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桓侯叫冤] 桓侯再生

呜呼哀哉!桓侯冤矣!每每读到《扁鹊蔡桓公》,不禁掩卷遐思,继之长叹。桓侯是因讳疾忌医而死已属历史定论,但桓侯实属冤枉。

扁鹊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子使用这个故事来阐述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观点,即要克服困难,就必须着手于它还容易的时候,做大事业,要着手于它还细微的时候。后人读此文,多有评点,不少人也撰文评析,宋代周敦颐《周子通书 过》中曾说今人有过,不喜人规,护疾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后人便由此引出讳疾忌医这个成语,流传至今,成了桓侯性格的代名词。多用来规箴人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害怕别人批评指正。其实,细读文章,桓侯在体痛前是未知己病的 ,其讳疾是无根据的,忌医也就无从说起。

扁鹊蔡桓公,远远站着,观看有间就知道桓公有病,说明扁鹊医术高明,望诊已达炉火纯青之境界。但此时桓侯并无仍何不适之感,又凭什么要相信扁鹊的话呢?况且社会上招摇撞骗的人很多,敢说扁鹊不是其中之一呢?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可见当时庸医也不在少数。桓侯如此评价扁鹊可见它并不很信任扁鹊,又怎么相信扁鹊的话是忠言呢?况且战国时,说客之多,扁鹊又非蔡国人,谁说其中无诈呢?我看桓侯还是自信一点好,免得上当。在扁鹊一而再,再而三,甚至三而四的进言之后,就是病已入骨髓时,桓侯仍无任何不适,相信寡人无疾,何过之有?这难道是在讳自己之疾吗?

再说桓侯体痛了,知道自己病了,马上使人索扁鹊,主动找医生治疗,这是忌医吗?他敢于正视自己的疾病主动找医生,可见其态度是积极的。

桓侯体痛身死,其病也正如扁鹊所言,由轻到重,以致不可救药,确实是因为没有及时治疗所致。于桓侯,却也自作自受。死则死矣,但又何必背上讳疾忌医之黑锅而遗臭万年呢?所幸人们使用之一词语时,未必都要连带之一故事本身,使用的人也未必全知道有桓侯其人,他只要求人们明白:要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害怕别人批评指正而已。对后人有所教益,想必桓侯在九泉之下也多少有点欣慰了。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