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改革促进大发展

高中阶段教育有别于小学、初中的九年义务教育,它是整个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既承担着培养和造就合格公民必备素质的任务,又承载着完成升学预备教育的重任。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历史,可谓是既经历了沧桑又收获着甘甜。改革开放初期,高中教育规模过大,发展过快,致使经济难以承受,影响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而且学校布局分散、设点多,使有限的人、财、物都难以集中使用。正是在这样的现状下,甘肃省普通高中教育历经艰辛拓荒、规范办学、转型发展、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最终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甘肃省的高中普通教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以教育质量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努力创新模式,开创了高中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基本实现了办学规模均衡、课程改革大转变、办学教育管理现代化、助学体系全覆盖,达到了公民办教育的协调全面发展

改善办学条件:均衡办学规模。

改革开放前,因单一发展普通中学和大量撤并中等专业学校,中等教育结构遭到严重破坏。1981年5月,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对全省中等教育采取了压缩高中,加强初中,发展职业计技术教育的工作方针,使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状况开始有所改变。到1983年,全省普通高中由1978年的1022所减少为558所,在校学生由309692人减少为153900人,在高级中等教育中,普通高中学生所占比例由1976年的92.7%下降到79.2%。然而到了2001年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200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努力发展高中阶段的教育每县首先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所普通高中;没有实现“两基”的县区,高中阶段教育要有较大发展;城区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高中阶段教育要基本满足社会的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完全中学的初、高中分离,努力扩大高中规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高中阶段教育,鼓励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沟通的高级中学。

此决定下发的第三年,也就是2005年,普通高中招生人数由1987年的69,000人上升至205,710人;毕业生由1987年的66,000人上升至138,165人;在校生由1987年的220,000人上升至566,168人;初中升学率由1987年的30.5%上升至48.5%,高中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高中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另一个阶段就是2010—2013,这4年我省共投入12.37亿元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主要支持我省普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市、区)通高中校舍改扩建及体育运动场建设、图书和教学仪器设备配置等,共安排项目学校171所。

通过普通高中改善办学项目实施,不仅有效改善了我省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扩大了学校办学规模,保障了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省高中教育均衡发展,而且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布局合理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我省出台了《甘肃省精准扶贫普通高中教育专项支持计划(2016—2020年)》表示,重点提升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能力,提高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内涵和质量,促进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

到 2017 年,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师培训基本纳入“国培”计划,并完成一轮次的培训;贫困地区、革命 老区、民族地区学校特色化进一步发展;完成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申报省级示范性高中评估的学校的预评估;制定出台普通高中“一对一帮扶”实施方案和学科基地“送教送培”活动方案,并启动结对帮扶和“送教送培”工作;制定出台普通高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普通高中教育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

同时还建立了城乡普通高中学校结对帮扶机制,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认真实施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计划,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特別是省级示范性高中、特色实验学校与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学校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坚持硬件与软件帮扶并举,重点帮扶软件的原则,在办学思想、办学特色、教师培训、学校内部管理及组织建设、教育教学研究和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和帮助。通过结对帮扶,逐步建立教育理念、信息、资料等优质资源的共享机制和平台,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水平。

截止2017年底,我省普通高中达到384所,在校生57.73万人,专任教师4.54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4%,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高考录取率达到80.62%,较2016年提高1.24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办学条件的改善,不仅提高了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也促进了各校办学规模的均衡,为各校的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定位开启新征程:新课程方案再次拉开高中教育改革的序幕。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在继承原有课程基础上进行的一场内容广泛的教育创新。新颁布的课程方案对普通高中教育进行了新的描绘,并由此引发了普通高中定位的转变,启动普通高中新的征程。

2003年版的课程方案中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刚颁布的课程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提出普通高中新的定位,即“一个中心,三个适应,一个奠定”,也就是“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中心”、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适应高等教育、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省从2001年秋季起,高中起始年级开始执行新课程方案,2004年起全面实施新课程

2010年3月16日,一场全省7000名高中教师参加的新课改培训拉开了我省普通高中新课改的帷幕。当年秋季开学,我省普通高中每一名高一教师都在受训后上岗。

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有24个省份实行了高中新课改。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我省463所高中的高一新生面对的将是不同于以往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我省高中课程新一轮改革从他们这里起航。

