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部审计的企业绩效审计难点与对策研究

基于内部审计企业绩效审计难点与对策研究。

所谓的绩效审计,是指作为第三方的审计部门或审计工作者,采用专业的审计方法,按照有关审计规定和标准,对被论文联盟审计对象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开展针对性的审查,采集和获取合法证据资料,以此评价企业的总体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经济性效率性,对企业经营活动效益性的实现程度和开发情况进行评价。根据国家审计署2007至2012年公布的工作发展规划,我国未来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绩效审计,大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优化和提高财政支出和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不断完善和健全政府机关绩效管理制度,逐渐加强绩效年度审计工作力度,力争到2012年,将绩效审计工作覆盖所有的重要审计项目并初步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审计工作制度。开展绩效审计已是国家审计署指明的重点工作方向之一,具体实践中的审计工作重心也已逐步向效益性方向转变,但总体而言,企业内部进行绩效审计还停留在初始低级的工作水平层面上,还没有形成规范的、系统的、合理的审计工作体系,大多是针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审计以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审计工作中发现的某些绩效审计方面的问题,终其因由,主要是企业在实践中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遇到不少困难和阻力。

论文网   一、在企业内部推行绩效审计的困难  (一)开展绩效审计的基础条件不足  开展绩效审计的前提条件是,被审计对象需提供详实的资料信息,以确保审计部门对审计对象的经济效益开展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任何经济效益的评价,都必须建立在基础数据和真实资料的基础之上,否则做出的评价不具备任何参考价值。只有保证基础数据和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才能利用到其自身的价值,否则会导致审计工作结果失去客观性。目前,我国各行业中的企业存在诸多违反经济法律法规的现象,弄虚作假现象屡见不鲜,这对顺利推行绩效审计工作的带来了许多阻力和障碍。  (二)缺乏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系统  当前,我国的有关审计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审计管理规定对如何开展绩效审计并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单单提及到了审计工作要达到效益性的目的,而没有具体明确绩效审计工作的评价指标和标准。虽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2007年公布了关于经济性效率性、合法性审计的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号审计具体规定,在上述三项规定中,对经济性合法性效率审计的内容、方式和评估尺度给出了普遍性的规定,但也同时指出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应选择合适的效率审计评估尺度,由于被审计企业因对象而异,因此难以建立统一的经济性效率性和合法的审计标准,甚至是对同一被审计单位,也会存在多种彼此相异的比较标准,在不同的评价标准下,会得出内容差别很大的审计报告。因此,对审计部门和审计工作者来说,选择恰当的指标评价准则是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   (三)绩效审计缺乏统一的技术方法标准  由于被审计的对象情况各异,审计主管部门无法为绩效审计工作提供一个统一的审计方法和标准作为参考依据。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审计人员在有自由选择与被审计对象相适应的标准和技术的权力,并以此开展审计工作,由于在选择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方面存在不一致,审计工作者有自主选择采用何种技术方法的余地,这无形中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风险,也对审计证据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  (四)搜集绩效审计证据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分析相同行业内的企业效益差别时,能较为容易的获取企业的固定资产质量、管理水平和市场销量等方面的数据资料,但万一需要其他同类企业的横向比较数据,则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审计工作缺乏足够的证据材料,容易导致审计结论偏离客观实际,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  (五)现有审计队伍人员的知识储备不足  要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必须要有一支掌握多样化审计方法,具备多学科的交叉知识储备的审计队伍为基础。目前,现有的财务审计工作者知识面较窄较浅,企业不够重视效益评价、内部相关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及技术水平较低。在实行绩效审计时,必须保证审计工作者充分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除了具备传统的财务审计工作岗位能力外,审计人员还需掌握更多的审计技能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能够深入。

毕业论文。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