴巴照片依稀可以看到与她战前相同的美学观念,她钟情于表现被摄对象的肉体的健美,却忽略了展现他们的生活状态。作品中她用赤裸的身体来阐释她的审美观,却让人觉得缺少深度如同一个个空洞的符号,可见这位女艺术家已经将形式主义的表现形式提升到了一个至高的位置,极端形式主义思维占据了她的所有思维形式,甚至渗入了她的每一个脑细胞。正如一位美国女作家曾尖锐批评里芬施塔尔的电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再现,更是为了制造纪录而制造了现实,并最终以纪录取代了现实”看来她一生都是一位形式主义美学的推崇者,这种极端的形式主义美学已经渗透到了她的骨髓里,从没停止过。

参考文献:

[1](美)埃里克巴尔诺著.张德魁,冷铁铮译.世界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2]陈南.外国电影史教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3]顾铮.在艺术与政治之间:里芬斯塔尔电影美学[DB/OL].当代学术文化网,2005—05—22.

[4]黄会林.电影艺术导论[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5]王葳,(德)里芬施塔尔.棘之花[DB/OL].徐彦捷.纪实影片表现手段辨析——以影片德意志的胜利》为例[J].电影评论,2007(20).

[7]石屹.纪录片创作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顾铮.堕落的电影女神希特勒唯一信赖的女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J].艺术世界,2001(3).

[责任编辑:思涵]。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