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临证辨治浅析

作者:杜保宏杜滨赵文远 【关键词】眩晕辨证分型治疗中医药疗法 眩晕目眩与头晕的总称。

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

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

眩晕多属肝的病变,可由风、火、痰、虚等多种原因引起。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治疗眩晕很有效的八种方法,现分述如下: 1养血熄风法 肝藏血,血虚不能养肝则肝阳暴亢,虚风内动。

叶天士谓:“肝为风木之脏,全赖肾水以滋之,肝血以濡之”。

今血不养肝,感阳化风,眩晕作矣。

治取养血熄风,方选当归地黄饮加减。

刘××,女,38岁。

患高血压病8年,眩晕2年,头晕时痛,手足颤动,身软乏力,口苦失眠,心中烦躁,纳差咽干,舌红少苔,脉弦细。

血压26/16kPa。

辨证为血虚,肝阳上亢,治以养血熄风位法。

药用当归12g,熟地15g,生地15g,白芍20g,何首乌18g,女贞子20g,山药15g,龙骨25g(先煎),石决明25g(先煎),怀牛膝15g,甘草6g。

水煎服药9剂,头昏止,心烦除,能食口和,手足颤动大减,血压降至17/11kPa。

后予成药杞菊地黄丸调理巩固。

2滋水涵木法 肾水不足,厥阴化风,上扰清窍致眩晕

叶天士谓:“水亏不能涵木,厥阴化风鼓动,烦劳阳升,病期发矣”。

治当滋水涵木,使风阳潜藏,自无升动之意。

常选枸菊地黄汤加减

张××,女,64岁。

眩晕8年,近因家事不和引发。

诊见面色潮红,眩晕欲倒,头重足轻,腰膝酸软,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为肾阴亏虚,水不涵木,木火内动,治当滋水涵木,柔肝熄风

药用熟地30g,山药15g,茯苓15g,山茱萸12g,菊花12g,玄参15g,知母10g,白芍15g,怀牛膝15g,钩藤15g,甘草6g。

水煎服8剂,眩晕症除,能食口和。

惟手心热,时有烦躁,守方调整3周获愈。

3补气升阳法 劳倦过度,中气下陷,清气不升,元气亏虚,眩晕乃作。

正如《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治当补中益气,升阳止眩。

常选补中益气汤化裁。

4健脾养心法 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生化气血,以致气血两虚。

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失所养,眩晕发生。

治宜健脾养心,用归脾汤加味。

贺××,男,55岁。

自述眩晕年余,时轻时重,面色萎黄,神疲懒言,动则尤甚,心悸,倦怠乏力,口淡纳差,失眠多梦,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为心脾血虚,以健脾养心为治。

方用归脾汤加减

药用党参15g,黄芪25g,当归9g,白术10g,茯苓10g,木香6g,酸枣仁15g,天麻12g,灸甘草10g,大枣6枚,生姜6片为引。

水煎服12剂,眩晕减轻,心悸消除,饮食大增,大便干,失眠多梦,时有耳鸣,守方加龙骨25g(先煎),磁石20g(先煎),服6剂后眩晕止,后予成药归脾丸巩固2周,随访1年未复发。

5燥湿化痰法 清阳不升则湿痰生,内风上冒则眩晕起,风火挟痰上扰清窍则头重目眩,朱丹溪云:“无痰不作眩。

”张璐玉谓:“无火不作痰,无痰不作眩。

”治宜燥湿化痰,健脾和胃,选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