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呜恩,33岁被册封为贵族的英国“华二代” 英国册封贵族

尽管如今的贵族已不比三百年前那般辉煌与荣耀,可在英国,“贵族”依然是高等级身份、地位、血统的一种象征。

2010fg6月,祖籍广东珠海的“华二代”韦鸣恩英国女王册封为男爵,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三位被册封为终身贵族华人

20年前,祖籍广东番禺的邓莲如被册封为女男爵,开英国史上华人册封为终身贵族之先河。

2001年,新加坡裔英籍华人曾秋坤步她之后,成为第二位受封贵族华人

两人被封时分别已50岁、61岁,而韦鸣恩才33岁。

尤其让人意外的是,在今年5月的大选中,8位华人参选国会下议院议员,结果全军覆没,而在华人社区名不见经传的韦鸣恩,却被任命为上议院终身议员,仿佛是一夜间,成为英国政坛新贵,使得举世皆惊:为什么会是他?此人究竟有何来头?      出身贫寒品学兼优的“华二代”      据公开资料显示,韦鸣恩1977年1月19日出生在伦敦北部的Watford,父母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香港移民到英国的,祖籍是广东番禹,客家人。

韦鸣恩的童年在东伦敦的贫民区度过,小学毕业后,全家迁往生活环境较好的英国中部城市Mfkon Keynes。

幸运的是,由于父亲长期在英国基督教教士团工作,韦鸣恩得以在一个多民族的社会环境下长大,得到不少当地英国白人的热心帮助。

199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牛津人大学耶稣学院学习现代语言专业,主编德语。

在大学期间,他积极参加团队活动,这种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到他今后的人乍选择。

1999年,韦鸣恩大学毕业后,被世界顶级的管理咨询公司聘任为顾问,从事公益创投和风险投资方面的工作。

在这里,他结识了公司的高级研究员魏道慈。

魏道慈是犹太人,原籍美国新泽西洲,在以色列长大。

两人有着不少共同点,都属于少数族裔,在贫寒的环境下长大,又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有着投入到社会中去的强烈愿望。

在前外交大臣之子引荐下步入政坛      2005年8月,卡梅伦当选保守党领袖,他有意革新保守党的领导层、党的理念和工作作风,起用2005年刚当选国会议员的牛津校友赫德(Nick Hurd)主管党内有关社会青年事务和慈善志愿组织活动。

赫德的父亲老赫德(Douglas Hurd)曾出任撒切尔夫人和梅杰首相时期的外交大臣长达7年之久,20世纪90年代曾长期主持中英关于香港前途的谈判,是香港回归前港英政府实际上的高层决策者。

赫德上任后,开始有意识地结识一批牛津、剑桥毕业后从事银行、保险、管理咨询工作的青年才俊为保守党出谋划策,“Teach First”的负责人魏道慈、韦鸣恩亦被网罗其中。

赫德更是对他的牛津学弟韦鸣恩格外看中。

2008年10月,小赫德卡梅伦提拔到影子内阁,成为保守党核心成员。

在小赫德的引荐下,韦鸣恩卡梅伦任命为保守党内青年事务部顾问,主要负责规划保守党的青年、社会事务与政策。

20lO年5月6日,英国举行大选,保守党胜出。

虽然组阁险情不断,但最终还是成为执政党,卡梅伦出任首相。

韦鸣恩被委任为政府顾问。

这是一个不付薪的虚位,每周只工作一天。

卡梅伦当然不会就这样安置韦鸣恩

6月,他被卡梅伦推荐给女王加封为男爵,进入上议院,成为最年轻的终身议员。

此消息一出,举世皆惊。

当地记者采访了10多个华人组织,无人知晓韦鸣恩是何许人物,查遍近十年华人社会的各项活动记录,也没有发现韦鸣恩的辉煌踪迹。

因此,有报道称,韦鸣恩的直升机式晋升缘于他与保守党高层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大社会”项目的实际执行者      事实上,客观地说韦鸣恩的晋升并不完全是有人想象的那样“A得道鸡犬飞升”,而与他这些年来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持之不懈的努力分不开。

