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成瘾:网络信息成瘾

信息滥载之害      当今时代。

各种信息有如长江之水滚滚而来。

人们身处信息的洪流之中,难辨真相.寄望于媒体信息的梳理。

以省却自己检索的麻烦。

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也是媒体的立身之本。

然而,由于当前媒体竞争的不充分及媒体工作者观念上的一些误区。

媒体信息过滤器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反而出现了媒体对各种信息过载滥载的问题,各媒体上的信息重复雷同。

给受众和社会带来了精力和物质上的浪费。

信息的数量越是巨大。

媒体所选择发布的信息的质量就越显得重要。

这是媒体的价值之所在。

而未经精心甄别、制作粗疏的信息发布得越多。

越有可能引发公众失去对媒体的信任。

媒体公信力的危害也将越大。

每日清晨与傍晚,我们都在感叹与抱怨道路上车与人的川流不息,但同一时间,正有千百亿计的信息我们身边的每一寸空间流过,那时的我们就像陷在信息的毛细血管丛中。

如果交通的堵塞已经让我们心情烦躁的话,这样规模的信息流动,足以让每一个正常人感到眩晕与焦虑。

不过,人们对信息狂流却大多持相反的态度,虽然隐隐地感觉有些不对劲,但仍时刻张开耳目,揽信息人怀,并动用一切可能的工具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进而生产信息

人们最早描述信息海量增加的词汇“信息爆炸”,就很好地表达了这种矛盾的情绪,爆炸之中,可能创生新的价值,但也会产生相应的危害。

信息致瘾      毫无疑问,信息已经成为一种现代人的致瘾物,它的致瘾效用绝对超过了烟草、酒精与咖啡,并且也取得了比这些物品更重要、更广泛的世界影响力。

网络断了,你会烦恼吗?手机忘带,你会懊恼吗?一个人独处却没有一本书或杂志,终究会若有所思进而木然?   人是需要信息的,五官五觉,缺一不可,童年缺乏抚摸,人的心理成长就会存在缺陷。

同样,失去了视觉或者听觉,我们会认为这是身体严重的缺陷。

笔者最近去一个工厂考察,因为没有惊动厂方而是自己去挨着车间看,结果几次被工人认为是来修有线电视的。

原来是厂区的有线电视出了故障,而看电视是他们工作间歇的重要消遣。

我对同去的同事说,你看,咱们是网络断了如坐针毡,他们是电视坏了抓耳挠腮,路径不同,需求都是一样的。

我们对于信息上瘾,是群体性的。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传播学的实验,就是停掉一个社区居民的报纸供应,结果不出半天,社区生活完全陷入了混乱:人们从若有所失的木然进而变成人际交往的停滞,并陷入到处弥漫的焦虑情绪中。

我们,无论是谁,只要是生活在现代都市中,都已经习惯了不断经受信息粒子的冲击,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像流星雨一样倾盆而下。

不过,过量的信息会让人受不了。

在现代社会之初,这主要指信息的能量在增加,比如城市的喧嚣、火车的汽笛驱逐了乡村的宁静,亮如白昼的灯火让萤火虫的光亮湮灭,城市的焦虑节奏代替了田园的宁静牧歌。

而工厂里巨大的噪音、刺鼻的恶臭与耀目的光彩,让人因为感觉患上了各类职业病。

当代的信息进行了各类“人性化”的调整,以利于人的大剂量接收,比如声音与亮度可以调节、大段的文字可以分行,空间太远的可以连线、隔着大海的可以经由天空、传输速度不够的可以压缩体积或增加带宽,一次性数量太大的,可以先存储起来,数量太庞杂的可以分门别类、随时搜索使用。

人类一直想让自己看得更远、听得更多,这就要用到工具了。

就像人们为了更好地享用烟草发明了卷烟和烟斗。

变本加厉的工具      我们一直在探索研发各类信息存储、吞吐与处理的技术,直到大脑再也承受不了那么多信息

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把信息存起来,可就像买来的书很少读一样,我们这些总以为会遇到信息寒冬的现代松鼠,存储信息永远比需要的多。

最近有个朋友告诉我,自从取消了手机报之后,感觉心情舒畅了很多,过去手机报来了,总是会先储存起来,想象自己有时间的时候就看,结果储存一堆过期的消息,删掉的时候多少还有些自责,而“有新短消息未读”的标识,则像一把利剑悬在头顶,随着时间的滴答流逝而愈发不稳。

获取最新消息也是一种成瘾症状。

就像门户网站争夺一条重大新闻谁发布得更早几秒一样,很多人也每日枕戈待旦,不停地刷新网页,看最新的新闻或者动态,就是为了说别人一句“你out了”,其实,你比别人多知道几分钟哪怕几天,又有什么用处呢?如果只是一种心理上的快慰,那就是从纯功利的角度说,这种执著地获取信息的态度也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获取信息,其痴迷程度堪比中学时对武侠小说与言情小说的感情,这也有一个例子,那就是北京地铁十号线刚建成的时候,作为一条现代化的地铁线居然没有任何无线信号,而因为这条线路连接了中关村,很多IT产业人员已经习惯了在乘坐地铁时摆弄手机消磨时光,于是,相当数量的乘客在漫长无聊的旅程中倍感折磨。

