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广场舞在广场文化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摘 要】舞蹈一种生命的运动方式,是人们用身体来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一直为广大群众所青睐,过去舞蹈一般的表演场合都是封闭的场所或者是舞台表现形式,但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对自身建设的一些规划,很多城市都建设了各具特色的广场或者公园,而随着现代人的心态的开放,以及人们敢于表现的心理,广场舞逐渐成为一种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表现形式,风靡于各大广场,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群众广场文化

【关键词】广场舞;和谐社会;生态广场;文明广场文化活动。

1.广场舞的类型及其文化功能。

舞蹈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娱、娱神、娱人以及表情达意的需求而创造的以人的肢体动作为主要手段的艺术。至20世纪90年代开始,早已风靡世界的广场舞渐渐传入中国。而随着中国城市建设开始日益关注文化的建设,广场舞蹈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民间舞蹈广场舞中占的比重大,也称之为“排舞”,大批原本濒临消亡的民间舞蹈也通过广场舞的形式得以重生。其实,广场舞不是狭义的舞蹈种类,而是多舞种融合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人多齐舞”的表演特点。如扇子舞、现代舞、芭蕾舞……民间的、现代的、甚至连迈克·杰克逊的群舞、踢踏舞等都可在广场表演,借此传达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状态。

广场舞的类型大致可归纳为四种:第一种原生态舞蹈,在广场舞中占很大比例,且种类众多。该形式多分布在农村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例如草原上的蒙古舞蹈、新疆舞蹈、朔州的踢鼓子秧歌等。在节庆日,群众自发表演。这些舞蹈多源于当地生活,具有地域特色。原生态广场舞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厚,是很多新创舞蹈的基础。第二种是在原生态舞蹈的基础上加工和整理的舞蹈。这种形式多在保持原生态舞蹈的“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赋予舞蹈新鲜的时代感,如福建民间舞蹈《采茶灯》、山西的《高台花鼓》、忻州原平的《凤秧歌》等等。第三种是根据民间舞蹈素材创作出的新型广场舞。其形式与内容都很丰富,如晋城快板舞《夸晋城》、运用芭蕾再创造的舞蹈《花儿朵朵》、老少皆宜的北京《新秧歌》,不受传统因素的限制,音乐、舞蹈、编导均可自由发挥,丰富了广场舞蹈的类型,但也因此失去了传统舞蹈精华的依托,很难成为精品。第四种是踏歌型的广场舞。此类型近几年才兴起,是伴随音乐的高低音节奏而有序地踏出舞步,类似于交谊舞的节奏,慢三慢四、快三快四、中三中四等这几种节奏比较常见,参与者一般是中老年人。

广场舞具有特殊的表演形式表演内容,以热情欢快的集体舞形式来演绎舞蹈艺术,融合了自娱性与表演性。不分性别、年龄,无论是新手还是行家,也不用忌讳舞姿是否优美,均可随心所欲、自由发挥、尽显个性风采。同时,广场舞是体育与艺术在舞蹈中的融合,对形体、姿态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具有健美、放松的作用,也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缓解压力并消除紧张情绪。人们翩翩起舞,注意力集中在音乐里,沿着节奏把情感都抒发在舞姿上,在舞姿中融入细腻的情感,动静结合,意境深远。广场舞以舞蹈艺术的优雅潜移默化地培养人们的气质,如今已成为城市人娱乐身心、陶冶性情的时尚运动。

2.改善群众广场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2.1加强官方的宣传和推广。

在众多宣传过程中,官方的宣传一般是最具力度和强度的,而且官方的宣传渠道也比较多种多样,因为广场舞在市民锻炼及弘扬正能量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正面影响,所以官方要对广场舞进行正面的宣传和推广,在这里,因为广场舞主要面对的是人民大众,所以社区和媒体的宣传作用尤为重要,其间媒体可以宣传广场舞的积极作用、科学的训练方式、方法以及训练时间等知识,而社区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文艺演出等,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在推广广场舞的同时,不仅促进了社区居民的健身,加深了居民对广场舞的认可,同时还促进了社区民众身心协调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2.2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对公共场所的建设及对公共设施的投资。

