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是什么? 什么是体育功能?

体育什么?这是一个问题――   体育之所以是个问题,是因为我们其实是在问:“中国体育什么?”中国体育之所以是个问题,是因为我们其实是在问:“新中国体育什么?”解答这个问题,需要重温历史、重温五十年前的几个历史片段……   新中国体育在起步阶段,她的动机极其纯正,就是毛泽东主席在1952年6月10日的那个著名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6月10日      1952年的两个题词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这个题词是毛主席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全体会议题写的,很多人显然会忘记,朱德副主席也为这次会议题词:“普及人民体育运动,为生产和国防服务”。

那个时候,毛泽东朱德的画像始终是并排挂在墙上,他们是新中国的两位最主要的缔造者,并且都有着很深的体育情结: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经撰写了著名的《体育之研究》,她是有案可查的毛泽东最早期著作之一,提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著名论断,并且说“体育之于吾人,实乃第一重要之地位”;   青年时代的朱德,曾经的经历之一是体育教师,至今,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里还悬挂着一幅油画《宝塔山下的排球赛》,其中那个在四号位跳起扣球的,显然就是八路军朱德总司令。

不过,总司令的题词虽然“略输文采”却切中要害、“为生产和国防服务”就是新中国体育最初的纲领和目标。

所以,新中国在1951年就推行了后来成为“劳卫制”雏形的“体育锻炼标准”;   所以,新中国的第一套广播体操在1951年公布和推广;   所以,新中国的第一次全国性的综合性运动会是1952年的“八一体育运动大会”;   所以,新中国青年得到了毛泽东的响亮号召――“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当参加那次团中央大会的青年领袖们听到这个说法时,还产生了普遍的疑问:怎么能把“身体好”放在第一位呢?      其实在毛泽东的内心深处,早就开宗明义:“体育之于吾人,实乃第一重要之地位”!   这就是发生的1952年6月10日的故事:有两个题词――   毛泽东是诗人,所以他的题词诗意盎然琅琅上口、直指体育的未来本质;朱德是军人,所以他的题词平易自然朴实无华、直指体育的当时功能

所以,今天的人们记住了毛主席的题词,忘记了朱总司令的题词

中国以迅即的速度。

建立了体育主管部门,并且为这项事业,物色了一位显然是最合适的统帅。

8月1日&11月15日      1952年的两个事件   我曾经看过新影厂为“八一体育运动大会”摄制的纪录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诸多开国元勋都出现在开幕式上,那次运动会肯定堪称中国体育历史上的一次创纪录的盛会:十一天里,七十多万人参加了这次运动会的各项比赛;   显然不是巧合:在“七十万人盛会”的同时,由四十名中国人组成的一支体育代表团也在参加一次盛会――赫尔辛基奥运会

检阅七十万大军的,是朱德总司令;带领四十人代表团的,是荣高棠、时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秘书长。

荣高棠回国后,给中央写了一个报告,建议学习苏联成立国家体委,并且明确提出:由贺龙元帅那样的人担任体委主任。

于是在1952年11月15日,贺龙出任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蔡廷锴任副主任。

此时,离荣高棠的那个四十人代表团回国,正好一百天。

贺龙元帅麾下,是这样一批将军:   蔡廷锴,参与八一南昌起义后又离开了起义军,后来统帅十九路军对日作战、建立福建人民政府对抗蒋介石,建国后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和国家体委第一副主任:   李达,时任中国人民国防体育协会主任、1955年授衔上将;   蔡树藩,长征年代的红军高级将领、红九军团的主将、没有授衔的独臂将军;   卢汉,滇军高级将领、国民党陆军二等上将,建国后任云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黄琪翔,粤军名将、北伐名将、抗日名将,曾与蔡廷锴共谋“福建事变”、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

元帅与将军的组合、共产党将领和原国民党将领的组合,是新中国体育在起步阶段的一套“组合拳”,这样一套“组合拳”并非空穴来风――因为体育是“和平年代的战争”和“没有硝烟的战场”,所以为她选择的统帅和将领,应该是元帅和将军。

直到“冷战结束”前夕的1988年,中国苏联才再次联袂出现在奥运会上――对于中国体育来说那是不堪回首的“兵败汉城”;对于苏联体育来说那是一个巨人的最后绝唱。

7月29日      1952年的两个社会主义大国   学者们的研究表明:1952年7月29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在赫尔辛基奥运会的运动员村举行升旗仪式――当时有两个奥运村,五星红旗第一次升起的地方是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奥运村。

然而,即使是在纯粹的学术领域,学者和“学者”们也经常会有一些盲点――   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代表团第一次出现在奥运会赛场,这也是苏联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此前奥运会长达56年的时间里,组成“苏联”的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参加奥运会,俄国只参加过1908年和1912年奥运会,并且总共只获得过一块金牌,这块金牌是花样滑冰,在夏季奥运会历史上,很少举行冬季项目的比赛、这次是第一次。

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的35年间,一共举办过六届奥运会苏联一次也没有参加过;这种情况很像中国,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的35年间里,中国也缺席了六届奥运会

