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儿童文学之河中的常青树

杨啸20世纪50年代在河北省走上文坛,l957年支边来内蒙古后,就加入了内蒙古各民族作家队伍。将近50年来,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呕心沥血,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长诗、短诗集、寓言诗集、童话集、电影电视剧本等30余部著作,成为内蒙古儿童文学之河中的常青树。正如杨啸自己所说:“内蒙古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对蒙古族同胞有很深的感情。作为儿童文学作家,理应关注家乡的蒙古族儿童的成长。为此,我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寻求各种途径,特别要用蒙古文翻译出版自己的作品,奉献给读者。内蒙古的文学、出版界的朋友们也给予了很多帮助和支持。关心儿童,关爱他们的成长,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由于老作家杨啸多年来致力于儿童文学的创作,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表现出了独特的创作特色,2001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最高奖“索龙嘎、萨日纳杰出贡献奖”,这是对这位内蒙古儿童文学之河中的常青树的最好的见证。

杨啸写作时力求笔墨通俗淡雅,儿童中篇小说《红雨》是作者写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部杰作。英籍女作家韩素音为该书法文译本作序时说:“1975年当我第一次看到《红雨》这部影片和第一次读到这本小说的时候,杨啸刻画人物的刚劲笔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说这部作品“笔力精悍,写得令人信服……通俗易懂,这是一本真实的书”。读过作品的人都会同意这种评价的。不仅如此,他还善于通过作品传递生活的气息,表现特有的生活韵味,从儿童心理出发,塑造富有儿童情趣少年儿童的形象,通过制造矛盾和悬念,使故事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杨啸的创作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从创作总体上显示出写农村、牧区、草原生活的显著优势。

作家杨啸写的有全国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注意把笔触深入到民族生活的内层,从战争年代寻找历史的内涵,从现实生活探求人生的真谛,从儿童情趣展望民族的未来。

杨啸是河北省肃宁县人,他儿童文学创作的素材大都从河北故乡生活中摄取,包含了他的亲身经历。怀着对家乡的眷恋,以写北方农村生活显示出自己在儿童文学方面的创作特色。杨啸的短篇集《小山子的故事》、《荷花满淀》,都是以冀中平原农村生活为背景的。《小山子的故事》,大故事里套小故事,一共十四篇,写一个机灵活泼、一心为公的农村孩子小山子和生产队里各种各样不爱护集体财物、不遵守国家法纪的人与事的矛盾冲突。《荷花满淀》包括十三个短篇,描写农村孩子勤劳朴实的好思想、好品质,作品都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和他们对新社会的真挚的爱,又显示出农村中新思想的成长、旧事物的衰落。一件件平凡小事都写得有声有色,有起有伏,丰富多彩而具体动人。在内蒙古和全国儿童文学界引起了重视,并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其它的,如短篇小说《串亲》、《二表哥的喜事》等,描写了解放后新农村中的新儿童,也具有较典型的特色。

1957年以第一志愿支边到内蒙古工作后,他又深入到草原、沙漠,去熟悉牧区儿童生活。他站到了当时人数很少的儿童文学行列中,努力地迈开急速的步伐。他的《鹰的传奇》三部曲(《觉醒的草原》、《深情的山峦》、《愤怒的旋风》),共六十万字。它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内蒙古草原上小奴隶莫日根等在苦难斗争中的不平凡经历,真实地反映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代蒙古族干部的成长。小说所描绘的有声有色、如火如荼的敌我斗争,所塑造的不屈不挠、大智大勇的英雄形象,都使读者感受到历史的颤动和时代的变迁。所以,《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称:“杨啸的《鹰的传奇》三部曲开启了儿童‘长篇系列小说’的先河;并以浓厚的草原生活气息、传奇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受到读者欢迎。” 杨啸其它的反映治沙造林的中篇小说《绿风》和反映山区、草原儿童美好心灵的短篇小说《青翠的松苗》、《小兽医其其格》、《小松树》等,也是反映沙漠、牧区生活的较典型的作品

事实上,“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内蒙古三代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写农村、牧区、猎乡的各民族儿童。这些作品,由于适应农村、牧区儿童的审美趣味而受到全国绝大多数小读者的欢迎。……对于城市的小读者,他们从中呼吸到乡间山寨的清新空气,感受到农夫牧民的淳朴品质,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也会获得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享受。”正如张锦贻所说:“自然,写农村、牧区、猎乡,并不只是指作品的题材内容,作品的结构形式与语言表达必然是与之相一致的。所以,内蒙古儿童文学的这一优势,从创作角度表现为区别于其他省、自治区的鲜明的独特性;但从读者对象的接受角度,则又表现为普遍性。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的统一,正好证明由于这一优势而产生的艺术生命力是强大的。”而杨啸作品是具有代表性的。