因为广场广场舞的联系场所,所以要推广广场舞,广场是首当其冲要有的,而广场的建设是在政府规划下才能有的,所以政府应在对公共场所进行规划时,加强城市广场及公园的建设,为广场舞的发展提供场所。同时介于广场舞音响设备低劣、缺乏无线耳机等问题,政府需要加强在此方面的投入,利用财政资金等为广场舞配套较高档的音响设备、无线耳机等设施,供人们在跳广场舞时所用,其余时间即存放在社区等场所,这不仅确保了公共资源的安全性及被合理的有效利用,同时还有利于广场舞的健康发展,是服务型政府服务民众一种形式,促进了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

2.3进一步规范广场舞的发展

因为广场舞确实存在噪音污染的嫌疑,对周围民众的生活及作息造成了很大困扰,所以在当下为很多人所诟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发动政府的作用,比如在广场舞的排练场所张贴广场舞排练时间,这一时间要尽量避免人们的作息时间,比如上午8点以前,中午2点到4点中间,以及晚上10点以后,从而有效规避掉广场舞对周边民众的侵扰;同时各大媒体等舆论平台,也可以传播广场舞规范发展的建议及意见,比如为舞者配备无线耳机等,从而提高广场发展的规范性,避免其对周边民众的影响;另外,可以通过加强宣传,强化民众广场舞的认可,排除其摒弃情绪,让广场舞与民众间能相互理解、包容,从而促进广场舞的规范化发展。总之,广场舞的规范发展,需要政府、媒体、广场舞者及周边民众的共同努力。

2.4加强对广场文化发展

之前的广场形式比较单一,一直也被戏称为“大妈舞”,随着其形式的不断丰富,比如除却秧歌、健身舞,另外出现了交谊舞、民族舞甚至现代舞等多种形式,这使广场舞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普及,其人群已经从五十岁的大妈蔓延至二三十岁的小姑娘,受众颇广。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广场舞在现在更多地被当成一种健身的方式,随着欢快的节奏,舞出各种姿态,美感已经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人们更注重的是一种身体上的健康;在健身的同时,广场舞还能健心,让人们在热闹的舞蹈中,陶冶情操,提高品位,其在很大程度消除了人们窝在家里看电视、上网游戏、打麻将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帮助人们走出家门,走进欢快的节奏中,让跳舞为自身带来快乐,同时人们还能进行广场舞方面的表演,借此提高自信心,找到自我价值感,是一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文化形式。另外,针对很多广场舞团队都没有一个权威的教练,在这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自身调控、居委会、文化馆甚至招聘的方式,为广场舞配置专业的教练,来指导舞蹈团队更加专业、科学的练习,提高其舞蹈动作的规范性,促进其科学合理有节制地练习,同时更加专业地指导队员进行基本动作等的训练,以此促进舞蹈团队更加科学合理地训练及健身。

3.结论。

广场舞在催化城市文明的同时,把不同层次、素质和爱好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天地,城市也因此充满和谐温馨的生活情调。文化广场上处处洋溢着温暖、快乐、和谐的气氛,城市空间的孤独冷漠不再占上风,一种久违的归属感沁入人们的心田……如果说群众文化是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那么,广场舞就是城市文化状态的一个缩影。我们要让广场舞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促进和谐融乐氛围的缔造,从而真正成为一种全民娱乐身心,社会和谐发展文化形式

【参考文献】。

[1]丁汉辉.论我国广场舞之盛行及发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02).

[2]窦彦丽,窦彦雪.广场文化溯源与发展瓶颈[J].四川体育科学,2013(02). 相关热词搜索: 广场积极作用试论活动中文化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