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摘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教育社会学校教学合一。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职业教育应该走延伸课堂教育;打破围墙,与社会合作办学;以学生“做”为中心,注重实践教育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199—01。

2014年6月国家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做了重要指示,自此,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陶行知不仅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更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揭示了现代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征,一直指引着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陶行知多次在演讲和发表的文章中提到生活教育,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教育社会学校教学合一

(一)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思想的宗旨是:生活就是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什么样的教育与之相适应。比如,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有关于职业生活,就有关于职业教育。[1]他指出一切脱离生活教育是死教育,脱离生活学校是死学校,脱离生活书本是死书本。可见,书本学校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本身,如果我们死抓住书本学校不放,让教育脱离了生活教育就变成了死教育

(二)社会学校

陶行知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学校’”。[2]可见,陶行知主张教育不应拘泥于书本课堂学校,而应把整个社会大环境当作教育的场所和资源,使学校教育与改造自然、建设社会、创造经济的一切社会活动联系起来,让教育发挥社会化的作用,让社会担当教育的主体。

(三)教学合一

为了批判当时单一传统的教授法,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合一”的教学方法论。他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3]陶行知先生说:只教不做不算教,只学不做不算学,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离开做的先生是假先生,离开做的学生是假学生。只有“教学合一”才能形成真正的教育,也才能达到教学相长。“教学做”不是生活的三个方面,三个过程,而是同一个方面,同一个过程。要把“教学做”融合起来,“事情怎样做的便怎样学,怎样学的便怎样教“。[4]。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教育生活是同一个东西,就好像人的小名与学名,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挥教育的作用。[5]教育也要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现代职业教育主要是教会学生生存发展的技能和本领。因此,必须与市场经济、生产实际相结合。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境引入课堂,让学生去模拟训练。同时还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将课堂延伸到实际生活中,把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当作我们的教育资源。让教育发挥生活化、社会化的作用,并且随着生产生活的变化适时改变教学内容。

(二)突破围墙,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学。

陶行知不主张关起门来办教育,尤其是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打破围墙之隔,把学校办到社会大环境中,让每一个工厂,每一个企业,每一个职场都发挥学校的功能,承担职业教育的主体。只有让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才是适应职场环境变化和社会发展趋势的人才。

这就要求在现代职业教育中还要打破“学生止于校园,教师止于课堂”的传统模式。要让我们的学生走出校园,走到社会、企业的大学校中,同时教师也要走出传统的课堂,走进工厂、企业、园区的大课堂中参与锻炼学习。通过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的育人宗旨最终才能得到彰显。目前职业院校形成了校企合作的新型办学模式,在经济新常态下,还需要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合作的外延和深度。除了合作招生、合作就业,还需要在合作办学、合作教学环节下工夫,让企业的专家能手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社会无缝对接,零距离接触。使我们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适合社会所需,能为社会所用。

(三)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做”为中心。

陶行知回国后对当时中国学校教员的教学方法作过深入调查,认为有相当多的教员只会教授,单纯的传授书本知识,把原本活泼的学生变成了“书架子,字纸篓”。[6]因此,他反对以“教”为中心的教授法,主张“教学合一”的教学法。目前职业教育也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的现象,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学生学到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但到了实际工作岗位完全无法应用,没有将“教学做”统一起来。这就要求现代职业教育要从教学方法上彻底改变教、学、做分离的状态,要边教边学,边学边做,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学成一事再学一事,循序渐进。教师教的是什么,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学的是什么,要学会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教学合一”才能使学生“离开了先生也能单独做事”,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才。

(作者单位:四川现代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2][3][4][5][6]胡晓风、金成林、张行可、吴琴南:《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2007:333,226, 279,176, 395,42—43.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