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发展适宜性探究

〔摘要〕积极教育理论是在积极心理学的启发下,以积极的态度重新解读教育,采取积极教育理念和行动培养孩子积极的人格品质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幼儿教育需要综合考量幼儿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出符合幼儿发展适宜性积极教育方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大量的积极教育理念,综观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内容,结合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积极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是积极乐观的。

〔关键词〕积极教育幼儿教育;情绪。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7—0052—04。

一、引言。

近年来,媒体不断报道幼儿教师虐待幼童事件。从教学理念和水平来看,幼儿教育内容单一、方法机械,远远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我国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已经成为制约幼儿教育发展的瓶颈[1]。随着我国人口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幼儿教育事业面临满足已有人口教育需求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新增人口教育需求的双重巨大挑战和叠加压力[2]。对多个省市的调查表明,当前我国的幼儿园基本拥有良好的物质环境,但存在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没有保证幼儿学习内容的均衡,教师倾听和关注幼儿少等突出问题[3]。

针对以上问题,积极教育或许能够成为解决中国幼儿教育困境、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理想之道。幼儿教育不仅要关注幼儿未来的发展与幸福,更要关注幼儿当下的健康与幸福,使幼儿体验到教育过程的快乐与幸福,促进幼儿心智的启蒙与发展积极心理学以人类积极力量与美德为研究对象,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倡导心理学研究积极方向,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积极教育积极心理学的启发下,在反思传统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主张以积极的态度重新解读教育,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和积极向上的心态[4]。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都已兴起积极教育,2014年3月21日由积极心理学奠基人马丁·塞里格曼教授倡议,来自各大洲的积极心理学领军人物在美国纽约成立“国际积极教育联盟”,致力于推动积极心理学和幸福科学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应用。

二、积极教育的理论框架。

积极教育同时关注个体学业成绩和幸福感水平。研究表明,处于积极情绪中的个体注意范围更广,思维也更具创造性和整体性[5]。积极教育模式不仅能够增加个体幸福感、缓解抑郁与焦虑等心理不适,还有助于个体学习能力的提升和传统教育目标的实现[6]。积极教育被定义为既教授孩子们怎样可以更加健康幸福,又教授孩子们传统的技能知识,这两者可以互相促进。马丁·塞里格曼教授已经在多个国家对教师进行训练,当教师们学会了如何投入,收获更多的意义和积极情绪时,学生也会有更少的焦虑,从而有更好的行为[7]。在幼儿教育中师幼沟通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幼儿学习兴趣和品格发展,关系到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教育目标能否顺利达成[8]。积极教育中的情绪识别、积极主动回应等方法正是促进教师幼儿沟通的有效方式。

积极教育的延伸由点到面包括积极教育的教授和积极教育的渗透[9]。借鉴国外的积极教育模式,积极教育可以从这两方面进行尝试:(1)教师培训,在教师培训的课程中涉及积极心理学内容,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教师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乐观的生活态度;(2)渗透式教育,在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教育者改变与孩子的互动方式,关注孩子的优势品格,调动积极情绪,积极主动地回应等。

积极教育相对的传统教育有别于卢梭在《爱弥儿》中首次提出的“消极教育”。“消极教育”是卢梭提倡自然教育所使用的专有名词,他主张设法避免环境上的不良影响,强调不要揠苗助长,而要顺应儿童天性,切合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等[10]。教育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为主要任务,再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机制或办法。事实上,教育正应该帮助那些没有问题的孩子,识别并发展孩子身上的长处。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更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升华[11]。

三、积极教育的实践内容。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积累、遗传了大量的“积极基因”。在社会化过程中,决定人类行为的积极心理因素,进而发展成为积极的心理特征、心理品质。人在幼儿时期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等都是积极心理因素的具体表现;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驱力[12]。

积极儿童教育遵循儿童哲学、儿童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理论,按照积极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的要求,以“儿童的方式”施教,即教育者怀着童心,采用积极语言模式与儿童对话,对儿童关爱、宽容、耐心、等待。采用积极语言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友善、自尊和自信,如肯定、赞赏、鼓励、理解等语言有利于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孩子的热情、兴趣和动机,让孩子更加有创造力和坚持性,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13]。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相信孩子》一书中就提到了教师教育工作中应該遵循的两个原则:相信孩子和了解孩子。“从在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儿童身上一切好的东西。”积极教育同样坚持“相信孩子”的原则,通过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结合正确评价的方式,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人[14]。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提出了积极教育的ACE理论,指出积极教育可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也符合人类大脑活动规律的科学实践。A是Aesthetic(审美感):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能够领悟别人领悟不到的东西,能够欣赏自然、社会和人的真、善、美。C是Creative(创造力):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新概念、新事物,想象、憧憬、计划未来。E是Empathic(同理心):要能够敏锐地感受并影响他人的感情,了解并理解他人的欲望和需求,善待他人、成人之美。美和审美,是人类和社会发展进程中高尚而又普遍的精神现象。在审美过程中人们就会产生愉悦感,这种积极的审美回应会使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更多的喜爱之情,审美愉悦和流畅性在审美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5]。美育既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教育的最佳形式,让幼儿教育成为美育,培养出美好的人,应是幼儿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16]。人在开心快乐的积极状态下容易有超强的创造力,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和其他人的典型差别,就是他们是快乐、积极、自信的人,这是做出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保障。积极教育归根到底是更人性的、更符合心理科学规律的教育

