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联合移植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

【关键词】 心肺联合移植。

心肺联合移植术主要适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继发肺血管病、原发性肺高压和肺囊性纤维化等终末性心肺疾病。由于成功率和长期存活率普遍不高,截止到目前为止,国外开展不足3000例,国内报道不足10例,其中国内存活最长1例为83天。手术后的精心护理,对提高心肺移植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我科于2004年2月8日收治1例34岁女性患者,并成功地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同种异体心肺联合移植术术后经过我们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术后6个月余治愈出院,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34岁,体重40kg,农民。于2004年2月8日以“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艾森曼格综合征可能”收入院。病史:患者因活动后心慌、气促5年余加重伴口唇指端发绀3年余。自诉1998年2月无明显诱因感心慌,曾到大理州医院就诊,查X线胸片示心脏扩大,考虑风心病,口服银杏叶片症状好转。2001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唇发绀,气候变化时,发绀加重且伴双手指端发绀,再次到大理州医院就诊,心脏彩超示先心病、房缺、肺高压。之后患者发绀加重,平静时口唇、指端均有发绀,上坡时感心慌、气促,感冒增多。入院后X线胸片示双肺可见充血征象、肺纹理粗、肺动脉扭曲扩张,右下肺动脉及左肺动脉超过25mm,肺动脉段突出。心尖向外延伸、右心缘第二弓小,提示右向左分流,心胸比例(CTR):0.60。心电图示:右心房、心室肥大、下壁心肌缺血。心脏彩超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约2.0cm,右向左分流),三尖瓣关闭不全(中度),PASP约140~150mmHg。右室造影示右室压力161/—3/60mmHg,因三尖瓣返流明显,导管多次由右房进入右室即被冲向右房,故未能测肺动脉压。术前给加强心理护理及营养、扩血管、控制感染、改善心功能、改善循环代谢、营养心肌等治疗。于2004年4月23日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同种异体心肺联合移植术手术顺利,术中失血1200ml,机器欠100ml,心脏自动复跳,术毕返ICU的隔离室治疗及护理术后第3天拔除气管插管,患者不能自主呼吸和咳痰,再次插管。术后第13天拔除气管插管后,患者自主呼吸正常,咳痰有力。术后58天病情平稳搬回病房隔离室继续观察和护理,在隔离室期间,患者反复出现腹泻、腹痛、呕吐等胃部不适症状。术后75天,左侧腰部出现散在红丘疹等术后并发症,经过全体医护人员的严密观察、积极配合、及时处理及精心护理,使患者化险为夷,顺利康复。

2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和营养宣教:患者来自农村,经济收入差,文化程度低,对疾病及手术过程缺乏认识,强烈希望通过手术来提高生活质量,恢复一定劳动力,以维持家庭的幸福生活。我们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态,做好耐心细致的术前、术后宣教,使其及丈夫了解疾病的转归及手术存在的风险,鼓励患者增强信心。同时,医院也减免了绝大部分医疗费用,使患者解除了后顾之忧,处于安心接受手术的最佳状态。术前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碳水化合物、多维生素食物。同时通知营养师为患者计算和准备每日三餐的营养食物,按时送到病床前给患者进餐,为手术成功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 术后护理

3.1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护理 心肺移植术后的精心护理手术技术一样重要,它与患者的顺利康复息息相关[1]。免疫抑制剂用量不足易诱发排斥反应,用量过多易促发感染,且由于个体差异较大,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强调个体化,即根据血药浓度水平、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肝肾功能状态等及时调整各个时期的用药剂量。采用联合用药,加强免疫抑制剂作用。此患者口服骁悉0.5g q8h,新山地明100~150mg q12h,强的松10mg qd,药效明显,血药浓度稳定在200~250ng/ml,从而防止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