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护理

【关键词】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呼吸功能不全; 通气机,机械护理

呼吸衰竭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机械通气是此类疾病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由于COPD病程长,病情反复,呼吸系统和其它各系统功能受累,护理质量和护理内容对治疗结果有重要影响。收集2008年12月~2009年10月29例COPD并发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护理过程,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9例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男23例,女6例,年龄52~76岁,平均65岁;COPD病史10~30年,COPD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29例中,伴有Ⅱ型糖尿病2例、高血压5例、冠心病7例。

1.2 方法。

1.2.1 治疗

常规给予抗炎、吸氧、止咳、化痰、解痉平喘等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根据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全部病例均给予机械通气治疗,无创性正压通气(NIPPV)治疗20例,有创正压通气治疗9例(经鼻气管插管6例,经口气管插管1例,气管切开2例)。通气模式均先采用辅助/控制模式,以后改为同步间歇指令和压力支持通气。根据患者通气改善的状况和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各项参数,最后逐渐停机。表1 29例患者机械通气前后血气检测值(略)。

1.2.2 护理

包括心理护理机械通气护理。心理护理:在实施机械通气之前,与病人多接触、多交谈,消除患者负性情绪;机械通气过程中用书写、图片等形式让病人表达自己的需要,运用非语言交流技巧了解病人的感受,满足病人的需求。机械通气护理:在上机前和上机后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脉搏、体温的变化,注意患者的意识、面色、发绀程度、血氧饱和度及血气指标变化;严密监测呼吸机性能,如声音、节律等,保持呼吸机运转正常;准确记录通气参数,根据病情合理设置报警范围,呼吸机出现报警要及时查找原因并处理;机械通气时保证患者液体每日入量2 500~3 000 ml,同时将蒸馏水或灭菌注射用水加入蒸气发生器,调节气体温度(呼吸机不带蒸气发生器及脱机情况下,采用间断或连续气管内滴注无菌生理盐水法进行气道湿化,每隔20~60 min注入1次,每次2~3 ml,每天注入总量不少200 ml)[2,3];行机械通气患者,只要肠鸣音正常,有排气排便,尽可能行胃肠内营养,经口气管插管患者行鼻饲,注人营养液时速度宜慢,温度以38~40 ℃为宜,床头抬高30~45°,每4~6 h用温水冲洗胃管1次,以防堵塞;定时翻身、拍背、变换体位,2~4 h翻身1次,受压部位垫棉纱垫,保持受压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通气期间常用温水或50%酒精擦浴、按摩,预防压疮的发生。

2 结果     29例患者经积极治疗血气指标明显好转,上机后2 h、24 h动脉血pH值、动脉氧分压(PaO2)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均较上机前显著改善,24 h后改善更加明显,见表1。29例患者卧床9~42 d,上机时间3~26 d,呼吸机气道口温度维持在32~35 ℃,既保证了输入气体的湿化,又可使吸入气体温度不刺激呼吸道。通过精心护理,无压疮、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病情逐渐好转,均顺利脱机。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