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学正传》诊治黄疸特点

【摘要】 明代虞抟编写的《医学正传》,有关黄疸的诊治颇有特点。主要表现在遵从古论、法求多方、言多有据、不拘一格,在病因分型治法选方等方面作者多遵从古论《金匮要略》的要点,但不拘于此,不乏主见,且旁引丹溪、东垣、《活人》、《集验方》等多家方论,一一注明出处,所列方药剂量煎法无不悉备,突出了临床学习及治疗的可操作性;另外讲究炮制、善于调养、重视防病、整体协调,除病因分型注重传承有序,治法选方颇为具体翔实外,虞氏在炮制、调养、防病、预后判断上亦着重论述,将调、治、防融为一体,体现了他治疗中强调整体观的特点,利于各方面协调,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医学正传黄疸 诊治特点。

明代虞抟编写的《医学正传》详述了内外妇儿近百种病症,有关黄疸的诊治颇有特点,现浅述如下。

一、遵从古论、法求多方、言多有据、不拘一格。

病因分型治法选方等方面作者多遵从古论《金匮要略》的要点,但不拘于此,不乏主见,且旁引丹溪、东垣、《活人》、《集验方》等多家方论,一一注明出处,所列方药剂量煎法无不悉备,突出了临床学习及治疗的可操作性。

病因病机 主要遵从《内经》观点,认为黄疸为病,因于湿而起。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与《金匮要略·黄疸病》“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观点一致。不仅强调湿,同时强调湿热,认为其发病系湿热郁积于脾胃之中,久而不能散,故其土色形于面与肌肤;又认为外有伤寒热病,阳明内实,当下而不得下,当汗而不得汗,当分利而不得分利,故使湿热怫郁内甚,皆能令人发黄病也。这些认识概括性强,且简略易懂。

分型 一方面遵从丹溪的观点将黄疸概括为湿热型;另一方面又认为有黄汗、黄疸酒疸、谷疸、女劳疸五型,与《景岳全书》提及的古有五疸之辨的内容完全一样,与《金匮要略·黄疸病》五疸之分类大致相同,《金匮》不过将黄汗列入水气病篇,所提出的黑疸可从黄疸酒疸、女劳疸转化而来;还提出伤寒大热发黄、伏暑发黄、黄肿、发黄遍身冷等条目,囊括了目前阴黄、阳黄、急黄等证型。与《诸病源候论》分为二十八候及《圣济总录》分为九疸三十六黄疸相比,相对简约又不失重点。

书中又说,虽有五者之分,终无寒热之异,提醒我们虽有分型但不要拘于分型。对认识有困难的证型又多引《金匮要略》及《脉经》原文详加论述,以资鉴别,具体如下。

酒疸:病酒发黄疸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心中懊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酒疸黄色,心中实热而烦。

女劳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心热,薄暮则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黄家,日哺所当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

谷疸:趺阳脉缓而迟,胃气反强,饱则烦满,满则发热,客热消谷,食已则饥,谷强肌瘦,名曰谷疸;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者,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己则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上述证型的区分有详有略,为治疗理清了思路。

治法 包括汗、吐、下三法。认为湿在上宜发汗、湿在下宜利小便,或二法并用,使上下分消其湿。三法治黄虽在《金匮要略》等典籍中有记载,但欠详尽,部分条目有法无方,虞氏对此进行了补充,体现了治法的灵活多变。

汗法:选用《金匮要略》原法原方,如:诸黄家病,但宜利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芪汤,又名黄芪建中汤。

吐法:自拟方治气实伤湿,浑身发黄,选抚芎、栀子、桔梗各二钱,细切作一服,加姜煎,入韭汁服,探吐之。

下法: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用大黄黄柏栀子芒硝汤。

吐下并用法:选(活人)葶苈苦参散治湿热内盛,小便赤涩,大便时秘,饮食少进,诸药不效。用苦参、黄连、瓜蒂、黄柏、大黄各一两,葶苈子二两为细末,每服一钱匕,清米汤调下,以吐利为度。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