积极教育培养儿童积极天性出发,致力于培养儿童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积极和谐发展与心理潜能充分开发。教师对学生的优势识别和培养是实现积极教育的关键,积极优势包括六大美德和24项积极心理品质,每个儿童都会拥有几种积极的优势品质,如创造力、勇敢和领导力等都是孩子增长知识、维持友谊、取得成就的基础。尽管积极品格有一定的遗传性,但通过学习每个儿童都可以拥有一定的优势,并可以发挥优势来对抗压力和抑制不良行为[17]。在学前教育阶段,可以通过讲适合学前儿童的传统故事和组织节日活动,引导儿童在听故事和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积极品质,同时也发现他人的积极品质;让儿童练习使用简单的线索讲故事,既练习了语言技能又加强了对故事结构的理解,不但有助于培养儿童积极品質,也有助于提高传统教育要求的学习技能[18]。

四、积极教育观对民族学前教育高品质发展适宜性

发展适宜性教育”是全美儿童早期教育协会极力提倡的儿童早期教育理念,彰显了整合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全纳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19]。全美儿童早期教育协会(NAEYC)于1987年颁布了《适宜0~8岁儿童发展教育实践》,首次明确阐述了有关“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基本观点和实施方式等,不仅成为美国幼儿教育的行动指南和评价标准,同时也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20]。发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DAP)意指“与儿童发展相适宜的教育”,主要包括“年龄适宜性”和“个体适宜性”,教师应当根据儿童在某年龄阶段的典型发展状况,向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无论是课程还是师幼互动,都应当适宜于儿童的个体差异[21]。近三十年来,“发展适宜性教育”对自身的理论体系进行了两次修订,倡导早期教育要“以儿童为本”,可持续、生态、健康全面发展[22]。要判断教育是否适宜,除了儿童发展外,还要考虑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在美国儿童早期教育协会发布的第二版和第三版说明中,明确了教师要掌握儿童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等相关知识,即“文化适宜性”。

探讨积极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发展适宜性,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符合“年龄适宜性”和“个体适宜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极教育也要符合“文化适宜性”。积极教育依托积极心理学的各项研究成果,遵循儿童客观的发展规律,尊重脑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提倡对儿童的差异进行识别并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指导。积极心理学也日益重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在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心理过程等方面的研究都获得了有意义的成果,有关“快乐”“乐观”“积极品格”“感恩”“心理韧性”等研究都表明积极教育理念在各种文化中存在普适性[23]。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积极教育理念,音乐、舞蹈、工艺美术、雕塑、服饰、建筑,尤其是融入幼儿园日常活动中的艺术课程、“非遗”手工制作课程,已经极大丰富和提高了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全国各族人民普遍拥有吃苦耐劳、勤奋勇敢、坚韧不拔、自信乐观等优良品质,在幼儿教育中可以通过让孩子参与讲读、角色扮演传说故事等,对自己和故事中人物的积极品质进行识别和理解,这与积极教育提倡的优势教育也是相适宜的。利用故事开展积极教育,一方面符合学前儿童喜欢传说故事的心理倾向,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学前儿童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培养文化包容意识,发展多样性思维[24]。节日庆典除了有汉族比较普遍的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也很丰富,蒙古族那达慕、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可以结合儿童积极教育开展相应的活动,不仅能给孩子以心灵上的洗礼,也能回归质朴,培养孩子对传统节日和对民族的积极情感。

发展适宜性教育也需要优秀教师——能够让儿童快乐并让教学活动有效的教师,务求“润物细无声”和“无声胜有声”,这与积极教育所提倡的渗透式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教师是帮助儿童成长的环境创建者,提升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目标定位者和评价者,与家庭建立互惠关系的合作者[25]。积极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师资培训,在一线教师群体进行积极教育理念的渗透式培训,是在幼儿教育领域发展适宜性积极教育的当务之急。

五、结语。

纵观我国早期教育走过的百年风雨历程,我们一直在不懈地为儿童争取权利,争取发展适宜的教育[26]。世界上并不存在着一种最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模式;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室,都可以有自己的符合“发展适宜性”的教育实践[11]。积极教育理论作为一种年轻的教育理论取向,已经在教育领域的各个阶段展开尝试,并已取得了可以量化的实证研究成果。学前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迅速、可塑性极强,探讨积极教育理论在学前阶段的发展适宜性极为必要。

积极教育提倡的优势教育同样不能否定问题所在,不能过于理想化[17]。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并不都是一定要在学前阶段完成的,要充分考虑学前教育阶段的发展适宜性,结合学前教育的已有实践,采用渗透式的教育方法,教师经过积极教育理念的培训之后,在学前教育的日常活动中处处可以体现积极教育的方法。通过与幼儿积极的沟通、积极的情绪反馈和积极正向的引导,识别并悦纳儿童的行为表现,顺应并发展儿童积极天性,一定能够培养出幸福快乐、积极乐观的阳光儿童

参考文献。

[1]程志龙.我国幼儿教育面临的问题、成因和对策[J].学术界,2014(5):207—217.

[2]庞丽娟,王红蕾,吕武.对“全面二孩”政策下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的建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2—21.

[3]杨晓萍,李敏.焦点与转向: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教育研究,2016(4):74—80.

[4]陈振华.积极教育论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27—39.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