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

论文摘要]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它能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本文着重讨论应该宏观调控手段与可能产生的问题

[关 键 字]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手段一、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目标  1、必要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

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2、重要性:能够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加强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它能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二、我国的宏观调控仍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宏观调控业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

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投资增幅仍然偏高,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比较明显。

二是基本建设贷款继续增加,贷款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三是煤电油运供求关系依然相当紧张,电力迎峰度夏的形势严峻。

四是价格总水平上涨压力依然较大。

五是粮食供求总量和品种结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粮食库存下降较快。

上述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之所以反复出现,是有其深层次的历史原因的。

这些“深层原因”归纳起来,就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体制不完善,机制转换滞后,增长方式粗放。

不真正解决结构、体制和增长方式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投资盲目扩张的冲动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倾向,就不能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就随时可能再度出现。

党中央、国务院反复强调,这次宏观调控的着力点要放在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

从这个要求来看,目前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宏观调控仍处在关键时刻,加强宏观调控的决心不能动摇,力度不能减弱,工作不能松懈,必须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按照“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原则,进一步落实中央确定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下更大的功夫来促进结构调整,推进各项改革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国民经济真正转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轨道。

宏观调控还要继续进行。

我们在取得初步成效,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很有必要冷静地审视一下目前宏观调控所付出的代价。

当然,这是很难量化的,只能进行“定性分析”。

所谓宏观调控本来是一项着眼于总量平衡的市场化举措,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手段,实施间接的经济调控,尽量熨平经济波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宏观调控还是过多地采用了以审批和控制贷款为主要手段行政调控

经验告诉我们,行政调控比起市场性调控往往付出更大的代价,以调节市场价格为导向的宏观调控手段来谨慎地干预市场,是成本最低的。

因此,我们的宏观调控措施也应做到“与时俱进”,多一些创新,少一些守旧;多一些市场,少一些行政多一些规则,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法治,少一些人为;多一些间接,少一些直接。

三、宏观调控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其中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1、宏观调控三种手段的联系与区别  (1) 区别:  ①内涵和外延不同。

经济手段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常见的经济手段有制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投资政策、价格政策等)。

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法律手段主要包括经济立法、经济执法、法律监督等。

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手段

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行政制度、行政规章和条例等。

9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