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闭经辨治

【摘要】 闭经是妇科常见的症状之一,分为原发性闭经和继发性闭经,辨证分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治疗采用实者行之、通之、破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宜攻补兼施。

【关键词】 闭经;辨证论治。

闭经是妇科最常见症状之一,无论是中医妇科,还是西医妇科都用同一名称。现代医学把闭经分为两大类:原发性闭经和继发性闭经。妇女年逾18周岁,月经仍未来潮,为原发性闭经,与先天发育缺陷和遗传因素有关,较为少见。临床上常见的是继发性闭经。妇女已行经,或已经建立了月经周期,而又中断达6个月以上者,为继发性闭经。其病因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神经内分泌调节,靶器官子宫内膜对性激素的周期性反应和生殖道的通畅,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均可导致闭经[1]。继发性闭经病因复杂,以下丘脑性闭经最常见,依次为垂体、卵巢及子宫性闭经。根据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理论,结合笔者几十年来治疗闭经的经验,把闭经辨为三种证型:实证、虚证及虚实夹杂证。肝郁气滞证、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痰湿瘀阻证等为实证。气血虚弱证、肾虚证、阴虚血燥证为虚证。肾虚血瘀证、肾虚肝郁证、肾虚宫冷证、阴虚血瘀证、肾虚痰瘀证,均为虚实夹杂证。治疗应采用实者行之、通之、破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宜攻补兼施。

1 实证。

1.1 肝郁气滞证 明·《万氏女科》云:“……忧愁思虑,恼怒怨恨,气郁血滞,而经不行。”因情志抑郁,肝气郁而不达,血行不畅,胞脉受阻,经水不得下行。现代医学认为长期的精神压抑、紧张忧愁思虑、环境改变、过度劳累等因素刺激引起神经内分泌障碍,导致闭经。此多属下丘脑性闭经及垂体性闭经临床表现月经数月不行,胸胁胀满,乳房胀痛,小腹胀痛拒按,舌质紫暗有瘀点,苔白,脉沉弦。治宜疏肝解郁,活血通经方宜逍遥散加桃仁、红花、香附、郁金主之。

1.2 气滞血瘀证 情志不遂,郁怒伤肝,环境改变,精神紧张,突然刺激,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血滞不行冲任胞脉受阻。或邪毒感染,气血阻滞,发为气滞血瘀证。认为多因精神因素影响,下丘脑及垂体前叶功能失调所致的闭经临床表现为既往月经正常,突然月经停闭不行,伴情志抑郁或易怒,胁痛,小腹胀痛拒按,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舌苔薄黄,脉象沉弦或沉紧。治宜理气行滞、化瘀通经方宜膈下逐瘀汤主之。

1.3 寒凝血瘀证 因经期、产后余血未尽,受寒饮冷,寒邪乘虚入胞,血为寒凝,冲任受阻,胞脉阻滞而致闭经。现代医学认为此证可能与寒冷等因素刺激,通过大脑皮层影响下丘脑,致使副交感神经兴奋,致内分泌异常,而使卵巢、子宫功能失调有关[2]。临床表现月经骤然停止,数月不行,形寒肢冷小腹冷痛拒按,喜热恶冷,舌淡苔白,脉沉弦细或沉迟。治宜温经散寒,逐瘀通经方宜温经汤或少腹逐瘀汤主之。

1.4 痰湿阻滞证 妇人肥胖多痰湿,或患痰湿病症,或脾阳不运,湿聚成痰,痰湿下注,脂、痰、湿阻滞冲任,壅塞经脉而致月经不行。现代医学认为此证多见于垂体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不足引起内分泌失调,体液代谢障碍所致的闭经。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高雄性激素血症,脑垂体肿瘤等病变有关[2]。临床表现月经数月不行,形体肥胖,胸脘满闷,呕恶痰多,神疲体倦,面浮肢肿,或带下量多,色白,质黏稠,舌淡苔白腻,脉滑。治宜豁痰除湿,活血通经方宜苍附导痰汤主之。

2 虚证。

2.1 气血虚弱证 清·《叶氏女科证治》云:“心为气血之主,而脾为气血之本也,若忧虑伤心,心气虚耗,不能生血,脾乃心之子,脾失所养,则不嗜饮食,绝生化之源矣。”此证多因失因过多,或劳伤心脾,大病久病之后,营养亏损,冲任空虚,血海枯竭,无血下达胞宫,而致经闭。贫血,营养不良,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均可导致闭经临床表现月经闭而不行,面色不荣,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养血,调补冲任。方用人参养营汤或归脾汤主之。

2.2 肾虚证 宋·《妇人良方大全》云:“肾气全盛,冲任流通,经血既盈,应时而下,否则不通也。”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肾气未充,精气亏虚,天癸未充,或先天不足,精亏血少,任脉不通,冲脉不盛,遂成经闭。认为妇女先天发育不良,内分泌不足或失调,如脑垂体、卵巢功能不足,甲状腺、肾上腺功能亢进或低下,或希汉综合征,卵巢早衰等多属此类闭经临床表现月经初潮应至而未至,或潮后复闭,伴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频数,婚久不孕,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宜补肾益气,调养冲任方宜加减归肾汤主之。

2.3 阴虚血燥证 素体阴虚,或失血伤阴,或久病阴血亏耗,或劳骨蒸或辛燥伤阴,阴虚火旺,灼伤营阴,冲任亏虚,血海干枯,发为闭经此证多见于盆腔结核、子宫结核等病。临床表现月经由量少渐至经闭,形体消瘦,潮热,五心烦热,咽干口燥,面颊潮红,盗汗或骨蒸劳热,咳嗽唾血,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养血通经。方用秦艽鳖甲散主之。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