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帝国的尝试]重生清末之实业帝国

五世纪后半期,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的历史和文化由于蛮族的征服而发生变异;然而,东欧的拜占廷虽然受到蛮族人入侵的冲击,但帝国政权仍然保存下来并延续千年,缘由何在。

文章将从拜占廷军区对于占廷帝国的地位和作用入手对拜占廷军区制的地位和意义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

一、希拉克略的救命稻草―军区制    希拉克略王朝统治时期,拜占廷始终处于动荡之中。

当时面临的最大威胁便是外族入侵

当时,阿拉伯人的崛起征服了帝国在西亚、北非的大部分领土;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从北方入侵巴尔干,直接威胁首都君士坦丁堡。

面临危机,希拉克略采取了几大措施,而这些措施在后来被认为对于占廷帝国的生死存亡无论是现实性还是长远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希拉克略主要是采取了三项改革措施:(1)把北非、意大利实行的军区制移植到东方各省。

(2)建立军役和封建义务合一的军事屯田制。

(3)大批动用教产来保证战争需要。

这就是所谓的军区制改革。

所谓军区制,英文名为Themes,或Themata,即农兵特辖区,最早在七世纪出现,是一种国家给予小农世袭土地换取小农服兵役的义务与税款收入的制度。

士兵从政府那里领取农田,自己耕种或雇人耕种,提供自给自足的军粮。

军区制下,管理机构采取战时体制,不仅军政权利由将军控制,而且军区的各级权力机构也按军事建制设立,行政系统附属于军事系统,军区首脑“将军”比以前的“总督”拥有更大的权利。

军区制主要是通过在各地区分别建立新军区、确定军区内部军事序列和以田代饷建立军役地产等一系列措施逐步确立起一个以农兵阶层为主体的小农经济形态为帝国经济基础的政治军事管理体系。

希拉克略首先在帝国吃紧的东线(小亚细亚地区)建立起亚美尼亚和奥普西金军区以应对波斯人的入侵

全国军队分驻扎起三个大区(东方、色雷斯和伊利里亚三大军区),各设督军一名,后来希拉克略之孙康斯坦斯二世更加完善军区制,使其成为以将军为长官的地方军事行政区。

军区制的推行主要从两个方面解决了希拉克略眼前的危机:一个就是从军事上,到了希拉克略时期,由于连年的对外作战,拜占廷陷入战争兵源不足和战争对经济的破坏造成人口生产不足的恶性循环,作战部队大为缩减。

军区制的推行通过军役来固定人口,从而保证兵源;另一个就是从财政上,在拜占廷历史的早期,税收的征收是以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改革为基础的,主要是土地税和人头税。

军区制恰好将军役地产的土地税和士兵按人头服军役联系起来,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税制的统一,相对减轻了税负。

从而保证了稳定的财政收入。

有了军事上和经济上统一的支持和保证,为希拉克略巩固帝国解除危机提供了强大的后盾和支撑。

对于希拉克略而言,他找到了一种走出当时拜占廷困境的新办法,不仅保障了拜占廷帝国政权,也巩固了自身的统治军区制不仅成为挽救希拉克统治危机的救命稻草,更是为后来拜占廷帝国延续千年寿命奠定了统治制度上的基础。

二、军区制意义再分析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军区对于占廷帝国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在既存研究中,对于占廷军区制意义的研究和分析还是有很大欠缺。

学者们往往更多地关注到军区制的现实作用和过分强调军事上的地位而极大地忽视了军区制生存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它给拜占廷帝国带来社会结构潜移默化的变化,更没有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分析军区制的历史性过渡作用以及对于整个拜占廷中世纪社会性质的影响,而是一味地将拜占廷帝国的衰落归咎于军区制的衰落。

