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巧用成语故事策略探讨

摘 要:历史学科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文明发展,回顾历史、借鉴历史,为现代建设和将来发展提供学习和警示,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巧用成语故事进行重点分析探讨,并制定有效策略,以期能为初中历史教学水平提供前瞻性的意见。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成语故事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是中华儿女的财富。在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衍生出众多具有深刻内涵的成语故事,并且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充分运用成语故事开展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一、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巧用成语故事的重要意义。

成语是我国汉语词汇语言中的一大特色,很大一部分成语是从古代历史中传承下来的文明产物,往往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是典故,具有强烈的艺术色彩。成语历史可谓是息息相关。首先,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巧用成语故事,是一种新型而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成语故事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教材内容,并且还能够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动力与兴趣。其次,不少成语故事取自历史,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关系密切,所以学生通过对历史故事的了解,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也会更加深刻,在写作运用中会更加灵活,提升了学生写作素养。再次,成语故事文学艺术色彩浓厚,可以熏陶学生历史素养与文学素养,并且成语故事具有代表性,含义深刻,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更多的道理,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巧用成语故事的具体策略。

1.巧用成语故事,丰富历史教学内容。

教学课堂中,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巧用成语故事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接触和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前、课中与课后环节加入成语故事,并且将其巧妙连接。课前,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查询与搜索相关成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需要使用的成语,然后导出教学内容;课中,教师需要注重挖掘使用成语的深刻内涵,结合具体典故,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历史知识;课后,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成语故事,并进行解读,提升学生知识容量。例如:在进行《三国鼎立》教学时,在课前教师可以使用桃园结义这一成语故事,来导入教学内容,而在课中则可以使用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和赔了夫人又折兵等成语故事,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一时期的历史故事,而在课后为了丰富学生知识储量,教师可以用孔融让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求贤若渴与乐不思蜀等成语,帮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

2.巧用成语故事,串联历史知识内容。

初中历史复习中,教师可以巧用成语故事串联历史知识内容。成语故事生动形象、语言精练,在复习中使用成语故事来串联历史知识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各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与增强记忆。例如:在复习淝水之战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使用“投鞭断流”形容前秦军队阵容鼎盛;“草木皆兵”指的是苻坚观察晋军动静,望向八公山,山上长满无数草木,北风吹过,草木晃动,就像无数士兵在动;“风声鹤唳”指苻坚在淝水一战中大败,率领余兵拼命逃回北方,当听到风吹过的声音及飞鹤的鸣叫,都以为是晋兵仍在后穷追不舍。教师用这几个成语把淝水之战的知识很好地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复习,效果极佳。

3.巧用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但是仅靠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解与简单的说教,很难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历史教学课堂巧用成语故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用心灵去体验,震撼情感与升华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对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提升爱国情怀。例如: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与爱国情怀相关的成语故事有很多,如勾践的卧薪尝胆、蔺相如的完璧归赵、祖狄的闻鸡起舞、岳飞的精忠报国等。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与身份不同,但是都十分热爱自己的祖国,可以集中体现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教学课堂中,要巧用这些具有爱国主义的成语故事,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与爱国意识。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中都蕴含着多个成语故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实践中,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出发,巧用成语故事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成语故事的合理运用,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与巩固历史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罗贵秀.关于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探讨[J].才智,2015(13):217—218.

[2]王海龙.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3):863.

[3]高玉珍.将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课堂的实用性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3(14):6—7.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