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为“牵着教师鼻子走”谈大学生主动学习

[摘 要]传统大学的教学总是要求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课,回答教师提出问题,完成教师规定的任务,学生总难跳出教师设置的圈子,老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当人们拷问高等教育为何培养不出超过教师的人才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这亦为重要原因。改变这一现状的基本措施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其“牵着老师鼻子走”。为此,学校应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自主学习、自由探索的环境,让他们提得出问题教师应以学论教,回归“答疑解难”职责本位。

[关键词]自觉学习 自主探索 答疑解难 以学论教。

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教师基本还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往往只能亦步亦趋,追随其后。跳不出教师设置的圈子,学生自然就难以成为超过老师的人才。大学教育亦因此而备受非议。笔者试就如何改变大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作如下探讨。

一、掌握学习主动权的意义。

人不能没有主动性,因为主动性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在主体意识的积极支配下探索的活动。通俗地说,主动性是人的根本特征,是人和动物根本区别之所在。

而“学习主动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有目的的自觉自愿的学习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的意义十分重大。第斯多惠认为,主动性是人的固有本质,一切人的观察力、记忆、思维、意志都是在发挥主动性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教育是通过人的主动性来实现的。因此,“教师的注意力首先是发展人的主动性”。主动性学生学习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的教只是学生发展的外因条件,教师活动不能代替学生活动。故此,杨贤江指出:“是以教授之力,仅为诱导之具,而自动之力,实为成功之基。”。

关于大学生学习问题,毛泽东一再告诫说“要自学、靠自己学”;并指出“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主要是自己研究问题”。“不要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主动是相对被动而言,人老是处被动状态,主体性就会消退,失去现代人的特征。学生缺乏主动性,他们的学习就不再是自觉自愿的行为。如此,他们的身心则难以获得健康发展。因此,大学教育同样要将激发学生主动性、使其掌握学习主动权作为教师工作的主要目的。

在我国,大学生被动学习是个积重难返的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得有矫枉过正的措施——变“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为“牵着老师鼻子走”。

二、牵着老师鼻子走的依据。

牵着老师鼻子走,从形式上说,就是学生以问求学,教师答疑解难。大学教学能否如此进行呢?我们认为,这是完全可行的。主要依据如下。

(一)中国教育历史实践的证明。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古代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远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学思并重、启发诱导等教学主张。他的教学始终以自学为基础,始终是“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也”。在孔子那里,教主要是由学的情况决定的;学生问什么,教师解答什么。学习主动权始终掌握在学生手里。这就是著名的启发式教学及其所体蕴涵的“以学论教”主张。

孔子的这一教学主张首先得到了儒家后学者的继承。如,孟子强调学习者应该自求自省自得,教师只作适当诱导启发。思孟学派将先贤的教学法概括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教学名言。尤其是儒家显学地位确立以后,孔子的思想主张更是被发扬光大。自汉代以来的儒学教学,大都采取问难和讨论的方式进行的。在韩愈关于教师职责的经典名言中,也明确地提到了“解惑”的问题。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更是大力弘扬了孔子教学思想。他认为学习者应“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自去读,道理用自去究索”;而教师呢,“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在我国古代教育理论中,很少有人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师的主要或唯一职责。相反,强调得更多的是“愤愤悱悱,乃后启发”。正是在答疑解难主张的基础上,构成了我国“以学论教”的辩证教学思想体系,形成了以问难、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这种思想主张仍然熠熠生辉,充满着生命活力。如,毛泽东主席一再提醒教师应该少讲,要注重回答学生问题,并说“高年级学生提出问题,教员能答百分之五十,其它的说不知道,和学生一起商量,这就是不错了”。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在复旦大学演讲时也说过:“什么叫‘学问’?是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我国历来讲究做‘学问’,而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是学‘答’,学答案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學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大学本来就是学习高深知识的殿堂,做学问的场所。李政道博士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对我国传统教学主张所作的精辟总结。由此可见,“学生以问求学——教师答疑解难”是我国优良的学问的模式。而从中华民族文化科技曾长期领先世界的辉煌历史看,它还是一种卓有成效的主张与模式。

(二)世界当代教育理论的支持。现代以来,世界许多有影响力的教育流派均主张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回答问题。结构主义的代表布鲁纳主张:教师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按照自己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认知事物,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或通过教材、教师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去亲自探索、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并发现学习的能力。激进主义教育家波兹曼等认为:教学要给学生安排任务,让学生教师提出的任务编出一系列问题。此外,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的“促进教学法”、施瓦布的探究学习法以及国际上新近发展起来的“问题解决”等,同样体现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理念。上述各流派何以将目标锁定于此?因为这样可以形成学生问题意识,而“科学始于问题”,“创造始于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让学生提出问题,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们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回答学生提出问题。如,凯勒的“个别化教学”实际是一种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体系,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回答学生提出问题”。“批判性思维”法因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起学生对事物的浓厚兴趣和深入思考,早已风行于美国;还有一种叫做“木匠教学法”的方法也因只要求教师布置任务和解答孩子们遇到的各种问题而深受师生的欢迎。