2002年,韦鸣恩与魏道慈一起从公司辞职,成立了名为“Teach First”(中译为:“教育第一”或“以教为先”)的公益组织,吸收、培训品学兼优的大学毕业生,鼓励他们投身社会,特别是到偏远地区从事教育工作,改变当地一些人不愿接受教育教育质量低下的状况。

8年来,“Teach First”已成为英国有名的教育培训组织,不少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从这项工作中提升了社会责任感。

此外,韦鸣恩还参与并创办了多个以教育、医疗为主要内容的慈善组织。

2005年12月,他加入无保留援助儿童基金会(简称ARK),这个慈善团体旨在从健康、教育和福利等方面改善儿童的生活,韦鸣恩出任新计划发展部主管,后来又任创投总监。

在ARK的支持下,2006年3月,韦鸣恩创立了名为“未来领袖”的慈善教育组织,在旧区的中学发掘具备领袖潜质的教师,通过为期两年的管理训练,让他们有能力出任中学校长,以加强旧区的教育水平。

此外,他还创立了沙夫茨伯里伙伴团,这个类似智库的机构以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社会改革家第七代沙夫茨伯里伯爵命名,主要从房屋、就业,医疗等方面出谋献策,推动社会改革。

他还参与成立挑战网络,提供不同的公民教育课程,推动公民社会的建设。

与此同时,他还兼任青年基金会院士。

韦鸣恩致力的这些项目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年轻人积极融入社会、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社会责任感。

在他庞大而又系统的“大社会”计划中,韦鸣恩指出,不是年轻人不愿负责任,而是批评者不相信年轻人负得起责任,假如我们以某种安全和可控的方式给他们机会,他们将会勇敢地迎接自已的挑战。

具体来说,“大社会”项目旨在创造一种邻里关系融洽而不是各自为政的社会共同体的局面。

过去,政府是公共资源的唯一提供者,可实际上,健康、教育等很多方面的政策需要个人参与。

政府固然重要,个人也可以操办许多事情,因此,政府可以让渡部分权力、授权于民,鼓励16岁以上的每个公民都投入参与到社会事务的管理决策中去,使得社区和个人在本地区治理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掌控力。

韦鸣恩这种致力于社会公共服务的精神受到了英国主流社会的认可,他的“大社会”理念亦受到保守党领袖卡梅伦的青睐。

保守党从在野党晋级为执政党后,“大社会”发展项目自然也随之晋升为新政府的施政方略之一。

作为卡梅伦首相的重要智囊,韦鸣恩被任命为政府“大社会”计划的高级顾问。

尽管有媒体诟病“大社会”项目有政府推卸社会责任之嫌,韦鸣恩却说,很明显,当前政府正力图为民众谋福祉。

如果政府包揽了所有的社会责任,反而是不负责任的,那样做的目的可能是好的,但会非常官僚,成本也很昂贵。

以治理犯罪为例,通常该是政府提供警察机构,但社区反应机制也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我们可以发动邻里关系相互照看,推动政府与公众共同承担社会责任不是更为节约、有效吗?   韦鸣恩的这种理论并非空穴来风。

在西方诸国中,美国偏重“小政府、大社会”的民间慈善公益福利模式,以德、法为代表的欧陆国家偏重“大政府”的国家强制福利模式,英国则是处于两者之间。

英国拥有欧洲最发达的民间慈善公益事业,很难找到一个从不捐款的英国人,据《卫报》统计,英国民众平均每月捐赠至少一次,平均收入的2%被固定用来捐赠。

除直接捐款外,英国人还非常乐意捐献不需要的物品,以及自愿奉献时间去服务有需要的弱势群体。

良好的民间慈善公益意识,给“大社会”计划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对于以“华二代”身份获封英国贵族,进入上议院,成为“大社会”计划的实际执行者,韦鸣恩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访问时说:“华人第二代、第三代有许多优秀的专业人士,但有些海外华人太专注于自我,而没有融入当地社会

目前的角色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我要更多地亮相,要习惯无论我做什么、说什么都会有他人的议论。

政府工作,与我以前作为一个社会事务活动人士做事的方式不同。

我必须用大家都认可的方式去推动事务的进程,要用更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我希望能帮助我们的社会做一些改革,但有些事情可能要5年甚至30年才能完成,这是我必须面对的。

”      责任编辑 李菡丹。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