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血液保护联合微创技术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60岁做搭桥手术后寿命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001-01      【摘要】目的 探讨围术期采取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及回收自体输血等综合血液保护措施联合小切口微创技术在心脏直视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择期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2010年共30例:行右前微创切口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同时采取ANH及回收自体输血等综合血液保护措施;2009年共29例为对照组:行胸骨正中切口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未采用ANH及回收自体输血。

结果 围术期完全不需输注异体红血胞的患者实验组有19例,占全组63.3%。

对照组仅有3例,占全组10.3%。

异体红细胞输注总量实验组对照组节约用血69.0%。

实验组除ANH后红细胞压积较对照组低(P50%预期值,和/或第1秒用力呼气量>50%,无肝肾功能障碍。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生实施麻醉和手术,麻醉诱导前常规桡动脉置管测压,及三腔颈内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行全凭静脉麻醉,气管插管,术后均带管送入心胸外科ICU。

对照组采用常规心脏直视手术入路,即正中切口自胸骨上切迹至剑突下,逐层切开,纵劈胸骨,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后行二尖瓣置换术。

实验组微创切口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采取综合血液保护措施,具体方法如下:(1)微创切口技术:取平卧位,右胸垫高20—30度,双臂固定于身体两侧。

沿锁骨中线在第4肋间做一约5—8cm长的皮肤切口,避免损伤乳房和胸肌。

经由股动静脉建立体外循环后行二尖瓣置换术。

(2)ANH:于麻醉诱导及维持平稳后,手术失血前经由桡动脉抽取患者自身血液200—400ml,保存于手术室常温下,同时用胶体液与晶体液(1:1)进行交换。

放血量原则上是使放血后患者的Hct不低于25%[2]。

待主要出血步骤结束后将保存的自体血回输给患者

(3)回收自体输血:术中采集手术野中的血液,待主要出血步骤结束后经洗涤回收血中的红细胞回输给患者

3 临床监测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量和例数,以及ICU停留时间和平均住院日,并分别于术前(T1)、等容血液稀释后(T2)、术毕到达ICU时(T3)记录其血色素(Hb)和红细胞压积(Hct)。

4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数据资料用 ±s表示,P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