综上所述,教师回归答疑解难的职责本位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性趋势。各教育流派强调教师“回答学生提出问题”的深层目标就在致力于唤起学生对新思想、新事物的好奇心,鼓励自由探索、自由审视、自由创造。

因此,牵着老师鼻子走,从形式上说,就是“学生以问求学——教师答疑解难”。从本质上讲,则是以学论教,是教学辩证法具体应用,也是教育规律的具体体现。

三、牵着老师鼻子走的策略。

具体说,实现转变的基本策略如下。

(一)作为学生要树立牵着老师鼻子走的信心、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掌握方法。

要牵着老师走,首先,就应树立超越教师的信心。信心来自于如下方面:从历史发展规律获得超越教师的信心。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胜过昨天,将来必定胜过现在。人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换言之,人类历史正是在一代胜过一代的过程中发展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超过教师,同样是历史的必然,大学生从中获得充分的自信。

从科学探索中获得信心。科学文化也是在不断探索中发展的。年轻人总是对新思想、新事物充满着好奇与兴趣,又最少保守思想,这就是年轻人敢想、敢说、敢做的心理基础。大学生只要树立敢于探索勇气,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敢于走前人从未走过的路,他们就有可能发现问题、抓到真理。一旦如此,他们便不再迷信教师,迷信权威,从而有所发明与创新,实现超越。

首先,要从正确的自我评价中获取信心。学习也好,发展也罢,终归是学生自己事情。因此,大学生更应关注自己怎么走,自己怎么评价自己,而不必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否则,学生就会心安理得地去听教师讲课,回答教师提出问题,完成教师规定任务,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其次,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习能力。自学为主是大学学习的基本方法:自主学习研究——探索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才请教老师。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主动权,教师要做的事情就只有答疑解难了。

在此过程中,学生要特别注重发展学习能力和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人们在现代教育改革中获得的共识。教育改革家布鲁纳就主张: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发现”、“探究”或者“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他还指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发现法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波兹曼等人则非常关注培养学生问题的能力,说“一旦你学会了如何问问题,你就学会了如何学习”,它能造就“一种迥然不同、更为大胆、更富有潜力的理智”。 当学生形成这些能力的时候,教师也就被牢牢地牵着了;当教师被你问得头上冒汗、甚至哑口无言的时候,你就可能有所突破,脱颖而出,成为人才。这样既可使学生回到自己思想和智慧的本位,也促使教师回到他答疑解难的职责本位。此时,学习主动权就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了。

(二)作为学校应站在替历史负责的高度,创设出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要创设这种环境,首先必须建立自由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人们一致公认“自由”是大学的灵魂。马克思曾指出:“时间是发展才能等等的广阔天地。”;“自由是创造的前提”。可见,自由理念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没有自由就难有创新,没有创新也就无从谈什么“发展科学技术文化”问题。因此,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保证学生有相应的学习自由度。

要创设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还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服务于人潜能发展的基本宗旨。即是说,这一环境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能使他们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的环境,是一个学生能自主学习、自由探索、自由建构和自由创造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教师职责应回归于答疑解难本位。其工作重点应集中在非认知方面的引导上。如,指定学习任务,激发求知兴趣,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指示研究方向,提供学习方法经验等。教师通过外围工作,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知难而进。只有当学生学习出现阻塞时,教师才可去帮助他们。

同时,也要实现教法的转换。顾明远指出:“教学方法在高等学校是一直不被重视的。”正因为如此,当前的教学过程依然充斥“灌输式”、“填鸭式”。而实践证明注入式是教不出人才来的。如何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有关文献精神看,关键在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如何实行启发式教学?按照顾明远先生的观点:“启发式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提得出问题。”因此,改革的关键在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让学生提得出问题。当前大学难于培养出高质量创新人才,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学生很少有人能够发现问题提出問题。所以,我们看到情形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大猷所说的那样:“我国研究人员基础都很好,但常提不出自己的设想,很多人都是‘述而不作’”。“现在科学前沿几乎不见中国科学家。新技术产品颇为发达,但其核心技术与研究很少是中国人的贡献”。

我们知道,教师学术水平总是有限的,学生如果只想从教师那里接受点什么,或者只想从教师研究领域中分得一杯羹,学生又如何超过老师?又怎能释去“学生多了学校大了,杰出人才为何不‘冒’了?”的疑惑?

参考文献:

[1]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22.。

[2]任仲印.杨贤江全集(第一卷)[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7—8.。

[3]王炳照 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卷8[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54.84.

[4]孟宪承等·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80.。

[5]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243.240.

[6]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168.

[7]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97.

[8]李海涛.教师语言行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373.

[9]吴式颖.外国教育思想史(10)[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76.297.76.297.542.。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81.。

[11]顾明远.高等教育改革的国际动向.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49.

[12]上海.校长研修班笔记.

[13]刘伟.中国大学生哪方面不行[N].科学时报大学周刊,2005—11—28 3版。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