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例小儿先心病介入封堵术的麻醉分析

作者:李秋明 李春雨 李向龙。

【关键词】 小儿先心病封堵术;麻醉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先心病麻醉处理方法。方法:75例ASA Ⅰ~Ⅱ级的先心病患儿静注东莨菪碱0.004 mg/kg~0.008 mg/kg或硫酸阿托品0.01 mg/kg~0.02 mg/kg,丙泊酚1 mg/(kg・h)~2 mg/(kg・h),肌注咪唑安定0.1 mg/kg,盐酸氯胺酮1 mg/kg~1.5 mg/kg,并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术后入住麻醉苏醒室观察至患儿完全清醒。结果:全组平均手术时间(74.32±25.58) min。全部先心病患儿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均获成功。术中氯胺酮总量为(2.81±0.93) mg/(kg・h),丙泊酚总量为(5.23±2.20) mg/(kg・h)。74例患儿在全凭静脉麻醉下完成手术,占98.77%,所有患儿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麻醉处理关键在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抑制的发生。咪唑安定、氯胺酮丙泊酚联合用药全凭静脉麻醉是安全、有效的麻醉选择。气管内插管麻醉在必要时可提供更安全和良好的手术条件。

关键词 小儿先心病封堵术;麻醉

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往多经开胸和体外循环直视下进行修补治疗。近年来,随着封堵装置及材料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以及先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经心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心病已在临床达到了广泛的应用[1]。2005年5月至今我院成功实施了介入封堵术治疗小儿先心病75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全组75例先心病患儿,ASA Ⅰ级~Ⅱ级,动脉导管未闭(PDA)8例,室间隔缺损(VSD)59例,房间隔缺损(ASD)8例,其中男25例,女50例。年龄2岁~14岁(6.44±3.32),体重6.7 kg~40 kg(21.35±7.72)。术前心功能Ⅰ级~Ⅱ级。手术均在心导管室进行。

1.2 麻醉方法 麻醉前准备:常规禁食6 h,禁饮4 h,留置静脉导管穿刺针。备好麻醉机、心脏除颤器、小儿气管插管或置入小儿喉罩的器械、以及麻醉和抢救药品。患儿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ECG)、脉博氧饱和度(SpO2)及无创血压(NIBP),必要时行有创动脉压、动脉血气和脑电监测。静注东莨菪碱0.004 mg/kg~0.008 mg/kg或硫酸阿托品0.01 mg/kg~0.02 mg/kg,丙泊酚1 mg/(kg・h)~2 mg/(kg・h),肌注咪唑安定0.1 mg/kg,盐酸氯胺酮1 mg/kg~1.5 mg/kg,并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术中根据手术需要,间断静注丙泊酚1 mg/kg~2 mg/kg维持麻醉,必要时可间断追加盐酸氯胺酮1 mg/kg。若患儿呛咳明显,肢动频繁,或出现明显呼吸抑制或缺氧时,则予肌松药(维库溴胺0.1 mg/kg)后,行气管内插管,控制呼吸,静吸复合麻醉。术后入住麻醉苏醒室观察至患儿完全清醒。

2 结果。

全组手术时间40 min~150 min,平均手术时间(74.32±25.58) min。全部先心病患儿PDA、ASD和VSD介入封堵均获成功。术中氯胺酮总量为(2.81±0.93) mg/(kg・h),丙泊酚总量为(5.23±2.20) mg/(kg・h)。74例患儿在全凭静脉麻醉下完成手术,占98.77%,其中有1例5岁ASD患儿术中出现呛咳、喉痉挛,SpO2进行性下降(最低至70%),经面罩吸氧不能改善,立即改用经口气管内插管后缺氧缓解,控制呼吸,吸入1%~2%的异氟烷至术毕,留置气管导管入住麻醉苏醒室,1 h后患儿苏醒拔除气管导管,观察2 h,返回心内科病房。所有患儿麻醉并发症发生。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