二、通过引人入胜的、富有儿童情趣情节塑造少年儿童的形象。

杨啸力求通过作品传递生活的气息,表现生活的韵味。他注重提炼引人入胜的、富有儿童情趣情节塑造少年儿童的形象,歌颂农村变革中新人新事新风尚,反映时代风貌和50、60年代人们正直无私、一心为公的淳朴的精神状态,重视通过作品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儿童系列短篇小说集《小山子的故事》是杨啸的成名作,作家在这组故事中塑造小山子这个人物形象,在60年代中国北方农村儿童中富有典型的意义。作家通过富有儿童情趣情节,把小山子热爱劳动、勇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热爱集体的形象刻画出来:为了堵住那些让他捎东西的人的嘴,他背着两个大西瓜走在驴车的后面(《小驴车》);为了让老顺奶奶的猪不再糟蹋社里的庄稼,他给猪喝了酒(《老顺奶奶的猪》);看见三槐叔打过一次马,就连做梦也梦见他对牲口不好(《月光下》)……这些小说寓理于趣,通过带有讽刺幽默性的、富有儿童情趣情节,很好地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和他们对新社会的挚爱。小山子的形象深受读者欢迎。他本人也因此被同行们戏称为“小山子”。

再如在《鹰的传奇》中,作者根据儿童的审美心理,通过生动细腻的情节描写,塑造了不屈不挠、大智大勇的英雄莫日根的形像:从远处山坡上冲下来,抓一条青花蛇;治住了正在揪打桑杰扎布的王爷和管家的小崽子;用会玩把戏的小黑狗阿日巴拉跟王爷崽子巴雅尔换了一支崭新的盒子枪和20发子弹;青年莫日根在夜幕沉沉的草原上使数千匹马铺天盖地的向趴伏在草丛中的王府伏兵冲过去,从而救出了被绑在大榆树上的那顺爷爷;莫日根和骑兵支队用火烧蘑菇滩,夺回了被敌人抢走的两千多匹军马。

对于《红雨》这部作品,正如有的论者所说:“《红雨》这部作品,虽然产生在那样的年代,但作者并没有按照当时的模式去写什么‘走资派’和向‘走资派’夺权,也没有按照‘三突出’的框子把小主人公写成比所有人高明的、完美无缺的‘神童’,而是写了一个带有几分稚气的农村少年,在老一辈培养教育下的成长。他的对立面是一个搞迷信活动谋财害命的巫医。这样的题材,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作品通过生动感人的、富有儿童情趣情节塑造了少年赤脚医生红雨的形象。比如,为掌握真本领,他刻苦学习,在自己身上苦练针灸,长途跋涉向老中医求教,还攀上人迹罕至的峭壁去采药,为滞针“急得够戗”等。通过这些真实感人的情节,把红雨勇于挑战自我,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战胜重重困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思想品质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三、从儿童心理出发,制造矛盾和悬念,使故事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杨啸擅长讲故事,设悬念。《红雨》一开头便展示了农村生活的现实:社员们热火朝天地在水利工地上奋战,大梁工程的“总工程师”石匠爷却病倒了,大家抬着他到几十里外的县城医院就医,却迎来桑大夫“一盆冷水”。开局便以戏剧化手段推出农村缺医少药、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劳动的严峻现实,引出红雨当“赤脚医生”的情节,之后红雨在学医和治病的过程中屡经风波.而红雨一次又一次地战胜困难。如:队长通知要l8岁左右的才行,红雨便一个劲儿跟队长磨叨“谁要嫌俺的个儿小,让他揪着俺脑袋往上拔拔”,把眼儿一眨,立刻又来了主意,在“左右”二字上做文章。作者将极其平凡的日常生活编织得起伏多变、妙趣横生。再如红雨为替石匠爷治病,听说一位老中医医道高明,却不知他的地址,正担心能否找到,却在渡船上巧遇老中医,热心肠的他还替老中医捞起落水的小铁盒(盒中装有红雨所要的秘方)。再如《鹰的传奇》第一部中的“巧用金蝉脱壳计”、“小奴隶行刺王爷府”都是在故事的深入发展中插入悖反情节,制造矛盾和悬念,使后果难以预测,使故事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所以,“作家站在社会和人生的高度,鸟瞰儿童天地的种种情状,将万象纷呈的社会生活浓缩于儿童生活的描写和儿童形象的塑造上,就能开拓出题材的新天地,对生活作出艺术的铺排,作出独特的发现和思考,……使儿童人物的个性和感情得到真正的发挥,使儿童文学作品给人以历史的纵深感,给人以隽永的回味和较多的审美享受。”。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