也就是说,从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到1979年中国回到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六十多年时间里,两个社会主义大国、世界上幅员最辽阔的国家苏联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只有一次一起参加奥运会,这就是1952年奥运会!   那是“冷战”开始的年代,卫国战争期间蒙受了巨大民族牺牲的苏联,在战后格外重视体育运动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她之所以决定参加奥运会,不可忽视的动机之一是要显示自己在制度上的优越性,他们很自然地希望和自己同一阵营的“蜜月期”盟友中国也能参加

于是在那一年的7月18日、赫尔辛基奥运会开幕的前一天,中国决定参加奥运会

很多人说:荣高棠中国体育的贡献之一,是他在五六十年代抓了中国乒乓球队这个典型,从而使乒乓球成为中国的“国球”。

10月12日      1952年的乒乓球选拔赛   第一届国家体委一共有六位副主任,除了五位军人背景的副主任之外,还有一位是荣高棠……   他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第一任秘书长;   他是中国奥运代表团的第一位团长;   他是最早提出成立国家体委的人;   他是在体育界担任领导职务时间最长的人……   像大多数学生运动领袖和青年团领袖那样,荣高棠是一位高明的演说家,他的最后一次著名演说是在北京赢得奥运会主办权之后,他对很多中国体育的元老一代发出号召:所有人都要健康地活到2008年……但是他自己却没有看到北京奥运会开 幕。

乒乓球成为中国的“国球”,有一个极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新中国运动员参加的第一个世界锦标赛,就是1953年的第二十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为了迎接这次比赛,1952年10月在北京举行了一次乒乓球比赛,从中选拔了一批“全国乒乓球选手”,他们组成了第一支国家队,其中就有中国的第一位女世界冠军邱钟惠。

其实在“全国乒乓球选手”之前,中国曾经在1951年分别选拔出篮球、排球和足球的“全国选手”,可惜这些选手组成的队伍,在对外比赛中鲜有胜绩、并且没有参加正式国际比赛的机会(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中国篮球和足球队都没有赶上正式比赛――作者注)。

乒乓球则不然,1953年的世界锦标赛,中国男队获得第十名,这也是中国体育各个项目里,第一个获得世界排名和世界大赛名次的队伍,换言之,是第一个让中国体育界看到达到世界水平希望的队伍。

所以,最早在世界大赛上露面的乒乓球,获得了成为“国球”的机遇;而建队在先却长期无所作为的篮球、排球、足球,让贺龙元帅说出了那句名言:“三大球不翻身,我死不瞑目!”   完全可以从1952年的这些往事中,找到“新中国体育”的缘起:      1952年      新中国的“体育元年”   翻检过1952年的这些往事之后,“体育什么”=“中国体育什么”=“新中国体育什么”的这组问题,就可以找出答案了――   1952年的那两个题词,构成了新中国体育的定义:朱总司令以现实主义的笔触、给出了指向那个特定时代的定义;毛主席以浪漫主义的笔触、给出了指向未来的定义――那是一个中国体育永远高歌的永恒主题;   1952年的那两个事件,形成了新中国体育的体制:无论是组织七十万人参赛的运动会还是组织一支四十人的奥运会代表团,都需要强有力的军队般的领导――那是一种中国体育赖以辉煌的“举国体制”;   1952年奥运会上那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共同参赛,使新中国体育承担起一项责任:以体育的方式显示我们国家在世界上的存在并且和世界交往;   1952年的那场“全国选手选拔赛”,使新中国体育具有了一种使命:通过在世界大赛上取得成绩夺取冠军,振奋民族的精神和提高民族的凝聚力。

那一年,是新中国的“体育元年”!她由领袖们给予永恒定义、由元勋们建立起绵延六十年的体制、从一开始就承担起特殊的责任、从一开始就肩负起崇高的使命!   我们曾经为体育附加了太多不是体育和不该是体育的内涵……      2009年      体育应该是什么?   当我们在谈论“体育什么”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谈论“新中国体育什么”,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六十年来一直忽略了一些关于体育的内容一   她在体制上的军事色彩,使得我们总是在用“前方、后方”来描绘奥运会,就像描绘一场战争那样,而奥运会本来只是一场“游戏”;   她承担的对外交往责任,使得我们总是对例如“乒乓外交”这样的事件津津乐道,而事实上,那个七十年代的故事里不乏封闭中国的自欺欺人和夜郎自大;   她肩负的振兴中华使命,使得我们一直把“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即“新中国体育”)等同于“中国体育”,而忽略了海峡对岸的中国人在体育舞台上的辉煌――就像直到今天,大多数国人还是把刘翔视为中国田径的第一位超级明星那样,而忘记了当年杨传广和纪政在国际体育界的巨大影响……   而在我看来:所有体制、责任、使命中包含着的谬误,都和一个看起来很诗意的伪命题有关――我从来不相信曾经有一个中国人在一百年前提出过“三个梦想”――中国何时能有一个人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有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举办奥运会?   当然,只有真正诗意的一句话传递了体育的真正精华,这句话是所有过往的体育口号里唯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是今天的中国体育必须回归的本原――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