模块——学习领域统领课程体系。语文、英语、物理、化学……这在以前的高中教学中是一门门独立的课程,几乎找不到它们之间的任何联系,而在实行的高中新课改中,性质相同或相近的若干科目被划入同一个学习领域:语文与外语同属语言与文学领域,物理、化学、生物归入科学领域……高中课程被划分为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8个学习领域。师大附中校长王文槐当时说:“学习领域的划分,便于在教学探索中寻找同一领域学科的交叉,实现学科融合。”。

在每个领域的科目中,不再延续以往一学期一本教材的旧体系,而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将学科分为若干模块。学生在模块课程中获得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下的知识框架,如生物科目中的必修模块《稳态与环境》,就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整体性。

值得一提的是,技术和艺术成为高中新课改的新增学习领域,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服装及设计等课程进入高中生的课堂。此外,新课改还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纳入课程体系之中。

改变了结构后的新课程摆脱了“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知识,丰富的课程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得到挖掘。

选课制——修够学分才能毕业。在新课改实施后的新生课表中,课程被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I、选修课程II三部分。选修课程I是选择性的必修课程或限定性选修课程,主要与学生未来走向,如选择高校入学专业、未来职业走向有关,选修课程II是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高中学生在学习必修课的同时,每学年必须在3个领域都修够一定的学分。根据要求,普通高中毕业生必须修满116个学分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I至少获得22个学分选修课程II获得不低于6个学分,总学分达到144个学分方可毕业。其中,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都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在高中三年中必须修够一定的学分

学分制”、“选课制”、“走班制”这些大学常用的教学方式运用于高中生的学习中,高中生有了“课程选择权”,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如在语文课中,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等方面获得学分的前提下,可以自主选择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等不同系列的选修课程

据了解,由于我省初中新课程改革已于2005年开始实施,初中课程高中新课改课程可以实现对接。新生入学后学校会对其进行选课指导,让学生在修够学分的前提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多元评价——考试不再是唯一考量标准。有这样一句话在学生中很流行:“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也宣告这句话成为历史。新课改学生建立发展的评价体系,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學习过程。

在对高中模块学业成绩评定中,对各学科知识的概念、定义、结论、规律等方面的考察时,采用书面笔试为主,辅以适量的开放式和半开放式考试;对于学习中一些开阔视野的模块,如理科介绍现代科技最新发展的模块,文化介绍、艺术鉴赏等模块将采用开放式考卷或表现式测验,学生解决一个问题、写一篇论文都可以成为对教学效果的考量依据。

普通高中生的毕业考试也分为统一考试、学校自主考试、开放式考试三部分。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等学科的必修模块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统考;选修模块可以由学校组织毕业水平测试。此外,学校还对学生高中学习期间方方面面的资料,包括教师、同学、自我评价,各次作业和竞赛成绩等内容进行成长记录,用学业成绩和成长记录综合考量学生

2016年的《甘肃省精准扶贫普通高中教育专项支持计划(2016—2020年)》表示,要以甘肃省普通高中课程“学科教 学改革研究与实验基地”为依托,以网络研修平台为技术支持,以“送教送培”小分队的形式,开展专题讲座、课题研究、课例观摩、教学研讨等教研活动,大力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改革,创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各种新方案、新标准的颁布,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大幕再次拉开,普通高中教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优化办学和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办学教育管理现代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各地开展了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的探索和试验。这项改革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探索了多元发展模式,增强了学校办学活力。但在改革过程中,一些学校的问题也逐渐突出,存在高收费、乱收费现象,以及“一校两制”和“校中校”等不规范的办学行为。

为此,我省规定规范清理按民办学校机制运行的公办普高,公办普高参与举办的不符合《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办学要求的民办普通高中。清理规范后定性为公办学校的,执行当地同类公办普高招生收费政策;定性为民办学校的,履行民办学校审批手续。对不具备继续办学条件的学校,予以停办、撤办,并妥善分流学生

1996年1月,普通高中教育工作会议在金昌召开,这是建国以来我省首次召开专门研究普通高中教育工作的会议,会议提出“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16字方针,制订了20世纪末全省普通高中建设的“250”规划方案,即到20世纪末全省将建设50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改造50所薄弱普通高中,该计划到20世纪末顺利实现。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趋同发展,犹如温水煮青蛙,不知其灾;多样发展,犹如万类竞自由,不失其福。普通高中发展也是如此。通过发展内涵、挖掘潜力,加强内部管理,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精力集中到良性、高效发展上。在打造教育品牌上大做文章,坚持政策扶持,集中力量把高中学校办成品牌学校。这一举措让示范校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在推动当地乃至全省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为当地社区先进文化建设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