还记得早先一部手机广告所说吗?――“随时随地释放你的沟通欲望”,可到底是人有这么强烈而无限的信息获取欲望,还是不停出现的信息工具培育与激发了人的需求潜能?总之。

人们每发明一种信息沟通工具或者沟通机制,就是沿着对于更多信息、更多关注、更新内容的方向又进一步,比如最近流行起来的微博。

据数据统计。

清晨的微博流量是一天中的峰值。

因为很多人会在床上及厕上看微博,习惯于24小时开机至少机不离身的现代人

但凡苏醒过来,就会抓过手机开始经受一天的信息“流星雨”。

手机

取代了各类厕所读物。

如果说失去视觉后听觉会特别灵敏,是一种感官替代反应的话,现代人如此痴迷于信息获取体验,是因为缺乏了什么呢?   这,必然是某种缺乏造成的。

信息过载与疏浚      趋利避害是生物的天性,人,尤其如此。

人对信息的追求。

就在于获得更佳的确定性。

有观点认为,并不存在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互联网、手机、电脑的发达,只是因为传统商业社会对于确定性的持续追求。

对于人类的漫长历史来说,信息匮乏与不对称一直困扰着文化的传播、军事与商业的竞争,在用车轮、蒸汽机与火箭征服了距离、速度与高度之后,我们今天终于有手段给信息插上翅膀了。

不过,相比海量增加的信息信息处理的手段发展得显然有些滞后,比如信息的筛选与甄别。

信息如洪水涌来的时候,是泛舟悠然还是被淹没其中,全在于信息接受者的能力了。

无法承受信息的冲击,便会产生信息过载,电脑会死机,而人脑轻则迟滞、重则造成抉择失误。

所谓信息

是可以引发与指导行动的,否则。

就是无用与错误的信息

现代人的问题在于无法在海量的信息中甄别出正确的或适用于自己的,从而引起抉择的迟滞与错误,而信息的产生与传播又演化为动动鼠标那 么简单,这使得我们时刻处在错误信息的威胁中。

想想网络上那些谣言的产生,信息量缺乏的时候会有谣言。

因为人们不知道,但知道得太多的时候也会有谣言,因为不同的错误信息之间会相互佐证与助长。

古代有所谓“闭关”的说法,遮蔽外界信息对思维的侵扰。

直观内心。

如今很多人也热衷此道,只是原来把房门关上就关闭了一切信息来源,如今则要戒网关机拔有线电视,甚至得离开现代都市,因为信息总会不期而至。

可见,即便不是造成谬误的信息,仅仅是大量的信息本身,已经让人烦忧,因为心智只是不停地被动接受并形成习惯。

主动思考的能力随之下降了,获得更多信息,就像在我们眼前飞快移动的靶子,我们竭尽全力为了迫上它,唯一的结果就是让自己来到一个不认识的地方。

我们会认为对于洪水一样的东西,疏浚要超过封堵,通过疏浚可以降服洪水猛兽。

信息不同,如果人自身处理不了,我们就会发明工具,帮助我们管理与分析海置信息,但问题在于,人类每次发明了一种提升信息管理效率的工具,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信息产生的效率。

比如手机、比如互联网、又比如基于这些工具之上的博客、微博客这些具体的应用,无不如此。

除了理性的分析角度之外,信息的悖谬之处,还在需求获取之间的感性因素。

现代人以不确定性与不安全感为特征。

这产生了对信息的过分需求,而这种需求反过来推动了对信息新的需求

我们每天获取那么多信息,有多少真正帮助了我们的生活,有多少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又有多少只是为了获取获取呢?这恐怕不能算一种需求了,更可能是依赖,是一种我们所说的成瘾症状。

其实,很多的成瘾症状,都源于心理的焦虑。

获取信息也是如此,如果说信息匮乏会让我们的生活缺乏确定性的话,那么,信息过载同样会引起对生活的不确定感,因为我们无法甄别无法抉择。

这种需求的矛盾性被看做现代人的生存境况,所以,信息对人的冲击与危害,就像我在开始时所说的那样。

现代社会滚滚向前,信息爆炸随处可见,是我们向前的助推力还是对我们的伤害,我们一时还很难分清。

(作者为社会学者)      链接      未来几年可能面临存储力不足巨大挑战      美目国际数据公司一项名为“数字世界”的最新调查显示,2010年全球将产生1.2泽它(zetta)字节数字信息

未来几年,人类将面临数据存储力不足的巨大挑战。

计算机存储单位一般用字节(B)、千字节(KB)、兆字节(MB)、吉字节(GB)、太字节(TB)、拍字节(PB)、艾字节(EB)、泽它字节(ZB,又称皆字节)、尧它字节(YB)表示,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B=1024B,1MB=1024KB,以此类推。

国际度量委员会1991年通过泽它和尧它为新词头,分别表示10的21次方和10的24次方。

尧它是国际单位制现有最大词头。

美回趣味科学网站举例说,一首MP3歌曲的存储空间约为5MB。

如果以每分钟1MB的速度不闯断播放,1泽它字节能够存储的歌曲足可以让人听上19亿年。

国际数据公司“数字世界”年度调查始于2007年,当年估算的全球信息量约为16.1万PB,而最新预测显示这一数字2010年将达到1.22B,约为2D07年的8倍。

这意味着TB、P丑、EB已经过时,全球将进入“泽它时代”。

“数字世界”调查预测,未来十年,全球总体信息量将是现在的44倍。

能否为这些海量信息找到安身之处,将是技术人员面对的一大挑战。

(来源:解放日报)。

5 次访问