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相左束支传导阻滞伴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1例

摘要 4相传导阻滞是心率减慢、心动周期延长时出现的阻滞现象,又称慢频率依赖性阻滞,包括4相性束支传导阻滞和4相性房室传导阻滞

本文就1例4相左束支传导阻滞紊乱房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分析,以期对临床有所帮助。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 4相左束支传导阻滞紊乱房性心动过速;心电图   病历资料   患者,女,79?q,因“反复胸闷心悸2周,加重2h”入院。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及腔隙性脑梗死病史,入院后完善检查,排除慢性肺部疾病。

冠状动脉CTA示左主干、前降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近段钙化斑块(65%狭窄)。

心脏超声示心脏各房室大小正常,二尖瓣、三尖瓣少量反流,左室肌顺应性下降,左室收缩功能正常。

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波改变。

考虑不稳定型心绞痛,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后胸闷改善。

病程中患者反复诉心悸不适,患者于入院后第2天下午13:54查心电图(见图1)。

提示窦性心律,间歇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正常窦性P波下传心室,第1个p—p间期为0.8s,第2个p—p间期为0.84s,第3个p—p间期为0.86s,第4个QRS波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p—p间期轻度延长后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临界周期为0.86s。

窦性心律变慢时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呈4相左束支传导阻滞改变。

当天晚上患者心悸再发,复查心电图(见图2)。

紊乱房性心动过速表现,平均心室率130次/min左右,P’形态与正常窦性P不同,P‘大小不等,P‘—P’间期、P‘—R间期、R—R间期不等。

房性心动过速频率较快、P’—P’间期约0.38s时,传导阻滞恢复为正常QRS波形。

当p‘—p’间期达0.5s时,再次转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呈4相左束支传导阻滞

给予该患者可达龙静脉滴注后小剂量口服维持,患者紊乱房性心律失常未再发作,仍呈间歇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病情好转后出院随访,规律服用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

讨论   4相传导阻滞是心率减慢、心动周期延长时出现的阻滞现象,又称慢频率依赖性阻滞,包括4相性束支传导阻滞和4相性房室传导阻滞

本例所见为4相性束支传导阻滞

4相传导阻滞发生于以下几种情况:①明显的窦性心动过缓,在长心室周期后出现束支阻滞

②窦房阻滞或窦性停搏造成的长心室间歇后出现束支阻滞

房性早搏或房性心律失常引起长间歇后束支阻滞

④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引起间歇后的束支阻滞

4相传导阻滞产生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长心动周期后4相,也就是舒张期后期自动除极速度过快,膜电位在短期内衰减,到某临界值时就出现阻滞,是产生4相阻滞最主要原因。

②长心动周期后出现的激动落在4相舒张期,使膜电位普遍降低,产生0相上升速度减慢,振幅低、传导差,出现传导阻滞

③阈电位升高,刺激只有使膜电位降得十分低时才形成动作电位。

④膜反应性降低,在某些因素(药物)影响下,同一膜电位水平产生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降低。

以上机理共同使除极速率与振幅减小,该激动以较慢的速度传播,4相阻滞得以显露。

4相性传导阻滞相对少见,绝大多数是病理性的,可见于心肌缺血、损伤、纤维化等,也可见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肌病的受检者。

紊乱房性心动过速是指房性心动过速心房内起源点>3个,其心电图特点:心房率基本在100~150次/min,心房P’波形态各异,P‘—P‘不规则,P‘—R间期、R—R间期各异,P‘—P’间有等电位线存在,也称之为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

比较少见,可为心房颤动的前驱表现。

由于心脏听诊与房颤相似,在检查时应注意与房颤鉴别。

本组心律失常较多见于慢性肺疾病的患者,也可见于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病等患者,特别容易在严重心肺疾病、急性心衰伴肺部感染、严重低钾等情况下发生。

提示导致心房扩大、压力升高,进而心房缺血、缺氧,心肌损害的相关疾病均可产生紊乱房性心律失常。

其机制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心房缺血缺氧使多处心房肌细胞兴奋性增强,促使少量钠离子向这些细胞内缓慢内流,致静息膜电位降低,增强其快反应细胞自律性。

也有人认为是一个早搏点多种折返途径所致。

在低血钾时,钾离子外流受抑制,导致心房静息膜电位的降低。

治疗上以控制原发病、控制感染及心衰、纠正电解质紊乱为主,无禁忌证者使用小剂量西地兰及胺碘酮相对安全、有效。

患者产生4相传导阻滞,心率稍减慢即可产生,并伴发有紊乱房性心律失常,考虑与患者高血压、心肌缺血有关,还需进一步检查,排除其他相关疾病。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