虽然这突出了军区对于占廷帝国的脊梁作用,却从另一个角度把拜占廷和后面的历史腰斩,给人一种随着帝国的灭亡拜占廷的历史也“神形俱灭”的错觉。

现在笔者将对军区制从两个方面进行重新一番认识。

三、军区制的具象意义    首先,统治区域的军事化结构,缓解了拜占廷帝国自查士丁尼以来面临的人力资源短缺和财源枯竭的困难,为军事上的胜利提供了人力和财力保证。

由于连年战争,人力资源消耗严重,至六世纪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军队人数已减至15万人,以至拜占廷人在对波斯人的战争中投入的总兵力不足6400人。

长期的战争耗费和常备军军饷也给帝国造成巨大的财政亏空。

军区制的建设不仅将军队建立在本国广泛的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增强了军事实质性的实力(相比雇佣军而言),更是通过除了将军从国库领取薪俸以外的其他各级官兵自备所需武器、装备和粮草的措施极大地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其次,军政合一的一元化领导极大地提高了地方管理的效率和军队的应急能力。

军政合一,扩大了军区的自主权,军区首领能够结合本区实际情况适宜地进行调整和建设,并能够对外敌入侵的紧急情况及时有效的作出反应,减轻不必要的损失。

加强了拜占廷的国防实力。

四、军区制的深层意义    首先,促进了农兵阶层的形成。

早期拜占廷的农业税按照田亩面积向村庄集体征收,国家的直接征税对象是农民,但是军区制度下,农民不再是征税的主体,具有双重身份的兵农则成为国家税收的主体。

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从军区制下衍生出来。

其次,造就了一大批以大地产为后盾的军事贵族势力的兴起。

国家将占领的和荒芜的土地拿来以军功奖励的形式发放给各个层级的军事将领和士兵。

使得原来同时拥有军权和附属于军权下的行政权利的军人还具备了以地产为基础的经济实力。

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这种军事贵族势力在不断地兴起甚至膨胀。

第三,推动拜占廷社会性质由奴隶社会性质为主导走向封建社会性质。

这个方面一直被许多学者所忽视。

军区制的推行,将拜占廷帝国从一个以奴隶制生产性质为主体的社会推进到一个以农民为经济主体的封建性生产关系社会。

对于占廷帝国步入封建社会,完成封建化起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过渡作用。

第四,是对小农经济的一种重塑和努力。

对于帝国因为外部外族入侵造成的生存环境的恶化,帝国小农经济趋于破产边缘。

军区制的推行,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从军事化的角度对小农经济的一种恢复和努力。

兵农合一和以兵带农的做法,更是一种对于趋于破产边缘的小农经济的一种重塑

从而通过挽救帝国存在的经济基础来做再造昔日辉煌帝国的努力。

尝试失败还是成功。

外族入侵――战争――军费开支――苛捐杂税――原先的小农经济破产――军区制对小农经济重塑――封建性兼并本质――重塑失败――小农经济再次破产――大地产制确立,封建化完成。

我们从经济层面线性的角度来观察这段历史再明显不过,但是这简单的线性陈述背后,却有着复杂的社会基本面和各种因素的相互对立和冲突。

因此,拜占廷军区制的建立和发展并最终走向衰落,并不是这种尝试简单的成败兴亡。

更多地体现为拜占廷对于再造昔日辉煌帝国的一种努力。

对于占廷军区制的推行以及其历史地位并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个侧面进行片面的肯定或者否定,我们应该站在更为广阔的视角和更深层次的高度去把握这种事物对于占廷历史而言的长期性影响,同时在面临诸多学者把军区制下小农经济的失败归因于军区制本身的问题的时候,未免有些片面和不够客观,因为是我们没有看到封建经济制度本身就具有对土地的兼并性。

它是整个封建社会形态的诟病,而不是军区制的副产品。

历史学家不能太苛刻,对军区制要求的太多。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形态没有永远的适合与不适合,只有暂时的适宜和协调。

然而对于军区制而言,在某种意义上讲,它的衰落,尽管昭示着再造帝国之梦的破灭,却正宣告着拜占廷帝国开始从中世纪迈向近代东欧的这种尝试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陈志强.拜占廷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杨 朗(1990.12—),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